基于模块式教学的角色扮演法在《模拟导游》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亚吉 尹立军
摘 要:模块式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应用型本科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和举措,尤其是在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模拟导游》校本课程为例,重点探讨模块式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创新及其效果,重点分析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模块式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模块式教学;模拟导游;角色扮演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1-0148-03
一、引言
呼伦贝尔学院位于中国最美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是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和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综合类改革项目单位,2016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列为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同年入选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百所高校。由于呼伦贝尔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学校非常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2017年,旅游管理专业列为学院首批转型发展示范专业,2018年,旅游学科列为学院特色学科,不断强化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转型首先要体现在课程转型上,而课程改革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改革的成果也非常丰富,但这些改革多数是基于传统培养模式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如何使课程改革能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新形势、新情况是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前亟待深入研究在课题。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为例,重点探讨模块式教学在《模拟导游》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和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模块式教学的设计原则及意义
呼伦貝尔学院作为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要构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实现学生从通用能力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能力的系统培养,使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模块式教学在校本课程应用更具有实践价值,符合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模块式教学设计原则
1.课程设计整合性原则。对于校本课程而言,在实施模块式教学中,需要打破原来的教学体例,与先修课程的模块相一致。《模拟导游》课程是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本科的独立实训课,是一门校本课程,是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课程,是体现人才培养效果的课程。本课程是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限选课等课程开出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尤其是《导游业务》《旅游法》《内蒙古旅游》《呼伦贝尔地理》《呼伦贝尔旅游》等知识关联度较密切的课程,在先修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融合,打破课程之间的体系,重构本课程的模块式教学内容,为后续学生的课程实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内容设计科学性原则。呼伦贝尔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典型的自然与人文高度结合的旅游目的地。空阔的草原、绵长的大兴安岭、漫长的边境线、自然冰雪叠加着典型的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构成了呼伦贝尔旅游的独特魅力。针对呼伦贝尔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尤其是作为一名导游员如何把呼伦贝尔的资源、产品更好地呈现给旅游者,基于此出发点,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兼顾了呼伦贝尔的资源和线路特色等实践性较强在内容。这些课程的实践性通过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在有效达成,通过课程实习,首先让学生对呼伦贝尔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有一个宏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课程内容设计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线路为载体、以知识模块为依托的整体设计原则。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重点分析呼伦贝尔的精品旅游线路,即海拉尔至满洲里,海拉尔至额尔古纳、根河、鄂伦春,海拉尔至鄂温克族自治旗至阿尔山旅游线路,海拉尔至牙克石至阿荣旗至扎兰屯。课程设计时,注重不同线路的资源与特色,突出特色。在授课过程中,每一条线路依据线路特色分解为不同的知识模块,模块设计组合时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传授的重要性,除重要的史地知识外,兼顾美学、心理学等知识。
3.人才培养重品德原则。育人功能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教育大于教学。在旅游市场面临诚信危机的背景下,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德育教育在《模拟导游》课程中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非常重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旅游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全过程,成为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的特色化课程思政。
(二)模块式教学的意义
1.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模块式教学首先要体现知识的完整性,而这种完整性是建立在旅游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如旅游体验理论、质量管理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课程设计中的旅游线路设计必须紧紧与旅游体验理论相结合,团队旅游接待必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紧密结合,导游服务技能必须与质量管理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相结合。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达到理论基础扎实、知识体统完善、实践技能熟练的应用型课程的教学目标。
2.体例清晰。直观具体传统教学模式下《模拟旅游》的内容框架结构大致分为概况、历史、旅游城市、旅游资源、景点景区等几个方面。以旅游线路设计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将旅游线路按照行程天数、主题内容等进行详细分类而形成模块,这种设计分类清晰,便于学生通过模块间的比较而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较传统模式更为直观。
3.利于技能培养与提高。在课程设计中既有课堂教学又有课程实习。通过课程实习,学生对旅游线路、资源、特色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有效掌握技能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在模块式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模拟导游》课程的模块式教学过程中,可供尝试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摸索和尝试,认为角色扮演、现场教学、演示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是比较符合本课程的方法,本文重点探讨角色扮演法与模块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的应用。 (一)角色扮演法的含义
本文所使用的“角色”,是社会学和心理学中使用的概念,在此概念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式教学。角色扮演属于一种以研究社会行为和解决价值矛盾为取向的“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ving model)。这个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它是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情感、行为和责任的集中体现,反映个体与自己、周围人群和客观事物之间发生作用时独特和一贯的行为方式。美国迪奈乌和黑泊纳(K.DeNeve & M.Heppner)于1997年运用与传统讲授模式相对比的实验方法,对角色扮演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与评价。他们指出:“此模式能够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减少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和焦虑,并且能够提高个人创作热情和小组合作效果。”
(二)角色扮演的场域选择
本课程的角色扮演法的场域选择在海拉尔、满洲里两座旅游城市和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森林。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场域主要有以下原因:海拉尔区和满洲里市作为呼伦贝尔旅游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旅游公共服务系统里占据重要的地位。呼伦贝尔草原旅游资源和大兴安岭森林旅游资源是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的王牌,场域鲜明,具有代表性。学生对呼伦贝尔的两座旅游城市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的评价不尽相同,有些观点甚至分歧较大,意见不一;通过角色扮演更易于找到解决分歧的办法。
(三)教师对角色扮演场域的掌控能力
虽然角色扮演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教师的作用同样不能弱化。教师在角色扮演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相应的场域中,设置问题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深入探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扮演角色的不同、问题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不同,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使不同角色的学生能够更精准把握问题,并且能够很好地理解并评价其他角色;教师通过整个过程的观看,能够及时、客观评价学生的角色扮演。
(四)角色扮演的实施过程
1.重视问题设置。问题的设置对于角色扮演的实施至关重要,涉及具体的问题、问题的难度、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可参阅的资料、教师指导程度等。例如课程中使用角色扮演的场域设置的问题有:海拉尔、满洲里旅游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是否完备?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完善?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与其他草原、山地的异同?如何理解草原、森林的文化内涵?如何更好地做到文旅融合?总之,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可实施性,利于学生和教师驾驭,同时还能解决问题,起到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相关角色的选择与配置。角色扮演的实施有如拍电影,有导演、演员和观众,导演就是教师,演员和观众就是学生。演员和观众角色的确定对于角色扮演的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演员”的确定,因为“演员”的表演会关系到“观众”的观影效果及对整个电影的评价。因此,演员的选择是由“导演”(教师)和“观众”(学生)共同商量决定。“演员”的理论水平、文化内涵、思维方式、主观愿望、性格都很重要。同时需要“观众”也要进入角色,因此需要进行引导,能够积极配合“演员”,使其进入角色。
3.表演进行时。相应角色配置好了以后,“演员”在特定场域内,按照与“导演”确定好的剧本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既要把问题表述清楚,同时还要灵活多变,能够根据与“观众”互动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观众”根据提前准备好的讨论内容,与“演员”在恰当的情境中进行互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表演和互动的时间、深入程度、相关觀点等起到引导、修正、鼓励、点评等相关作用。
4.评价、反馈与提升。“演员”和“观众”都要进行评价和反馈,既要自评,也要评他,同时进行总结,还可以交换角色进行扮演,再进行总结。教师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总结,最终达到学生由回答问题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对不同角色的社会行为有清晰的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的总结和提升。当然,角色扮演并不是教学目的的形式化,而是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可见,模块式教学是适应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新形势的一种教学模式,而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在模块式教学模式中经过实践证明的较为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地方性校本课程中更能发挥其教学方法灵活、知识性和趣味性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作用,使课程改革能真正落到实处,进而使培养过程与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参考文献:
〔1〕韩玥,叶鹏.以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研究[J].理论研究,2017,(11):30—31.
〔2〕刘海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欧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J].教育研究,2017,38(12):119-128.
〔3〕周芬芬.课堂教学改革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以学习为中心”课改理念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17,56(04):169-176.
〔4〕王健.关于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03):19-23.
〔5〕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J].教育科学,2004,(06):28—31+52.
〔6〕DeNeve,K.,&Heppner,M.J.Role play simula-tions: The assessment of an active learning technique and com-parisons with traditional lectures[J].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1997,21(3),231-246.
〔7〕亚吉.转型发展背景下校本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呼伦贝尔旅游》课程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院学报,2017,(03):105-108.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ular teach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and measure of talent train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in the applic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This paper takes Simulated Tour Guide as a case study, which is one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the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Hulunbeier University, focuses on the use, innovation and effect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modular teaching process and analy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ole-playing teaching method in the modular teaching process.
Keywords: Modular Teaching; Simulated Tour Guide; Role-playing Teaching Method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77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