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校企合作育人体系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泰兴分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为例,从校企共同建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共同构建“金字塔式”专业群课程体系,共同创新“工学六衔接”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共同完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分析校企合作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做法和成效。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体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2-0065-04
  【作者简介】苏辉,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泰兴分院(江苏泰兴,225400)校长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育人体系实践策略
   (一)建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泰兴分院(以下简称“泰兴分院”)在充分调研区域社会经济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建立“围绕机电产业办专业、产业转型调专业”的机制,以校企合作育人为核心,创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政行企校联动”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体制机制和“共同开发、共同规划、共融文化、共享利益、共育人才、共担风险”的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内容和要求,增强“技术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等全方位共同协作的能力,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探索校企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此外,学校和企业加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校企合作办学装备水平和基本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
   (二)对接区域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一所职业学校要实现与产业同步发展,与企业深度合作,就必须对接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学校在充分调研区域企业的基础上,详细了解了企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改装、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维护、机电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电工钳工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问题,对接战略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新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新增“3+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3”中高职衔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形成“多专业、全方位、多视角、高层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围绕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制造业为目标,面向区域经济所空缺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工作岗位,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强技能的人才为核心,统筹学校原有的专业格局,以省级品牌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为核心,涵盖“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围绕专业方向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详见表1。
   (三)构建“金字塔式”专业群课程体系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资深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充分调研现代制造业的工作流程,通过分析、整合、改进等方法和手段,以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为核心,将技能考证、行业标准、职业标准、职业规范等融入课程标准,并将其纳入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课程模块的细节。调整优化原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该专業群的相关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设置专业课程。学校还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设计具有综合实训项目特征的拓展模块;围绕专业方向所面向的现代制造业设置专业核心模块;整合专业群公共技术领域的相关课程,设置根底模块,以此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拓展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根底模块”的“金字塔式”专业群课程体系,详见下页图1。
   (四)互聘互兼、外引内培,打造“双导师”团队
   为了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开发专业课程的能力,学校以“双师”培养为重点,借鉴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构成“双导师”教师团队,专任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核心技术。选派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群)带头人进入企业锻炼,培养教师职业操作技能,提升其机电类职业技能教学水平,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融合。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学习或任教,不仅掌握了授课本领,也充实了理论知识。
   组织专业教师参与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参与江苏省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主持省课程标准制定和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与修订。学校以专业负责人为核心,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兼职教师或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的引进力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达到了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创新“工学六衔接”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泰兴分院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承担技能训练、开展教学研究、共建实训基地等,推进专业与产业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衔接,最终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学校新增校企合作企业冠名班,采用中德IHK(AHK)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为学生搭建了多路径人才培养“立交桥”。学校还与企业共建机电类专业实训基地,积极推进机电类等相关专业发展,制定符合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构建“工学六衔接”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校企合作育人成效与思考
   (一)形成了校企共同发展的“三基地四平台”机制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实现了办学条件一体化、课程内容一体化、服务管理一体化、技能培训一体化、师资培养一体化、文化育人一体化,形成了校企组织保障、管理保障和资金保障三大保障机制。此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学校形成区校战略合作关系,为学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三基地四平台”,即教师团队互培基地、企业员工培训基地、产学研基地和职业素养培养平台、教研教改平台、技术研发平台、实训实习平台,形成了“校内学习—企业学习—校内强化学习—企业学习”的校企交替学习方式,确保了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校企合作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构建了校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体系。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机电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相应职业岗位必备的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适应岗位变化、掌握企业管理及生产现场管理、创新创业的基础能力,详见表2。
   (三)促进了校企产业深度融合
   学校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多种形式与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企业利用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学校提供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方便,并优先接纳学校毕业生入企就业。
   未来,若要将校企合作育人进一步落到实处,还需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学校也要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学校还要建立与企业接轨的内部管理体系,对专业、课程、师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当调整,灵活应对企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内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2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