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团队教研助力教师素养全面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9年7月,2019年度全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交流活动在山东淄博举办,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教师团队经历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教学设计、修改完善教学设计、陈述与答辩四个阶段的竞赛考核,并最终共同成长,收获颇丰。作为活动的执行评委,笔者全程见证了教师们的努力与付出,也感受到教师们在教研方面的成长与进步。不论是教师们相互学习带来的思想意识的进步,还是他们对微课程教学法更深一层次的领悟,都令笔者钦佩!微课程教学法是“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其中三大模块是由“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含微型教学视频)”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组成。我们习惯上把课前用于学生使用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支持学生完成任务单配套的“微视频(含微课)”和课堂上使用的“课堂学习任务单”称作微课程系统设计“三剑客”。下面笔者以青岛版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青岛版三年级下册《平行与相交》两份微课程设计为例,谈谈对“任务单”设计的一些浅薄认识。
  ● 作品优点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表单式的方案,同时也是学生能够进行高效自主学习的支架与载体。“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三大组成中最具有灵魂意义的部分,它的质量决定着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质量,是检验学生能否高质量完成自主学习的关键。两份微课程设计的任务单均体现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任务单的设计能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体验过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和学过的教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理解教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结构。《认识钟表》在设计上,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学会认识钟表、区分时针和分钟,以及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平行与相交》结合身边的斑马线、车位线、信号灯等常见的生活实例,将它们抽象成数学中的线,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直线的几何特征,为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打下坚实基础。
  (2)任务单的设计能体现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中,知识、领会、应用属于低级思维层次,分析、综合与评价属于高级思维层次。教师在设计《认识钟表》的协作探究环节时,先让学生认一认三個小动物到达终点时钟面上的时间,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谁跑得最快,最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在展示交流时,通过学生的表达、质疑、阐释,最终给出合理的评价。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培养。在《平行与相交》的任务单中,能看到教师在设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空间里的两线直线不平行也不一定相交,启发学生思考、分析、综合后归纳,以此内化了“平行”的概念本质是要“在同一平面内”。如果脱离了“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重要条件,平行与相交出现的现象就远没有那么简单了。
  (3)两个团队的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都能做到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破解难题,实现了让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前面已经讲过,“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表单式的方案,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支架与载体。任务单设计得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就高,反之,效率就低甚至无效,发挥不了任务单的作用。
  “自主学习任务单”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通常情况下,教学设计主要是供授课教学以外的其他教育工作者使用,教案是供授课教师本人使用的,它们都不是给学生使用的。而自主学习任务单则是直接供给学生使用,在设计时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认识钟表》和《平行与相交》两份微课程教学设计,无论是“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还是“课堂学习任务单”都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学习使用。在《认识钟表》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教师按照给学生确定的达成目标,分别给学生设计了认识钟表、认读整时、认读半时、认读大约几时四个学习任务作为支撑。上下结构分明,前后思路清晰,任务设计层层递进,让学生一看任务单就知道要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且每一个任务跟踪配套的都有一个微视频作为支撑,学生完成这样的任务应该轻而易举。即使遇到一点困难,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微视频,也能将问题消化掉。在《平行与相交》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线进行分类,在分类总结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画一组平行线。而且还不断引导学生采用微视频中的方法再画一组平行线,通过反复的操作,让学生对平行这一概念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特征,加深了对平行与相交这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 设计误区
  当然,两个团队设计的任务单,也存在一些设计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习题直接搬到“任务”里。如果把习题直接搬到“任务”里,容易让学生把任务单当作习题来做。《平行与相交》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有一部分是把习题直接放到了任务里,这样的设计明显走入误区。任务和习题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做习题不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是因为任务变习题在操作的时候,有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概念、原理、方法就去直接做题,做一题会一题,没做到的题目可能就不会了。建议教师还是加强问题意识,把练习题改为任务,以任务的形式出现更好,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任务单设计的任务量过多,造成任务单内容烦琐,任务量偏大。《平行与相交》中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设计了六项,“课堂学习任务单”虽然设计了三项,但每一项后面都跟了若干个小项,加一起也有13个小问题。这样的设计在进行真正的课堂教学时,由于时间关系,每一项的实施效果就得不到保障。建议教师将任务简化,使任务单在实际使用时效率更高。
  其实,“任务单”里的学习任务一定要与达成目标相匹配,即使设计一些“练练手”的任务也不能太多,并且难度不能太高,以免造成学生在课前学习时受到挫折丧失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
  (3)有的达成目标不易操作,不易检测,或者用的词语不规范,甚至有的达成目标给的不是达成目标,太过于“类教学目标”化。例如,《认识钟表》中有一个达成目标是这样描述的:“通过预习完成学习任务,积累学习认读时间的经验。”这里提到的“预习”就不合适。微课程教学法的课前学习是学习知识,不是“预习”,预习在20世纪60年代甚至可能更早就有,翻转课堂是到了2007年才有的。又如,《平行与相交》中将一个达成目标描述的“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形成平行线表象,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像这样的达成目标,学生课前根本无法操作,教师也无法检测,建议这样的达成目标不要呈现给学生。另外,在不容易确定达成目标的情况下,也可以先确定任务再确定目标,如将“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改为“通过微项目的学习,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良好习惯”可能会更好。
  (4)课堂学习任务单中的“协作探究”环节设计的并不是探究,而是做应用题。微课程教学法的协作探究必须来自真实情境,可惜在《平行与相交》的协作探究部分并没有给出真实情境,建议教师还是从身边的真实情境入手进行修改。
  总之,在微课程教学法的学习道路上,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事还很多。不管前方的路途有多坎坷,只要沿着新课改的道路一直走下去,相信我们一定能踏出一条教育教学改革的康庄大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2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