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物理双主体互动教学实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中物理是高中課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物理知识点烦琐复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基本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是无从谈起,这不仅弱化了高中物理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注重互动教学,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探究”为例,对高中物理双主体互动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究,以作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双主体;互动教学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将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的主体,以“互动”“参与”和“发展”为核心,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来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单方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一模式中,学生往往习惯性地接受已有的知识,而对于知识的由来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运用则不会予以过多的关注,这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相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运用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深化对相应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优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
  一、 双主体互动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双主体互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拍档,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成为学生的学习向导。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互动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 高中物理双主体互动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 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任务
  在高中物理双主体互动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为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明确探究的内容和学习的任务,这是双主体互动教学中的第一次互动。在“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探究”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关于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通过分析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发现,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着直接关系。然而只是根据公式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未免有些按图索骥,不够全面合理,也无法令大家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部分知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除了动摩擦因素和正压力之外,还会有其他因素影响到滑动摩擦力吗?在本节课,我们将通过自主实验的方式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进行深入探究,深化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如此一来,笔者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了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程的探究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
  (二) 适当引导,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路
  当学生明确了课程的探究任务之后,对于教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需要作出合理化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对假设进行验证,设计恰当的实验探究思路和方法,而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适当引导以及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这便是双主体互动教学实践中的第二次互动。在“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探究”中,学生做出了一系列关于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假设,认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还有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质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以及接触面积的大小等等。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对实验的原理加以明确,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向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引导和提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拉动物体,让物体保持匀速运动,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其次,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每次只需将其中的一个变量进行改变即可。在笔者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设计的探究实验方案如下:①将铁块用皮筋套紧,再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铁块上的皮筋,让铁块在水平的桌面上进行匀速运动,并在表格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②在木块的上面放置铁块,以此来改变木块对桌面的压力,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令木块保持匀速运动,并其在表格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③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块毛巾,并将毛巾进行平铺,在毛巾上面放置木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再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使木块进行匀速运动,将弹簧测量计的读数记录在表格之中;④竖放木块,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接触面的面积得以改变,撤去毛巾,用弹簧测力计来拉动木块,让木块在水平桌面上进行匀速运动,并将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在表格中加以记录。
  (三) 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在设计明确的实验方案之后,学生需要根据实验方案展开具体的操作,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并且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操作实验。学生在具体操作实验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状况和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对各小组的实验操作情况予以及时而密切的关注,并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小组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应当给予恰当的点拨,必要的时候进行纠正,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理解相应的知识点。在“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探究”的实验中,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学生能够明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还包括物体的质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出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正压力越小,滑动摩擦力越小,即二者成正比关系;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接触面积的大小与滑动摩擦力不存在对应关系,即滑动摩擦力不受接触面积大小的影响。但是关于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否会对滑动摩擦力产生影响无法确定,在本次实验中并无明确体现。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基于本次实验的结果,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物体的运动速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增大压力的时候,物体会进行减速运动,因此滑动摩擦力不受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   (四) 总结评价,深化学生思想认识
  学生在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之后,教师往往需要简单地总结本次探究活动的过程、内容和结果,以此来深化学生的认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并且合理地评价每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予以肯定,学生则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验总结来开展相应的讨论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当尽量通过文字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感悟,而这也是双主体互动教学中的最后一项互动,这对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有重要作用。在“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探究”的教学中,笔者在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与评价的时候注重强调了控制变量法在本次实验中的运用,让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重要的实验方法,此外,笔者还对转换思想进行了着重强调,告诉学生这一思想在实验探究中所發挥的重要作用,即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拉动物体,让物体保持匀速运动,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相一致的,转换思想的运用有助于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简易化了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对知识进行探究。
  (五) MOOC平台与大学物理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分析
  MOOC平台将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知识片段化,每个小知识点编成一个小视频,且可以无限循环播放,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缩短了,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1. 实现互动教学
  “翻转课堂”是高中物理MOOC的具体教学研究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学生们可以在线上加2/3的课时进行自主在线学习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1/3为线下面对面教学组织讨论。主要的载体是进阶式课堂,教师将录制好的课堂教学视频上传在线,学生通过按章学习,每一章都有相对应的教学视频,并且完成测试才能够进行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教师进行线下教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检测以及解决学生线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且一些操作性的实验也需要合作动手组织。就是面对面还可以更好地解决疑难杂症,找到问题的根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2. 在学生自学和合作中实现学习
  学生们通过自主获取知识,在线下和同伴互相讨论,能够找寻更多自己的缺点,互相帮助,相辅相成。并且由于每个人的学习状况不同,课程团队在进行视频制作时和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匹配程度,因此一定要具备灵活的课程选择。课程团队通过加学习者的意见进行收集,根据相应的反馈适时调节课程内容,安排进度最大化符合学习者的需要。另外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有不同的要求,课程团队要持续关注定时通过在线视频,实时交流软件等进行交流互动,获取学习者在不同阶段的反馈,通过学习者的支持改进课程内容。
  3. 学习效果评测
  通过线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同伴之间的互相评价,组长按照每个组的出勤情况积极程度进行各方面的打分,并且全员进行投票,通过之后进行下一单元的学习。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合作互相监督,能够使思维碰撞更加激烈,学生们也能够更加主动自主的进行学习,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更加加深。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双主体互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教学,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技能,培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物理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成海.中学物理数字化探究的实践与反思——以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6).
  [2]刘伟华,汪玉明.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例谈——以“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为例[J].物理教学探讨,2003(4):7-8.
  [3]王伟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128-129.
  作者简介:
  王建火,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安溪县第八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2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