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理实践力”考查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高考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呈现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解读和有关知识的调用。在难以大规模开展实践活动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采取去“情境”化、联系生活实际和培养学科素养等应对措施;教师应精心命制地理实践型练习题,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并尽可能组织野外实践活动。但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和学习态度,才能显著提高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应对措施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1]。但是,因野外实践存在安全隐患,绝大多数的中学地理教育停留于“闭门造车”,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知识,不能亲临大自然调查地理问题、验证地理规律。2019年的《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指出,地理高考试题应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着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2]。为探讨“闭门造车”式的教育模式下如何应对高考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本文结合地理实践的特点以及高中地理教育实际,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地理实践的含义及示例
  地理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地理问题的社会性活动,包括野外调查、地理实验、地图绘制、地理摄影等,如调查歌乐山的植被分布状况、分析三峡广场人流量的时间变化等。实践活动结束后需要撰写 “地理实践报告”,记录活动时间、地点、研究问题、调查内容以及结果分析等。虽开展地理实践费事、费力且存在安全隐患,但它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旧教材相比,新修订的中学地理教材凸显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例如,山前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涉及的时空尺度大,教师很难找到真实的视频或图片辅助教学,大多数使用Flash动画进行演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设计了一个地理实验(图1)来演示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和外表形态[3],其好处在于:材料少且易获取,步骤简单,在课堂上就能完成;实验结果形象直观;问题设置层层推进,从观察现象到猜想规律再到解決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因此,讲解该章节时,如果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定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教材活动】
  材料:一杯小米或细沙、一本书、一张白纸。
  实验步骤:①将白纸平铺到桌面上;②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③将小米或细沙自书本中的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④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观察思考:①细沙在书本前的堆积体外形是否具有山前冲积扇的特征?②流水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据此推想,山前冲积扇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规律?③这个实验能否反映山前冲积扇不同颗粒沉积物的分布规律?为什么?④如何改进这个实验。
  二、地理实践力考查例析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高考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主要是创设地理实践情境,呈现实践的时间、地点、过程记录等材料,学生通过解读信息、调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以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测试第11~12题为例。
  【高考案例】
  图2左图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2右图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11~12题。
  11.根据右图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左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2.右图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Ⅰ、Ⅱ                  D.Ⅲ、Ⅱ、Ⅰ
  【试题解析】
  第11题选B。首先,图2右图记录观测点的位置在甲山西南,据左图判断只有①和②满足要求;其次,观测点的海拔为120米,根据等高线的变化趋势判读出①的海拔为0~100米,②的海拔为100~200米,故②正确。
  第12题选B。图2右图记录观测点属于向斜构造,首先,根据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判断出岩层Ⅰ比Ⅱ更靠近向斜的中部;然后,根据向斜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得出岩层Ⅰ比Ⅱ新;最后,因为Ⅲ是上覆岩层,故最后形成。
  【试题难点】
  第11题难。此题难在学生从低往高容易将①附近的等高线判断成200米,那么①的海拔也为100~200米。图中西北的100米等高线和①附近的等高线可能是两条等高线,也可能是同条等高线。所以此题应该从高往低读,因为甲山海拔339米,故山周围的等高线定为300米,①附近等高线其实为100米,①的海拔低于100米。判读等值线分布图中的数值,建议学生按照“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两个方向都进行判读,这样可以验证结果或者发现问题。
  第12题易。只要学生能灵活应用向斜的有关知识,此题不难解答。
  三、学生的应对措施
  1.去“情境”化
  高考题考查地理实践力所创设的情境,好比通俗易懂的试题穿了“马甲”。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无需过分在意情境,只需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用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上述高考例题的解答只需要“甲山西南、120m和向斜”三个关键信息。去“情境”化将地理实践型试题变成了学生熟悉的常规题型。   2.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少数高考题还需用到生活常识,如2015年高考山东文综测试第3~4题。因为绝大部分地理题都是调用课堂所学知识,不涉及生活常识,所以学生做题时并未有意识地去应用生活常识。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够,部分学生很缺乏生活常识。
  【高考案例】
  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市郊区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3~4题。
  3.图3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A.8:00     B.12:00     C.14:00     D.18:00
  4.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试题解析】
  第3题选A。根据题干解读出“钟摆”交通现象易造成早上人流从郊区涌入市中心上班,进城方向拥堵;傍晚人流从市中心下班回郊区,出城方向拥堵。图中显示连接郊区与市中心的道路多为单向拥挤路段,而中国使用“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因此,判断出是进城拥堵,为早上。
  第4题选D。“钟摆”交通现象是由于就业岗位和住宅区空间分布不一致造成的,因此,分散市中心的就业岗位就能减少进城上班的人群,故D正确。
  【试题难点】
  第3题较难。此题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联想到“靠右行驶”的生活常识。
  第4题易。只要学生理解“钟摆”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此题不难解答。
  3.培养学科素养
  高考越来越注重学科素养的考查,学生应提高对教材中“活动”“问题研究”等环节的重视,注意培养自身人地协调、综合分析、因地制宜等地理思维。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使用地理知识。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设计了一个活动(图4),将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与旅游物资准备结合起来[4]。大部分学生寒暑假都会出门旅游,憑借区域地理的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行挑选旅游地、准备物资、设计线路、解说景观等,这其实就是一种地理实践。
  【教材活动】
  模拟一次雪域高原之旅。
  时间:暑期。
  交通工具与线路:乘坐火车从西宁到拉萨。
  考虑到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你要准备哪些物品?为什么?
  四、教师的应对措施
  1.命制地理实践型练习题
  学生若在平时多见识一些考查地理实践力的练习题,考试时自然驾轻就熟。例如,问卷是常用的实践调查方法之一,重庆南开中学的高三月考题基于一次旅游地理的问卷调查(表1),考查了学生设计调查问题时需考虑的因素,以及如何解读问卷统计结果反映的实际问题。
  【练习案例】
  读表和文字信息,回答问题。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中部,近年来,该地旅游业逐步推进,但发展缓慢。为分析该景区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原因,西北某大学旅游学院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景区的游客做了景区服务满意度调查。表1为问卷调查的部分内容及统计结果。
  (1)调查问卷有开放式和选项式两大类,说出该调查问卷采取选项式的原因。
  (2)通过表1中的调查数据,试分析该景区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参考答案】
  (1)问题的针对性强;数据统计简单;游客易操作,占用时间少,更愿意接收调查。
  (2)景区知名度低,远程市场占有率极低;景区核心旅游资源价值未充分挖掘;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满意度低。
  2.重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
  大部分教师多使用文字材料、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实践性、操作性的方式很少使用。课堂上进行地理实践尽管费时费力,但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事半功倍。例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梅建波老师讲解地质灾害时,用泡沫做成斜面,上面堆放沙子,通过浇水形象直观地演示滑坡、泥石流的发生过程,荣获2013年重庆市地理优质课一等奖。
  3.组织地理实践活动
  当下,学校难以实施长时间、远距离的地理实践,但可以组织一些近距离、小范围的活动。例如,2013年开始,天津中学的崔亚飞等地理老师成立了“星缘天文社”,定期组织学生到天津站广场观测一天的日影轨迹,有学生因此荣获天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8年高考天津文综测试第7~8题,需要利用天津广播电视塔的日影方向和长短推断时间,“星缘天文社”的学生解答该题时,定是倍感亲切。再如,2015年重庆南开中学借助参加全国地理奥赛的机会,组织参赛学生考察磁器口金碧街的土地利用状况,学生通过观察和访谈了解社区土地利用的分布和变化,用脚步丈量街道的大致长度和确定手绘地图的比例尺,极好地训练了地理实践能力;到南温泉花溪沟认识河谷地貌、河流特征、拦水堤和水电站等,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野外实际联系起来。
  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不仅是高考的趋势,也是教育的必然。本文从形式上提出了一些应对地理实践力考查的措施,但更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由此才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3]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4]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6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