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关键词】课堂教学;作业分层;因材施教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即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认知水平、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学习态度等方面也必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必须符合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我们不仅要根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层次归类,还要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能力,由此实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一、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差异对他们进行层次归类,进而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1.对学生进行分层归类
   上层:数学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好,学习态度非常端正的学生。
   中上层:数学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学习态度比较端正的学生。
   中下层:数学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一般,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
   下层:数学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十分低下,且学习态度极差的学生。
   2.分层次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上层: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要明显强于其他同学,力争成为尖子生。要求他们除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外,尽量多做些中难题和竞赛题,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尽量做到简单问题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对于此类学生,应尽量让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上层:对此类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多指导他们,让他们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力争使其中一部分同学转化为上层学生。
   中下层: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传授,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同学向中上层转化。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可以让一些尖子生来指导他们。
   下层:加强基础训练,帮他们树立信心,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同学向中下层甚至中上层转化。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手把手地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分层次制订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决定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向。由于我们所任教的学生存在个性、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分层次制订教学目标,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要求所有学生无条件掌握教材中的例题、练习及习题中的基础题,对于教材中较灵活的习题,我们只要求上层学生和部分中上层学生掌握。倘若我们不尊重学生个性,制订统一的教学目标,到时候只能照顾到大多数中等生,而优生却“吃不饱”,学困生则“吃不了”。分层次制订教学目标,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数学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的学习态度,这样制订出来的教学目标,既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又能让学困生“吃得了”和优等生“吃得饱”。接着,我们应依据这个教学目标分别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做可以让所有学生走向成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分层次制订教学目标也有利于教师灵活处理课堂活动,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够真正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实施分层次教学
   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根据分层次制订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施教。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立足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提问、独立思考问题,然后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探究偏离正确的方向时,我们不能立即帮他们摆正方向,应让他们继续“错”下去,直至他们自己发现的错误,最终自主纠正错误,只有这样,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才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自主掌握有能力学会的知识,思考自己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要急于强迫学生掌握自己无法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学生最好的水平,实现“人人成才”,这样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设计符合他们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学习活动过程,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为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不同,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个个成为优等生,我们不能指望他们个个学习拔尖。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布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坚持“面向全体、抓中间,顾两头”的原则。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按层次将学生进行分组,即让同一层次的学生同属一组。
   四、分层布置练习和作业
   布置作业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是检测他们是否已经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前,我们一般是根据全班同学的总体水平统一布置作业,这样做,只能照顾到中等生,但这样做,往往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有些学困生因为怕没完成作业而受罚,干脆抄袭优等生的作业。为了避免出现此类现象,我们必须分层次布置作业,使优等生能够“吃得饱”,学困生能够“吃得了”,抄袭作业的现象也就自然消失了,班级的良好学风也就自然形成了。在作业布置时,笔者把作业分为四类:拔尖题、提高题、基础题、例题。这里,拔尖题是给优等生做的,提高题是给中等生做的,基础题是给学困生做的,例题是给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做的。批改作业的时候,对于后三等学生,我们应当尽量做到当面批改,针对错误,当面一对一辅导,之后立即进行变式训练,力争当场巩固,对于优等生,则要求他们自己模仿习题设计测试题进行测试,并向教师介绍解题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辛勤付出,进而更加认真地对待学习。
   五、分层测试
   测试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世间万物。因此,在教育学生时,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多多少少都会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达到检验学生学習效果的目的,我们应当分层次设计测试题,可以把一份试卷分为基础题、中等题和稍难题,其中基础题占70分,中等题占20分,稍难题占10分,基础题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无条件完成,中等题要求上层、中上层学生掌握,稍难题只要求上层学生和部分中上层学生掌握,如果能力允许,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完成本层次题的基础上再完成高一层次的试题,并且答对的话,可以获得该题总分两倍的分数。
   例如,在考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
   上层:25(a-b)2-16y2
   中上层:25x2-16y2
   中下层:x2-16y2
   下层:教材中的例题。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学生在个性、数学认知水平、数学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的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格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每个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力争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侯坤明.数学主体性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3)
   [2]李燕清,张红霞,任莎莎.基于数学学习风格的因材施教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08)
   [3]张恩昊.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新课程(教师),2009(11)
   [4]王荣.在共性教育中体现个性教育——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因材施教模式探索[J].内蒙古教育,2010(07)
  (福建省龙岩市大池中学,福建  龙岩  364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8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