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应用于《经线与纬线》复习课的 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其应用不外乎置于课前、课中和课后。根据翻转课堂的理念,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内容。在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内化,这一理想状态如图1所示。
● 突破思路
就微课的课堂应用来说,微课仅仅是作为一种视频进行处理,其背后的价值并没有挖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通过《经线与纬线》一课做了一些突破。
1.微课系列化、精细化
(1)讲授型微课
微课内容:重点讲解经线和纬线性质的重难点,如经线和纬线的长度、大小、指示方向、度数变化。
应用途径: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
时间:7分30秒。
(2)解题型微课
微课内容:讲解两道中考题,题目中涉及经纬线的基本性质、东西半球的划分等考点。
应用途径:在学生做完题目后进行自纠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难点。
时间:10分钟左右。
2.机房上课
结合当前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家校翻转、校内翻转、课内翻转的形式进行。
校内翻转的基本流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在微机室、教室或特定场所完成,可以运用学校的计算机,或自己的平板电脑、电子书包,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内化。课内翻转基本流程与前者相似,知识学习与内化两大环节均在课堂内完成。知识自主学习过程在课堂前半段进行,知识内化过程在课堂后半段完成。
笔者将校内翻转与课内翻转相结合,让学生集中到机房,通过极域系统,将微课分发至每位学生的计算机上,让学生通过微课完成自主学习,通过课堂练习,反馈疑问,并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展示并巩固学习成果。
● 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
该课尽管是初一年级就学过的内容,但是对大部分初三学生而言,仍然存在较大的难度。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根据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微课,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任务,能比较归纳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判读某地的经纬度,学会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基础知识与练习反馈两个大的环节,既能保证学生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又能保证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展示成果,实现知识的内化,上课流程如上页图2所示。
1.环节一:导入并梳理出本节课的线索
师:地球很大,为了更好地研究它,人们发明了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线。大家知道这些线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吗?
师生互动梳理出如图3所示的内容。
2.环节二:观看纬线、经线性质的重难点微课,完成相关基础知识及习题
因为纬线的基础知识及基础练习内容与经线的基础知识及基础练习内容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所以笔者仅就纬线的基础知识、基础练习内容(如图4)以及纬线性质的重难点微课脚本(如表1)进行说明。
3.环节三:自主纠错,组内交流,进行展示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看完视频后的基础练习正确率较高,但是仍然存在错误,所以可以让学生先通过看文件包中的答案自行纠错,不理解的问题组内讨论,这样可以使绝大部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最后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4.环节四:练习反馈,实现知识内化
经过以上环节,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接下来学生可以做进阶练习(如图5)。②~③题的微课脚本如表2所示。
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做好记录。学生做完题目后,根据文件包中的答案进行自查、自纠,然后根据需要,看相关微课,并及时记录需要学习的知识。
在学生完成以上环节后,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能不牢固,甚至有些地方存在不清楚或理解不透彻的情况,笔者让学生在组内交流,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实现知识内化。具体分工是C层同学把①~③题讲给A层同学听,A层同学做相应指导。剩下的两名B层同学,相互讲解,如果存在问题,互相帮忙解决。
交流完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两个题目进行展示讲解。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内容。
● 反思
传统课堂往往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个环节进入下一个环节,但是本节课呈现出立体化的课堂,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学生可以随时暂停或者重复观看微课,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从学习过程看,在自主学习部分,每位学生都记录了自己在观看视频过程中的一些重难点的问题。在习题讲解部分,每位学生的試卷上,也都标注了自己需要巩固的内容。相比传统课堂而言,这是较大的进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4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