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小红
摘 要:初中体育教学大部分是简单技能训练,内容不够丰富,也达不到磨炼意志的要求,体育教学无法顺利完成素质教育要求。拓展训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重视学生亲身体验,有助于培养兴趣,在良好情感的作用下喜爱上体育运动,积极融入拓展训练中,在合作交流中完成拓展项目挑战,形成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身体素质。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结合的积极作用,并且对于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拓展训练;有效融合
拓展训练相较于初中体育教学来说,难度更大,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更容易激起学生的胜负欲,在团队合作中完成项目,形成积极合作的自觉性,并且能够磨炼意志并陶冶性情,强身健体,养成正确的体育训练观念。传统初中体育教学侧重于知识技能,忽视了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体育训练的兴趣会越来越低,学生不能感受到体育的独特魅力,体育学习参与意识低,从而影响到实际教学效果。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中,与课程教学优势互补,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的空缺,有助于培养意志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初中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结合的积极作用
素质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学产生了冲击,促使教师改变观念,体育教学不再局限在提高身体素质方面,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性格、意志力、情感等,只有这样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传统初中体育课堂侧重知识以及技能训练,其他涉及很少,教师做示范动作,学生模仿,一节课基本上都用于训练这些简单的动作,运动的强度不够,很难实现强身健体目的,而且不利于兴趣培养,感受不到体育魅力,锻炼的意识淡薄,初中体育教学收效甚微。拓展训练是户外运动项目,将其引入体育教学中去,有助于完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对传统体育教学起到了补充效果,同时依靠新颖的训练项目和灵活的教学形式,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参与拓展训练兴趣高涨,积极主动融入训练,亲身体验中感受团队合作重要性,面对挑战毫不畏惧,勇于超越自我,意志力变得更强,产生良好情感态度,认识和完善自我,塑造健全人格。
二、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精心设计拓展训练内容
拓展训练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初中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既要选择适合这个年龄段的拓展训练内容,又要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增强安全性,使拓展训练更加符合学生兴趣爱好,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完成任务,防止拓展训练太难造成畏惧心理,打击参与积极性。拓展训练是为体育教育目标服务的,所以训练内容必须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提高拓展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深入了解拓展训练,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对常见的拓展项目进行改造,从多个方面锻炼学生,实现体能锻炼目标以外,提升品质和磨炼意志。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易于完成项目,危险系数小,符合初中生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比如信任背摔,增强成员之间的信任力,锻炼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还可开展“穿越电网”训练,学生自己编织蜘蛛网,上面绑上铃铛,接力完成训练。“无敌风火轮”项目也适合初中生开展拓展训练,对设施的要求不高,学生用报纸、剪刀等自制活动所要用的东西,分为不同小组,共同站到用报纸粘成的圆环中行走,最快达到终点的队伍获胜。初中体育课堂拓展训练既要以生为本,又要选择简单易操作的项目,训练形式灵活一些,内容多样化,共同克服困难,团队合作中完成项目,提高学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2.保障拓展训练安全性
初中体育课堂中拓展训练要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础上开展,这也是拓展训练必须重视的问题。上面已经提到过,拓展训练项目对于初中生而言存在危险性,教师在选择训练项目中树立安全意识,不能完全照搬拓展训练内容,结合初中生的身体情况和运动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和重新设计,控制训练风险,预防安全事故。实际组织拓展訓练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规则,同时要让其明确在训练中要注意哪些事情,按照要求操作,并且在训练前做好热身活动。
3.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除了投入资金,采购需要的设施和器材,做好训练场地的布置以外,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训练资源,创造条件开展拓展训练。很多的拓展训练项目只需要一块空地,学校的操场就能满足这个要求,然后借助桌子、板凳等,或者让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拓展训练设施,因地制宜。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具有现实意义,丰富了训练内容,以其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中感受体育魅力,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力,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刘兴彦.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J].新课程(中学),2017(4):109.
[2]汪健.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应用探析:浅谈初中体育课堂的游戏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8,3(33):35-36.
[3]李莉娟.浅谈初中体育教学当中拓展训练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8(17):342-3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1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