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研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持,教研活动的设计要遵循教育学理论的指导,除开展传统的研训型、竞赛型教研活动外,还应多关注探究型、自修型教研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对教师内驱力的激发,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明确教研目标,选择恰当的方式和载体,达到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2-0046-03
【作者简介】符明,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海口,571100)副研究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特征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工作职能主要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样的专业定位,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在专业技能上不仅要具备与其他教师相同的教育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还要有相应的心理咨询能力。
为了明确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要求,不少学者就其胜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所谓胜任力是指为了有效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对相关教师提出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职责、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王欢欢、王纬虹对王智、陈虹、袁建群等人提出的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维度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职业价值观、学生观、宜人性、尽责性、专业发展能力、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参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性质,归纳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7个胜任力特征群:拥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在专业技能上强调咨询理论与技术、人际沟通能力、分析式思维、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在人格特质上注重宜人性、亲和力;在个人修养上关注自信心、尽责性、创新能力等;具有良好的教育态度和职业价值观;持有符合课程改革方向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生观;拥有契合学校发展方向的组织实施、家庭教育、氛围营造和项目策划能力。这样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考核依据,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指明方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开展的现状
1.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
現如今,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法规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建设,并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作为硬件指标列入督导评估的检查范畴。但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心理健康教师群体还是会感到虽备受关注但仍缺乏理解;任务繁杂且绩效考核模糊;工作成果难以认定以及被边缘化等种种苦恼。在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心理健康教师是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转岗而来,有专业背景的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人生阅历尚待丰富。受编制等条件的制约,许多学校只配备了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亟需专业支持和教学交流及成长的平台,各级教研工作也有待加强。
2.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助力。
教研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目前,教研机构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的支持包括两大类: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指导研磨,二是对心理辅导技能技巧的培训提升。教研途径主要有短期培训、听评课、赛课、论文评比、研讨会、脱产学习、课题研究等形式。依据龚兴英进行的教研类型分类研究,这些教研活动多属于自上而下的竞赛型、研训型、指导型的教研,教师参与其中的自修型和探究型活动比较少。
3.传统教研活动类型的局限性。
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各类教研活动都会在一定层面对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给予促进,但少数人参与、多数人围观、教学教研两张皮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通常,教研活动开展时热火朝天,教师回归原有的缺乏激励机制的工作环境后,教研活动留下的痕迹就会很快退却,活动的影响力大打折扣。至于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其他部分,如人格的优化、个人修养的提升、项目组织与策划能力的培养等深入的教研活动,受时空的影响在开展频率和形式上都有待加强。如何提供助力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发展的教研活动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的定位及开展形式也在不断调整之中。但就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特征而言,仅将教研方向定位在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上是不够全面的。
三、助力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教研形式的探索
教研活动的设计要提供让教师参与其中、平等对话的途径,这样才能激发参与者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服务于学校教学、服务于教师成长的目的。
1.教研活动要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教研活动如何助力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提升呢?我们可以从当代的教育学理论中得到启示:终身学习理论强调培养每一位教师树立终身的、有意义的学习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强调教研活动的策划应该更多地赋予教师弹性与变化的空间,提供自身专业发展的自由;交互行为理论提倡建立每一个参与者皆能平等参与讨论的理想的话语情境,通过对话和交往达成价值观的共识;参与式发展理论认为教师应全面介入教研活动的策划及对研训成效的评估,实现分层教研。所有这些理论都认为,教研活动要目的明确、设计得当,注重激发教师参与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成为有意义的学习的实践者,这样的教研活动才能最终保有教研成效,让教师得到成长。
2.选择适当的教研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在竞赛、研训等组织形式外还进行了多种尝试,其中组建团体共读活动、创建读书会就是对自修型、探究型教研活动的探索。读书会是指以教师为主体的自主、自助、自由、自愿的非正规的学习团体,同时也是教师基于某种共同需求,通过对共同关心的主题的阅读、对话、思辨、分享,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形式起源于美国,在我国台湾地区,学校读书会广泛用于治疗性活动以及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团体共读活动在组织运作上对组织目标与规范、活动组织与规模、人员分工与经费、活动时间与地点等方面都有相对特殊的要求。与传统的教师进修或培训方式相比,团体共读活动体现了非正规的终身教育及成人学习理论的特点,有利于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自愿性与平等性。
3.选择适当的教研载体。
选择适当的方式、运用适当的载体可以使教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课制作技术不仅可以运用在读书会中,也可以用于平时的教学研讨、评课议课、普及知识理念的活动。微课以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具有目标明确、内容聚焦、时间短、便于讨论和回放等特点。在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围绕共同的主题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制作微课,这样,教师不仅可以认真审视、梳理自己的思路,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微课与他人进行交流,而所有参与者对教研主题的认识亦可以通过微课得以巩固。微课制作技术将教研活动的内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推广传播,在个体及群体两个层面加强教研活动的影响力与成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9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