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良好语文作业习惯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孝铎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农村,进城务工,但随之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从小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课后作业拖拉,这就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越来越差,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因此,农村语文教师要深入分析该情况,通过有效措施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语文作业习惯,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语文作业习惯;培养措施
在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家庭作业,其可以有效检测教学成效。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经常不完成作业。导致这种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如父母无法指导、年龄小贪玩等,这样就导致儿童的学习成绩无法有效提高。因此,农村语文教师要针对该情况,积极培养低年级留守儿童的良好语文作业习惯,使其有效完成课后作业,不断巩固所学知识,给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低年级的儿童因为年龄比较少,贪玩,所以对自身也没有较强的控制力,如果其缺乏良好的作业习惯,那么在回家以后完成家庭作业就是一项特别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留守儿童来说,完成家庭作业更是难上加难,特别是语文作业。因为在农村,留守儿童所接触的文学知识比较少,所以对作业经常是看不懂,也不会做,这样儿童就会放任自流[1]。其次,低年级留守儿童没有较强的定力,外界任何因素对其都有较大影响,所以儿童对语文学习也逐渐丧失兴趣。那么,农村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良好完成家庭作业呢,最直接的一个方法就是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家庭作业,但是这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挑战,教师要在的不耽误正常授课的情况下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作业,这样不仅可以对良好作业习惯进行培养,老师还可以通过集中指导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对学习进度进行及时调整。长此以往,农村低年级留守儿童就会自觉完成作业,并且保质保量。
二、培养儿童主动完成作业的意识
语文教师要不断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語文作业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课堂,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将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让学生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表出来。语文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学会自主探索,这样学生在课下也会不断探索,对课后作业也积极完成,从而养成良好的作业意识与作业习惯。
三、通过集体教育,对儿童作业习惯进行强化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就是要将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班级当中所有学生的影响力与作用力是非常大,不可小觑[2]。对于农村低年级留守儿童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教师要将班集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获得意想不到收获。例如班级当中有个别几个留守儿童不喜欢学习语文,课后作业也无法按时完成,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十分头疼,这是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应用集体的力量,将班级当中的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竞赛,每个小组的成绩表都张贴在墙上,哪个小组可以按时完成课后作业,那么哪个小组就可以获得一朵小红花。这样,学生的竞争意识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各个小组为了获得更多的小红花,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会监督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这样那些学生就会天天按时完成作业,进而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长时间下去,留守儿童基本上全部都天天完后作业,他们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分层布置作业,培养儿童良好的作业习惯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所以语文能力各不相同,作业完成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师在如果对儿童的作业还使用统一标准进行布置,那么有些儿童会觉得作业太过于简单,可以轻松完成,但是有些儿童则会觉得作业太难,自己无法完成,长时间下去这些儿童就会天天不完成家庭作业,语文学习的信心也会丧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对课后作业进行布置,并且批改标准也要进行改变,这样学生可以每天都完成作业,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作业习惯。语文教师可以将儿童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优秀、中等、基础,例如前两个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要具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基础层次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基础知识作业就可以了,这样学生每天都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语文作业习惯。
总而言之,在农村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良好语文作业习惯的培养中,语文教师承担着十分重大的责任,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儿童的习惯,将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作业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光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语文良好家庭作业习惯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B),2017:23.
[2]徐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个性化语文家庭作业的指导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7(36):80-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14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