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渗透“文化意识”,提升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与家国意识。结合教学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操作过程中渗透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展开诵读、品味、鉴赏活动,让学生获得最直接体验感知,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重要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化意识;有效渗透;提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与素质教育形成契合,符合学生学习成长的基本诉求。小学生文化认知较少,教师要开辟多种渗透措施,引导学生感受、认知和运用中华文化,形成文化基本素养。强化文本经典诵读,注重多元个性阅读,优化引导方式方法,升级课堂训练体系,为文化渗透意识建立、文化渗透途径开辟创造基本条件。
  一、强化诵读,建立文化渗透意识
  小学教材选编内容丰富多彩,很多内容都属于名家经典,具有极高的诵读感知价值。小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引导学生从诵读切入感知文化内涵,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突破口。
  1.加强示范朗读
  小学生诵读技巧不足,不仅欠缺语感,其情感渗透也不够,诵读流于形式,机械性朗读特征明显。为提升学生诵读感知敏感度,教师要设计多种示范朗读,让学生在听中体味文本文化内涵,逐渐建立情感认知意识。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这是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选择。其次,教师展开示范朗读,能够给学生带来亲切感知体验。最后,邀请学优生进行诵读演示,这也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促使学生感知文化渗透,教师要多种示范朗读方式综合运用,学生不仅能够从多种范读中感受文化熏陶,还可以在展开仿讀时有多种样式参考。
  2.强调诵读展示
  学生学习诵读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增加范读为学生提供学习感知榜样,还需要学生做出多种实践尝试,在具体学习操作中实现认知成长。小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文本诵读是一般正常学习行为,教师不妨开设更多诵读展示活动,让学生在不同范围、不同环境中展开诵读体验。小组内诵读演绎、班级诵读竞赛、诵读过关检查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学生会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形成文化体验。
  如在学习《彩色的翅膀》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配乐朗读音频,学生跟随朗读音频仿读;最后是学生自荐进行朗读展示,学生踊跃参与朗读。教师给出一组思考问题:海岛战士远离祖国大陆,生活条件怎么样?你知道哪些歌颂海岛战士的歌曲、诗歌呢?你想对守岛战士说些什么呢?学生在具体展示时,对军事文化特征有深刻体验。有学生说:战士为祖国的安宁和人民幸福选择奉献,这是值得歌颂的。歌颂守岛战士的歌曲、诗歌有很多,如《海岛战士之歌》《边防战士之歌》等,都对战士表达了崇敬之意。
  教师通过多种朗读训练设计,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特别是搜集歌颂守岛战士的歌曲、诗歌,促使学生对守岛战士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战士戍边文化资源丰富,学生对这个内容也有一定积累,通过多种朗读感知体验其文化内涵,为课堂学习创设重要突破口。
  二、注重阅读,开辟文化渗透通道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并在欣赏鉴别中感受文化内涵,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
  1.鼓励学生展开自主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渗透感知实现途径之一。小学生主动阅读文本意识普遍欠缺,教师要展开多元学情调研,针对学生阅读感知实际制定阅读教学策略,特别要鼓励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自主阅读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阅读经典感知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阅读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设计自主阅读任务,督促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感知文化内涵渗透。
  2.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阅读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沟通。小学生学力有限,对文本文化要义感知常常存在认知盲区,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体阅读学习,帮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与作者展开深入交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情结。阅读训练与测试、做读书笔记、进行经典摘抄、写阅读感知体会,都可以提升学生文化感知维度,实现文化意识的顺利渗透。在阅读训练与测试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文化基础设置任务,注意阅读问题的梯度性,关照不同群体学生学习实际需求,特别要注意渗透文化内容,多从文化情感角度展开突破。
  让学生介入文化学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文化氛围感受角度做起。如《少年闰土》学习时,教师让学生摘录文本中的好词佳句,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在成果展示时,学生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有学生找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有学生评价这段人物外貌描写:作者抓住人物个性特征展开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不朽的形象。
  教师让学生寻找好词佳句,是让学生通过经典语言感受文化的魅力,并逐渐建立学习认知。小学生学习文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欣赏经典语言开始,可以自然地实现文化学习的过渡。
  三、优化引导,提升文化渗透品质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优化教学方法,以满足文化意识渗透的实践需求。文化渗透是语文教学重要关注点,教师要给出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以满足学生文化学习的实际需要。
  1.引发文化情感共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文化渗透引导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精选文化产品、设计文化学习任务、联系历史文化典故、解读文化概念、讨论文化现象等,都可以给学生以文化教育。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文化因素,引导学生与文化内涵形成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文化学习作为重要关注点和学生学习成长点来对待,利用多种媒介手段创设文化学习氛围,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文化学习实践的热情。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在文化学习渗透时,教师注意摆脱教学参考的束缚,对文本文化内涵做出自己的解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开展文化学习时,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体验感知和体会,领悟课文意图。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对文本进行认知、思考时,自然生发认同、质疑、感慨等情感认知,这些源于文本个性认知的体验和感悟具有独特性,教师不能搞“大一统”,应该鼓励学生展开个性认知。教师需要保护学生的认知热情,尊重学生的文化学习体验,为学生文化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四、升级训练,拓宽文化渗透途径
  语文教学离不开课堂训练,教师在训练任务设计时,需要改变传统一贯作法,根据教学实际搜集整合訓练资源,升级训练体系,以满足学生文化学习个性需求。
  1.课内训练设计
  语文教学训练方式众多,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做出明确选择。在课内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文本的文化内涵,优化训练形式,改变训练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训练的主动性。经典朗读、专题班会、诗歌朗诵比赛、演讲竞赛、故事会、名句集锦等,都是教师可以选择的训练形式。活动带有游戏和竞赛的性质,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对提升训练品质有重要帮助。
  2.课外训练设计
  语文教学文化渗透训练单靠课内学习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的主动意识,将文化渗透训练拓展到课外,这是文化学习的必然要求。学生从小就喜欢看绘图文本、动画视频,具有较深的文化情结,如果教师能够布设更多课外文化学习内容,不仅为学生主动接触文化、学习文化创造条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是一种教育策略和思想,需要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文化的熏陶,能够对学生形成重要思想促进,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有多重促进作用。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学习欣赏中华文化,并在积极体验中获得成长力量。
  参考文献:
  [1]郭云.以文化意识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1).
  [2]黄翌强.语文教学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J].江西教育,2015,(08).
   (责任编辑 史玉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9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