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走进初中物理课堂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以教师的讲解和灌输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低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活化教学走进了初中物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使生活化教学在物理课堂上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教师应该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把物理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最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体验;作业
众所周知,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隐藏在生活中的角角落落,随处可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生活化特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励学生自主探索,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联系生活教学,构建生活化初中物理课堂
1.联系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收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精心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恰当地导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可以提供一个有裂口的吸管,一杯带有颜色的饮品,设计问题:在用吸管喝饮品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物理现象,谁愿意说说自己的看法呢?接着,可以参照学生的发言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几乎无法喝到饮品。教师继续提问:你们有谁知道喝不到饮品的原因是什么吗?这时候,学生会仔细观察实验装置,发现吸管上的裂口,然后教师导入大气压强的知识。这样联系实际生活的导入,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与实践性,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乐”学,通过动手操作感受物理学科的独特魅力。
2.利用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学习物理
初次接触物理学科,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想学好这门知识。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讲课过程中引入一些充满趣味性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惯性”时,教师引入生活案例:大家都坐过公交车,如果遇到了突发情况,司机会突然刹车,这时候乘客的身体有什么反应?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导入“惯性”并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又如,在分析“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时,教师设计问题:遇到一家甜品店时,在门口就能闻到香甜的气味,这是什么原因呢?接着,教师提到“分子在不停运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寻找身边的物理现象,并学习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
二、改进教学策略,打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1.优化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手段生活化
教师要利用物理學科生活化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实际生活中充满趣味性的实例来替换教材中枯燥乏味的概念内容,营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解“杠杆”时,假设教师仍然以传统的方法来讲解,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的跷跷板、剪刀等与杠杆应用知识有关的例子,帮助学生掌握杠杆工作的原理。接着,提供一句名言:“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与探索意识:仅凭一根杠杆就可以翘起整个地球?然后,教师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探讨交流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三个要素。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认知能力,夯实物理基础知识。
2.列举生活实例,力求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状态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导入一些富含生活化与趣味性的故事,凸显故事中的物理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选择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概念,激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例如,在教学“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可以为学生普及人工降雨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人工降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人工降雨的场景。通过观看,学生了解到人工降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时机,用飞机、火箭弹向云中播洒干冰,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喷洒在云中的干冰可使云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这些冰粒在下落过程中变成了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三、呈现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1.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布鲁纳指出,认知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情境基础上的。创设直观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挑选最贴近生活的、凸显物理实用性的例子,挖掘其中的物理原理知识,并延伸出相关的、深层面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认清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物理学习的兴趣,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另外,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呈现物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拉近学生与物理学科的距离,主动探求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声音的产生”时,教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声音的例子,如借助用力弹钞票发出的声音,收银员能准确分辨出钞票的真假;买西瓜时,借助拍打西瓜发出的声音,可以准确分辨出西瓜是否成熟。利用随处可见的生活例子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区分声音的物理原理,感受物理知识的有趣。
2.遵循认知特点,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认知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去考虑问题,选择适合初中学生认知的生活实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理解了“大气压强”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提供“打吊针”的实验装置,并设计问题:“你们对打吊针的过程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1)输液瓶口的两根管子有什么作用?(2)如果将药瓶放在低处,会发生什么?为什么刚扎入手臂时会渗出血液?(3)在输液管刚插入瓶内时,药液为何会冲出来?对于这些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与同伴协作解决问题,在与同伴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最后,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并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四、精心设计作业,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
1.联系生活作业,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精心设计的物理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足之处,巩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已有知识水平,设计生活化的作业。例如,在分析“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手段”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发生的事情设计课堂作业:购物结账后,手提袋里的物品过重,用手提时手会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下得出以下办法:利用两个袋子分装;两个人合作提走;在连接处垫上手绢;寻找一段木棍垫上……最后归纳总结出减小压强的手段——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又如,在讲完“大气压强”后布置这样的作业: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前端小孔,另一只手用力是无法拉出活塞的;不再发力后,活塞就会向里缩一段距离,这是为何?贴切生活的随堂作业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寻到乐趣与成就感,巩固了学习成果。
2.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布置物理作业能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凸显物理教學生活化的魅力。在设计物理作业时,教师要勇于从教材中挣脱出来,不受限于课本和练习册上的习题,可以选择一些生活化的物理作业,使学生“乐”学。例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物理实验操作过程,记录相关步骤与结论,生成一个实验报告。又如,在分析“折射”的知识点时,教师设计课后物理实验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关于折射的实验:利用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将一支笔斜放入玻璃杯中,站在侧面仔细观察笔“折了”的现象。学生通过实验作业,不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形成完整、直观的物理知识结构。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将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识与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清晰直观、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认知物理知识的实用性。这样,学生才能自发地亲近物理,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1]许云昆.结合生活化教学策略,打造实效物理课堂[J].中学物理,2015,(03).
[2]多吉措毛.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读写算,2015,(45).
[3]刘新彦.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方法[J].新校园(中旬刊),2015,(10).
(责任编辑 付淑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3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