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与答题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概括性强、简洁明了、直观高效,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逐渐凸显出现实意义,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指导学生有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并能从中提取重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当下语文教师应有的担当。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立足课堂;联系生活;解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次提到“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指的是相对由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强调与生活结合,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要学会通过非连续文本阅读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能力,也是提高生存能力的途径。其题型考点属于语言运用和阅读理解交叉的一种新题型,重在考查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开展此类文本的教学呢?
   一、立足课堂,关注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立足于教材,适时适宜地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辅助语文的阅读教学。教师要运用好语文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读好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可以说不管是哪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书中都含有大量的插图,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捕捉文章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环境等一些信息,这些插图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就如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皇帝出行场面的插图。教师可先让学生对插图进行细致观察,体会皇帝滑稽可笑的行为,观察时教师可适当地加以解说剖析,让学生在观察和聆听中,能加深对皇帝荒诞游行本质的理解,能够进一步掌握文章要表达的思想,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懂插图,有条理地叙述图画内容,学会提取、整合有效信息的方法,形成一定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读部分指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成、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要求。对这一生疏的新名词,多数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较弱,这不仅与他们概括思维能力弱有关,更主要的是和他们长期阅读文学类连续性文本习惯有关。多数学生面对数据表格、图解文字、图表信息陈列的文本显得不适应,不知要从何阅读,特别是对非连续性文本语言信息无法正确提炼、结论无法正确导出。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设计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切入点,实现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交互学习。教师在进行综合性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效利用综合性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料。如在教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参阅这一框题书中的“资料夹”的资料,确定宣传主题,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撰写宣传文稿,用自己制作的宣传材料开展宣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相配合,根据客观的数据和图表,提升宣传材料的可信度,最后用带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或编写几句朗朗上口的宣传口号等提升学生语言提炼、表达的能力。
   二、放眼课外,关注课外的非连续文本材料
   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学习的视角就有多广。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是语文生活化的表现。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关注生活中各种资源,如课程表、日历、车票、药品、产品说明书、商业图标,家中电费、水费存折,还有各种单据、调查表、调查问卷等。这些,我们可以经常指导学生关注并搜集,教师在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时,可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多多利用学校的布告栏、画栏、通知栏等,让学生熟悉文本形式。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增强课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机会,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平时要让学生关注课外,让学生课堂内外文本结合,学以致用。
   三、关注个体阅读方法,提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有利于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最重要的是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判断、探究等领会文本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综合材料做出有见地的评价。那么如何更好地完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呢?下面就以2017年和2018年福建中考及2018年福州质检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例,谈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几种典型题目的答题技巧。
   1.信息筛选题
   这几年福建中考或一些卷子,非連续性文本阅读都有一道选择题,该题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一般来说选项的顺序与文本的顺序基本一致,每个选项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对或错的依据。中考常见的误例主要有两种:一是过于绝对,一般会用的字词有:“全、都、必然、必定、一定、肯定、最、一直、关键是……”二是强加因果:如“原因是、因为、由于、因此、导致、使得、使得、引起……”如2018年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一题选择题:A项“促使来华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量迅猛增加”表述有误。材料的最后一句表明:近几年80%左右的留学生归国,不是“来华求学的海外学生数量迅猛增加“的原因,此处是强加因果。做这类题型,第一步先阅读题目,后读材料;第二步边看题,边找原文,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原文段落,圈点勾画;最后仔细比对,判断错因。
   2.图文转换题
   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常见的文本形式,阅读时一要注意表头,表头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图表主题;二要确定统计类型,阅读时要看纵轴、横轴的分类情况,这样就能迅速得知表格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三对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问题的,阅读时要对表格的数字进行纵向、横向比较,重视数据的整体变化和阶段性变化,找出规律且从中得出结论。    如:2018年中考(材料二) 下表是“归国潮”的有关数据。
   设置的问题:阅读材料二,请分别概括“归国潮”三个阶段“回流率”的特点。此题考查的是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审清图意,并结合有关数字,关键词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表达图意要力争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组织语言,要抓住图表显示的实质性内容,简明精炼地进行表述,尽量使用材料中负载重要信息的原词和信息术语。此题结合年份和回流率分析三个阶段的特点即可。所以答案可这样归纳:第一阶段,回流率稳步上升;第二阶段,快速增长;第三阶段,保持在高位。
   3.分析概括题
   材料的分析与概括题的解答技巧:首先找中心句,一则材料往往有一句话是对全部内容的概括;其次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要对每个独立句或重要句子进行归纳,综合各句,归纳概括中心句;再次要在阅读材料基础上,将主要信息提取出来并进行概括,筛选信息时,要理清要素;最后采用“对象(人物)+事件”的形式进行概括。表述时遵守题干要求,尽量用原文词语,语言要简洁凝练。例如第三题:阅读材料三,请简要概括“归国潮”为我国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本题考查的是材料的分析与概括,解答此题,须仔细阅读材料三,从中找出关键语句,从重点项目的建设、经济、科技、人才建设的战略决策这四个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分点作答即可。
   4.观点阐述题
   观点阐述题答题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题中未给定观点时,阐述时先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然后用连贯通顺的语言阐述持有这一观点的理由,理由必须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一种是根据题干要求,对特定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将材料的内容作为论据展开阐述。如2018年福州质检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一题:“有人认为《国家宝藏》节目极大地推动了古典文化的传承,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本题考查观点阐述,解答时要做到观点鲜明,阐述有理有据。阐述的依据来源于材料,同时联系社会现实进行分析。
   5.拟写标题题
   拟写标题(宣传语、口号)要紧扣主旨和要宣传的主题,内容要具有正能量,字数适中,句式整齐,适当使用修辞,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如2018年福州质检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三题:“班级举行走进博物馆,亲近国宝的活动,请你拟一个宣传口号,倡议大家积极参与活动。”做此题须根据材料内容及活动主题来写,语言要简洁,内容要积极,句式要整齐,符合题目的具体要求。
   6.原因探究题
   考查原因探究的题型,要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所要探究的是什么。如果是在某一则材料中探究原因的要在该则材料中找关键句用来解释原因,没有关键句就自己概括。如果在几则材料中探究原因的,既要将材料中包含的共同原因探究出来,并进行简要概括,又要将各则材料中不同侧面的原因查找或概括出来。如2017年福建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三题:《现代汉语词典》“罍”条目,为什么要配图?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這是对一则材料进行原因探究,解答此题时,要扣住材料二中关键句“凡是‘现代’词典都要跟上时代,不断修订”和“‘配合释义增补了近百幅古代器物方面的插图’是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之一”来概括答案。
   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留心现实生活,巧用课程资源,关注个体阅读方法的形成与阅读能力的提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答题方法,让学生在平时做题时找到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会有更好的做题心态,就会更认真对待,竭尽全力,力求做题快与准。
   参考文献:
   李欢.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编辑 张佳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7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