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移动学习中培养大学生深度学习途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良 胡大鹏 岳建平

  摘  要 在移动学习中培养学习者的深度学习,是移动学习有效开展、深度助学的有效体现。研究认为,通过设计合理的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提高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接受度,为移动学习者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务,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移动学习环境中深度学习的发生。
  关键词 高阶能力;高阶思维;移动学习;深度学习;浅层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1-0104-03
  1 引言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不受时空限制、方便跨环境的碎片化学习,满足了学习者高度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而学习者深度学习是培养高阶思维、高阶能力的有效方式。学者钟志贤[1]指出,所谓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解决劣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具体说来,是指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综合运用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的能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接入网络互联的普及资费的降低,移动学习作为正式学习的补充,在大学推广成为可能。现在已是网络时代、互联时代、知识爆炸时代和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知识复制传承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批判性思维、知识迁移、创新能力、问题解决等高阶能力和自主终身学习能力才是当今社会生存的基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时代需要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展开有效的深度学习。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移动学习接受度、学习者支持服务,探索研究移动学习中培养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2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oble Learning)是指學习者在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设备(如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和与他人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2]。作为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习方便、快捷。由于移动智能终端具有无线性、便携性的特点,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交流互动,学习者参与学习的便捷性得到显著提高。
  2)学习时间分散。移动学习是一种碎片化时间的学习。学习者常常利用等车、等人,乘坐地铁、公交车或机场候机等零碎时间进行学习。这种高度片状化分散的学习过程,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进而造成学习连续性受到影响,学习质量下降。相关数据研究表明,处在移动环境下,人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3]。长时间的碎片化学习,容易形成浅层学习,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3)学习内容片段化。在移动学习中受移动学习终端、移动学习环境、移动学习模式的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是片段化的,知识点采取的是片段化的分解和细化。
  3 深度学习
  20世纪50年代中叶,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进行了学习的表层方式和深层方式的研究;1976年,两人联名发表《学习的本质区别一:结果和过程》一文,首次提出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这两个概念。他们将深度学习界定为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4]。
  半个世纪以来,深度学习的研究不断深入。深度学习是一种知识理解、知识建构联系、知识运用,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为核心的高质量学习。学者曾家延等认为深度学习的“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5],即:“深”在培养目标与结果达成上;“深”在思维加工水平上;“深”在学习者的多维投入水平上。
  从思维加工水平来看,浅层学习是一种没有体验的机械式学习,可以一次学习知识和反应,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复制过程;深度学习需要学习者经过多步学习,进行多水平的加工和分析,进而通过改变思维、控制力和行为方式来运用这些内容和技能。
  从学习者投入水平来看,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专注学习,全身心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要求高度参与知识学习、知识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问题解决、知识情感迁移培养的全过程,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是情感、认知、技能的主动构建者。
  4 移动学习中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培养途径
  从上面深度学习的内涵分析中,可以看出学习目标、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学习投入、学习管理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要素。结合移动学习高度碎片化、分散便捷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习者的深度学习,进而增强移动学习的助学效果。
  设计精简实用的高阶思维学习目标,促进深度学习  在移动学习中,目标定向作为一种始动机制,始终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同时,相关研究证实,以高阶思维为主导目标,有利于深度学习的顺利发生。因此,为了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移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目标或素养应主要设置为培养学习者劣构问题解决、元认知、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活动能力,让学习者通过这些思维活动,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批判、联系和构建、迁移和应用,最终进行深度学习。
  同时,由于移动学习易受外界的干扰影响,学习活动是高度碎片化的过程,因此,学习目标要尽量简化,一次学习活动只需要达成一个高阶学习目标即可;在目标设计上需要注意学习者的学习负荷,把握好认知水平的程度设计、知识关联度设计、问题开放度设计、思维深度、学科理念和价值[6]。
  提高学习者移动学习接受度,促进深度移动学习的发生  研究证实,移动学习的持续进行是建立在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系统信任度和接受度的基础上。只有在持续地学习中,才能达成深度学习的培养目标和素养。通过分析发现可以通过几方面提高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接受度和积极参与度。   1)提高学习者移动学习效能感,促进移动学习接受度。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学习的效果,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越高,越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展开[7]。移动学习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己完成移动学习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与自信程度,决定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坚持性和执行力,影响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和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和监控。研究证实,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
  为了提高学习者移动学习效能感,首先为学习者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开放性的劣构问题和呈现形式微型化、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其次为学习者提供案例、便捷的帮助工具等丰富多样便捷高效的学习支持;最后,积极引导学习者构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提高教师对移动学习的支持,引导学习者参与移动学习。学习者周围重要的人对移动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会显著影响其对移动学习的使用态度和行为。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移动学习接受度,教师首先要多肯定移动学习,尽可能地利用移动学习平台来讨论学习关键内容、重点和难点,对于积极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的学生要给予更多分数或其他奖励,刺激他们的内在动机。
  3)构建可用、实用的移动学习资源,提高学习者接受度。移动学习资源的实用性、可用性是决定用户是否接受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8]。在移动学习中要构建网络稳定可靠的移动学习系统,开发者、教师、学习者要紧密合作,开发适合移动学习的资源;有了合适的移动学习资源,学习者才愿意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进而发生深度学习。
  为移动学习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务,促进深度学习进行  移動学习是跨环境的学习,环境的不断变化对深度学习提出了挑战。为了推进深度学习顺利进行,需要构建教师引导支持服务、移动学习助学群组、移动平台智能多维支持。教师在移动学习环境要成为学习服务者,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提供以下服务,促进深度学习的顺利展开。
  首先,教师要积极安排移动学习任务,监督移动学习开展情况,并对深度学习素养目标进行评价。
  其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习者及时正确有效的反馈,引导学习者参与关键问题和核心知识点的交流讨论。当学习者偏离学习活动,学习兴趣减弱,主动持续性学习不足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最后,为了更好地开展深度学习,在移动学习的开放环境中,教师需要及时在问题解决和知识再加工方面对学习者提供帮助,引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新问题等。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的顺利进行。
  积极构建移动学习助学群,提高学习者移动学习能力,促进深度学习。以学习者基本情况为中心,教师积极构建4~5人的移动学习小组,学习小组长应具有较高的移动学习接受度和影响力。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小组长一方面积极跟授课教师交流讨论学习问题、开展情况;另一方面组织助学小组成员共商学习策略,合作完成移动学习任务,交流讨论核心要点,共同进行问题解决探究讨论,通过小组一系列活动完成知识再加工和迁移,从而使小组全体成员达成深度学习目标。
  为移动学习者提供移动平台智能多维支持,促进深度学习顺利进行。首先,要建立目标明确、导航清晰、交互便捷、帮助方便及时、易操作的移动学习平台环境;其次,要在关键知识点给予学习者智能支持,引导学习者探究问题。
  5 结语
  影响移动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行政管理、教师、硬件设施、网络通信能力、学习者学习习惯等。本文选取一些基本变量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影响移动学习中深度学习的一些基本因素,学校、教师和学习者要在移动学习开展过程中有效关注这些因素,促进学习者在移动学习中做到自发进行深度学习,形成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能力,提高移动学习效能,从而进一步推动移动学习在助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21-28.
  [2]余胜泉.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03(22):76-78.
  [3]王鹰.基于Android应用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以“中南大学视频公开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2014(3):50-56.
  [4]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现代教学,2005(5):29-30.
  [5]曾家延,董泽华.学生深度学习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2017(4):59-67.
  [6]徐宾.基于“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须把握好“五个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3):46-48.
  [7]尹睿,许丹娜.网络学习环境与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报告[J].电化教育研究,2011(8):46-52.
  [8]顾小清,付世容.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6):48-54.
  [9]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 Deeper learning defined[EB/OL].[2013-04-23].http://www.hewlett.org/library/hewlett-foundation-publication/deeper-learning-defined.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1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