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艺术漫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导入环节,其作为初始环节,导入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导入有效性也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现阶段新知识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对几个导入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知识;导入方法
古人云“万事开头难”。导入环节作为整个课程的开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对导入环节有较好的利用,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探索欲望,从而将学生的智慧火花彻底点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各个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成效。为此,笔者针对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一、借助旧知识带入新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导入法就是“以旧带新”,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顾与复习的同时,将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引出来。因为旧新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借助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点具有较好的效果。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该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上学期学过的一次函数进行回顾,因为间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教师如果直接将这两个方程联系起来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对该知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一次函数,然后再将一次函数转变成一元一次不等式,这样就不露痕迹地将新知识导入。而学生也快速利用旧知识的复习掌握新知识。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较好满足,还给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二、联系实际生活导入新知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散发着数学气息,如购置物品、存款利率等。但是数学知识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因为我们需要通过数学问题解决上述所说的事情。新课程明确指出,在初中數学教学中,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与水平的基础上。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深度融合在一起。如在“代数式”该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学校为了号召新课改要求,加大了体育教学的力度,学校为了增多体育活动,购置了一批排球,三个年级都有,每个班排球的数量为2个,另外,年级再留10个,现在,我们假设每个年级有n个班,那么请问一共需要多少个排球。”学生在计算总排球数的时候会发现,班级数量决定排球数量,当班级数为n值的时候,代数式2n+10,这样学生对代数式有初步了解。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识
在讲授新课程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在课堂初始引出新知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感受数学魅力[1]。如在“有理数”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以下情境:在北极的一次探测中,我国的探测者穿着厚重的衣服在雪地里缓慢移动,他在头上戴着帽子,在脖子上还围着围巾,把自己打扮得像“企鹅”一样。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天气播报员,请问北极在此时的温度是多少度。同学们在听到老师的提问以后争前恐后地回答,是零下18摄氏度,零度以下18摄氏度……虽然同学们说的专业俗语不是很正确,但是他们在播报的时候已经说出了“零下”“零度以下”等字词,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顺着学生说的零下将“负数”知识点自然而然地引出。通过这种导入方式,数学课堂的气氛更加轻松、活跃,学生的兴趣被彻底调动起来,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四、巧设悬念导入新知识
初中数学教师在导入新课知识点的时候,还有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巧设悬念法”。教师根据课堂所讲解的内容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创造一些悬念,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新课知识点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悬念,可以将课堂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突出教学重点[2],从而使得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对问题也有更好的探究与解决。一般在教授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或者是新旧知识相衔接等内容的时候采用悬念创设法。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其通过自身的探究可以有效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如讲解“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该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几个问题:两个全等三角形,他们三条边或者三个角是不是一定要全部都对应相等?如果缺少某个条件,那么判定的时候会不会更加简单?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对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会越来越感兴趣,进而探索欲望也更加强烈。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新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的新课导入方法有很多,并且导入效果也都较为理想。教师在导入的时候,不管选择哪一种导入方法,教师都必须要将数学知识结构、问题情境结构、学生认识结构这三个内容统一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香.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艺术漫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4).
[2]林先德.漫谈数学教学的新课导入[J].新课程导学,2016(8).
编辑 温雪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7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