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校企联盟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高宏伟 吴东升 于洋 石征锦 刘军
摘要:在新工业革命和新工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文章探索基于校企联盟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机制,研究和实践了政府、校企联盟内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建立了联合培养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联盟;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0-0035-02
一、引言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之所在,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了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实施途径,联合发挥政府和企业在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培养高级工程科技人才。文章从育人新机制的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研究和探索了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深度合作育人新模式。
二、具体探索与实践
1.研究和实践了政府、企业与高校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政府的作用是帮助大学获得发展所需的产业集群和校企联盟资源,为企业与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与渠道,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为产业集群和联盟企业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支持性制度条件。企业的作用是深度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及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为研究生的创新实践与企业学习提供平台和环境。高校的作用是面向企业的人才培养,面向企业培养基地的创新环境培育。
2.企业深度参与构建了面向机器人及仪器仪表领域的特色培养方案。(1)建立了符合教育规律的研究生“三段式”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工程岗位实习、项目研发、在企业做毕业论文的“三段式”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如下图所示。整个创新与实践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始终,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2)建设了特色课程群。面向产业集群和机器人技术建设特色课程群,供学生在研究所和企业学习,并为其下一步进入研究所和高科技企业进行实训奠定基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实训过程中主要围绕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展开研究,为企业积累技术基础,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3.探索和建立了联合培养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主要依托已签订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的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5个校企联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以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下属4个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及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有关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1)组织管理体系结构。联合成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委员会,对基地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共享机制、合作机制等事宜进行协商。基地管理委员会,由校企双方管理、技术、专业部门人员组成,具体安排基地实践教育的各项工作,包括起草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落实校企合作的各项具体工作,定期向基地委员会汇报各项工作状况及问题。(2)实践基地组织管理模式。①实践教育基地是独立的机构,由学校、学院和企业共同管理。②实行基地负责制,基地委员会负责对基地发展进行规划、研究,建立基地管理机制与制度等;基地管理机构由主任负责,并负责基地规划的实施及具体工作的落实等。③基地任课教师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
(3)工程实践研究生管理模式。①工程实践由研究生院、各学院和工程实践企业共同组织和管理。在工程实践期间,要维护研究生的合法权益,确保研究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②建立研究生工程实践管理制度。明确工程实践企业指导教师,建立研究生工程实践管理档案,定期巡回检查工程实践情况,加强工程实践指导,处理工程实践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确保研究生工程实践工作的秩序正常。(4)企业工程实践考核方法。企业工程实践成绩总分为100分,其中:校内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占50%,企业评定工程实践过程考核成绩占50%。工程实践总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取得毕业资格。
4.与校企联盟及产业集群企业共建了工程教育实践中心。项目组在完成省级“沈阳理工大学—丹东仪器仪表基地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又完成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项目的建设工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基地开设的课程内容均由聘请的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授。近三年来,年均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占比接近70%,联合培养学术型研究生数量占比接近30%,总体平均覆盖率接近50%,切实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结论
本文面向产业集群和校企联盟开展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但由于条件所限,只与联盟内少数企業和研究院所开展了定向合作,如何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高校高级工程人才培养中来,还需要政府和学校进一步出台相关鼓励和支持政策,促使多方之间实现互赢是下一步工作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与企业共建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的初步建设基本完成,但建成以后的实践中心运行问题,如人员配置、人员酬金等还需要进一步与企业沟通,并获得学校相关部门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从而解决运行难题。研究生去企业实践或参与项目研发,如果涉及核心技术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初衷,如何选择好相对口的企业,并协调好协助研发的内容,真正实现研究生与企业的双向最优选择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尹国平,陈启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59-60.
[2]尹翔,周涛,刘有才,王晖,符剑刚.“四位一体”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7,(2):27-31.
[3]杨永菊,乔旭宁,牛海鹏,许传阳.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的新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8,(12):161-163. [4]李香,衷華,刘贻新,张光宇.校企协同背景下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以广东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生班”建设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8,(11):91-96.
[5]丁艳.理工类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协同管理的创新机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5):99-101.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of Postgraduat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Alliance
GAO Hong-wei,WU Dong-sheng,YU Yang,SHI Zheng-jin,LIU Jun
(School of Auto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Shenyang,Liaoning 110159,China)
Abstract:Under the dual background of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postgradua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rain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school-enterprise alliance is explored.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y-industry-industry alliances in the government,school-enterprise alliance,and explore and establish a joint management model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to effectively guarante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allianc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postgraduates cultiv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3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