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孝道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并重的价值及意义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教育界的关注点在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将之应用于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感恩意识,可以促进学生完善自我人格,因此,学校要注重孝道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孝道文化;德育;价值;意义
  一、 前言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即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做一个对社会无害的、有益的、具有崇高品格的人。因此,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及意义。人人都是父母生养的,儿女长大后依恋、敬重、感恩、回报父母,是“孝”的体现,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道德规范的首要要求。但是,目前有部分中学生存在不尊重、不敬爱父母的情况,父母子女的关系不明朗,这说明部分学生缺乏尊亲、养亲意识,而中国孝道文化部分流失,不利于构建和谐家庭、社会。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完善个人人格,构建和谐的社会,学校要在德育工作中并重孝道文化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自我品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 孝道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
  (一) 孝道文化是青少年德育的起点
  国家的生力军是青少年,其是祖国的未来,为了促使国家、民族长期良性发展,学校必须要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的培养。然而,不少现代家庭关系中,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甚至畸形,父母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在子女身上,对于子女有求必应,过分溺爱孩子;同时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父母,对父母的养育无感恩之情,甚至随着年岁的增长,子女不负责父母的赡养义务,觉得父母是自己的累赘。这种颠倒、畸形的亲子关系,会使得孩子变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人,甚至会丧失责任感和道德感,日后步入社会,其有可能伤害自己和他人。因此,学校在进行现代德育教育时,要重视青少年的传统孝道文化教育,将“孝”作为德育的起点,让学生从小接触中国优秀的孝文化,明白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产生孝顺父母的思想与行为,做一个尊敬父母、有责任感、知道感恩、懂得回报的人。总之,学生要想提升自我素养,必须先培养出高尚的德行,修身养性的基础是孝顺父母,只有学生认真履行孝道,才能使自己的道德水平不断提升。若是学生没有了为人子女的觉悟,缺乏孝心,不重视孝道,会丧失人性中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因此,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并重孝道文化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道德意识,使其产生道德行为的切入点。
  (二) 孝道文化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治理国家不仅要靠法律法规,还要通过“德”协助国家和谐、可持续发展,而“德”包含了社會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了更好地实行以德治国,必须重视、弘扬孝道文化的作用。孝道是家庭美德的基础,而社会由无数个家庭组成,因此,和谐的家庭关系与社会的安定、稳定有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古代社会,孝道文化中有“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即只有家庭和谐发展,才能促使国家稳定、良性发展,这与我国现代社会的“以德治国”意思相近。目前社会中,家庭矛盾不少,甚至存在背叛国家、民族、人民的人,这就需要发挥孝道文化的协调功能,培养学生的博爱、忠诚情感,教育其不仅要孝顺父母、敬爱长辈,还要诚恳、忠实,这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国家稳定、民族和谐,甚至有利于保护国家疆土完整。总之,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并重孝道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孝心、孝道,促使其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以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以家庭为源头,以孝道为切入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情感,做一个有贤德的人,这有利于结合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保持、促进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维护政治安全。
  三、 学校孝道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并重的意义
  (一)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的品格是责任与担当,在各个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其也是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发展的深度期盼和殷切寄托。责任的内容丰富,具有深远的意义,比如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及家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对世界的责任、对自然界的责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等。担当亦是如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存有担当之志,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一个认真、踏实、勤奋、努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人,不断超越自己、提升自己。孝道文化中的责任与担当,主要为对家庭、对父母、对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比如,儒家学说中的“非耕即读”“诗书继世长”,侧重点在于教育子女要努力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条件,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并对亲人负责。人要承担起对父母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为父母提供舒适、良好的生活条件,还要重视父母的心境舒适感,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对父母负责的表现,即子女生活在有父母的地方,不让父母苦受思念子女的心情。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是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的体现,旨在说明身为子女,要对自己的身体珍惜、负责,不要损伤自己的身体,以免父母担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部分学生不仅不能为父母分忧,还喜欢熬夜、打游戏,逐渐损伤自己的身体,父母对其感到痛心,时刻都处在担忧之中,这是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担当意识薄弱的体现。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是学生缺乏家庭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德育中融合儒家孝文化,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学生产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家庭负责的意识,逐渐升华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儒家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此优良基因历经千年流传,已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在儒家孝道文化中,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推恩及人是备受推崇的价值观,不仅要从物质层面给予父母报答,让父母晚年不用奔波,使其得到生活上的满足,还要给予父母敬爱、陪伴,重视父母的心灵陪护,从精神层面回馈父母。除此之外,子女在父母逝世后通过送终、守灵的方式送别父母,还通过祭祀的形式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这也是感恩父母的体现。目前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各种新奇、猎奇的思想不断涌现,部分学生不能经受诱惑,受不良思想的侵害,忽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有不回报父母的想法,说明其已经失去感恩的意识。近年来,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重视感恩教育,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学生的感恩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也有学生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感恩的表达方式实践于生活中,对给自己做早餐的母亲说谢谢,对送自己上学的父亲说谢谢,使得学生的生活中充满了感恩的美好,有利于维护家庭关系的稳定、和谐。这说明儒家孝道文化中的感恩教育已经卓有成效,将之运用到德育工作中,可以帮助学生对“感恩”有充分的认知和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其个人感恩意识,并在实际的生活中实践感恩精神,感恩父母、感恩家庭、感恩社会,做一个心怀美好的人。   (三) 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从另一角度看,儒家孝道文化是子女与父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子女与父母在家庭中互相尊重、关爱,加强沟通,促进家庭关系走向和谐。儒家孝文化中对孝道的教化及外延做了不少的扩展,形成了新的博爱思想,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教以小,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母者也”。这些思想向学生传达了尊敬自己长辈、尊敬其他长辈的道理,学校要将之应用于德育教育中,将孝悌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心中,让学生自身实践孝道的精神。以上孝道敬畏、博爱的思想,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更友爱,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社会关系。现代心理学认为,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品行的主要因素,在孝道文化的熏陶、感染与滋养下,学生会主动、良好地遵从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可以促使子女与父母进行良性的互动,使家庭气氛更加和睦。因此,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多借鉴儒家孝道文化,从中提取精华,重视学生的孝道培养,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家庭氛围,构建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学生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得到关爱后则会自然形成尊老爱幼、礼谦恭让、诚实守信等美好的品德,树立自尊、自爱、自律、自信的人格,健康、全面发展。总之,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孝道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人格,促使其成长为一个具有美好品德、对自己高要求、对父母关爱、对社会有益的人,让其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其不断进步,最终提升其综合素质。
  四、 结语
  “百善孝为先”,如果学生能够孝顺父母,尊重亲老,那么其才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好。孝道文化经过千百年岁月的考验得以流传至今,其在学校的现代德育工作中有重大的价值,是青少年德育的起点,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时代的教育工作中,学校要并重孝道文化教育与德育,在德育中融入孝文化,将学生培养成为敬爱父母、奉养父母、善待双亲、顺从长辈的人,但是这并非要求学生盲目尽孝,而是要让学生取“孝”之精华,弃“孝”之糟粕,学会正确的尽孝方式。总之,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并重孝道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感恩意识,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使其成为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不过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学校及教师深入研究、认真钻研,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便能最大限度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邓忱.浅论德育视域下的中学生孝道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6(7):225.
  [2]邹雅旭.浅议孝道文化在中学生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J].科学与财富,2018(28):108.
  [3]徐燕.让孝文化在德育中绽放——论孝道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及实践[J].新教育,2016(24):23-24.
  [4]杜淑贤.新形势下青少年开展孝道文化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学园,2015(15):145-146.
  作者简介:
  任作义,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翟家所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3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