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交换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华俨 李志红 李志佳
摘要:交换生项目是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交换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必然面临的新课题。文章阐述了校际交换生项目的意义,探讨了影响高校之间开展交换生项目效果的诸多教育管理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校际交换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交换生;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2-0019-03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背景下,各高校开放式和国际化办学的程度越来越高,都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应运而生,如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学生访学或暑期夏令营项目、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境内校际交换生项目等。大陆高校与港澳台及海外高校的交流频繁,高校学者互访、学生互派、学术交流、联合办学、共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但大陆高校间的交换生项目工作起步较晚,在项目进行中遇到种种问题和挑战,现针对境内高校之间的交换生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交换生通常是指“根据校际签订的交换协议而互派到双方学校学习的学生,学习期限一般为1—4个学期,自主选择相关专业课程。交换培养期间,其学籍不变。交换期满后应按时归校,交换生各自缴纳本校学费,互免对方学校学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自理。”[1]
一、交换生项目的意义
大学生是交换生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校园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氛围,不同高校也有各自的资源优势,老师的人格魅力、教学风格、专业水平各有差异。学生有机会通过交换生项目到合作高校进行短期的交流学习,体验不同的校园管理制度和文化生活,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氛围,可以充分利用合作高校的优势资源进行学习,在与师生的交流学习中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深化友谊。第二校园学习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成长经历,从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交换生项目推动高校多领域发展。交换生项目是高校探索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成果,充分展示了学校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方向,交换生项目使高校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不足以应对交换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为满足交换生教学管理的需要,学校制定了一系列交换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交换生教育管理,完善本科教育教学制度,不断总结管理经验,提高对交换生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交换生项目还促进合作高校之间科学研究、教师交流提升、共建实验室和研究所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高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二、校际交换生教育管理的积极成果与问题
开展校际交换生项目,旨在为交换生的发展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平台,探索培养多元化人才之路。厦门理工学院与合作高校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目前已与常熟理工学院、西南科技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合肥学院等高校开展校际交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工作。通过对厦门理工学院校际交换生的深入访谈,了解我校交换生项目的成效与问题,主要如下:
(一)积极成果
1.丰富了学生的求学经历,提升了综合素质。参与交换生项目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多了“第二校园”经历,增加了不同的求学体验,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学生在“第二校园”期间,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和平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专业能力。在求学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了沟通、协调解决问题,提升了综合素质。
2.提供了有价值的合作建议和实践经验,完善交换生项目方案。学生参加完交换生项目,将所思所学和经历的感受带回母校,通过开展座谈会或交流会等形式,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第二校园项目的合作建议,为第二校园合作对接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完善交换生的项目方案。同时,为下一届参加交换生项目学生提供“第二校园”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实践经验,通过经验传递和不断积累,有助于交换生项目在实践上取得更好的成效。
3.深化校际交流合作,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根据交换生提供的有价值的建议和实践经验,针对交换生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交换生项目方案,必然促进合作高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完善项目对接方案。这也促使了高校走向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化合作对接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各方面制度不断完善,提升办学层次,推动其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存在问题
1.地区差异影响交换生城市流动的意愿。厦门理工学院位于东南沿海美丽的海上花园城市——厦门,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省前列,气候温和湿润,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非常适宜生活,因为地区差异的缘故,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要走向别的城市生活的意愿。加上大陆地域广、东西南北跨度大,各地区之间的气候条件、饮食习惯差异较大,增加了学生跨地区适应的难度。学校对交换生项目的宣传和动员力度不够,学生获取的合作高校信息有限,对交换合作的高校和城市不甚了解,影响学生对交换生项目的参与程度。
2.心理因素影响交换生学习效果和生活。交换生不仅要面临生活和学习环境改变的压力,还必须面临独自应对全新生活的压力。他们与周围环境的融洽与否,环境影响个体心理上的波动,将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效果的好坏。[2]个体的集体归属感和脱离熟悉群体的不安全感,极大地降低了同学们外出交换、交流的意愿。交换生意味着有一年或一学期的时间离开学校,脱离熟悉的同学、室友、朋友的生活圈,一个人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群体,融入一个新的城市和新的校园集体生活中,这种陌生感、不安全感、孤独感并存交错,常常让学生在心理上倍感焦虑。交换学习期结束又要离开已经熟悉了的生活集体,交换生在心理上要面对新的分离焦虑,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班集体,重新融入原来的生活中,同样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融入原来的生活圈子,巩固友谊,重新获得心理上的歸属感。 3.学分转换认定困难,降低了学生报名交换生项目的意愿。学分转换认定困难是交换生普遍反映的问题,因学校第二校园管理规定要求“课程置换按照课程名称或课程内容相似、相近原则”,“所修读的公选课学分最多只能抵用学校毕业要求的4个公选课学分”,但各高校开设的课程名称不尽相同,导致大部分课程的学分无法直接成功转换认定,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参与交换生项目的积极性。学分无法成功转换认定,使得学生回校后要补修诸多的课程,弥补交换学习期间获得的无法成功转换认定的学分,这给交换生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特别是大三的交换生,大四返校后一方面不得不在校上课补修学分,一方面又要校外实习,为满足毕业的学分和成绩要求,分身乏术。
4.评奖、评优制度不完善,影响交换生的学习获得感。由于交换生在第二校园所修的课程与原来学校不一致,学分转换认定困难,无法完全认定所修课程的相应学分,不仅如此,让交换生后悔莫及的是由于课程的不一致性,导致学生回校后无法在班级里进行成绩排名和综合测评排名,无法进行评奖、评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学校评奖、评优制度不完善,缺乏交换生评奖、评优的制度依据,无法为交换生参加第二校园项目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让交换生回校后面对班集体评奖、评优的机会却无法参与而后悔不已。
5.合作高校之间缺乏深度沟通,增加了交换生的学业焦虑。高校改革与项目进展的步伐很快,一所高校往往与其他多所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合作,而网络渠道获取的信息有限,也无法对任何一所合作高校都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与合作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尚未很好地保持,权责不明晰,导致学生发生问题时求助无门或者当下无从解决。比如合作高校开设专业课程时间不一致,大三开设的一些课程,学生在原学校大二就已经学过了,导致可选的课程少,选课困难,继而又产生学分无法修满、选课随意性大等问题,使交换生学习获得感不强,同时又不得不面对交换期结束后回原学校补修多门课程的巨大压力,增加了焦虑感。
三、完善交换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1.加强交换生项目的宣传引导。国内交换生项目处于探索完善时期,高校要加强交换生项目工作,深化合作高校和城市的了解,擴大宣传,普及知识,解决学生对交换生项目了解不多、知之不深的问题。针对学生因城市气候环境条件不同、饮食习惯差异、学校区位优势等各种不利因素形成的刻板印象,要加强教育引导,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促进学生观念转变,让学生认识到不利因素正是学生改变自身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机遇,从而提高学生对交换生项目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心理因素贯穿交换生项目的始终,不仅影响学生对合作高校的选择意愿,而且通过各种因素时刻影响着交换生的学习效果。高校要加强交换生心理层面的关注,交换学习前期要帮助学生克服面对陌生环境的心理焦虑,协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交换学习期间,也要保持对学生的持续关注,关心交换生的生活,鼓励交换生结交新朋友,以缓解分离焦虑、孤独感、无助感等心理困扰,鼓励学生困境中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阳光心态面对困难,迎接挑战。交换学习期结束后,鼓励学生进行学习体验分享,以巩固友谊,融入原来的校园生活。
3.健全学分转换认定规则体系和评奖、评优制度保障。交换生项目旨在让学生享受交流学习带来的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体验不同高校的学习生活,感受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文化氛围,开阔眼界和胸怀。但前提是要有完善的教育与管理机制,才能让交换生享受这一项目带来的益处。然而,现在交换生在享有这些益处的背后,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现在的学分转换认定规则让交换生面临无法直接转换学分、补修多门课程、甚至影响毕业的巨大压力,让返校的高年级交换生陷入校内补修课程,同时需要校外实习的尴尬处境。同时,亟待制定和完善交换生评奖、评优制度,为交换生参与班级评奖、评优提供制度保障。合作高校之间需要解放思想,按照专业课和选修课大类直接对应转换学分的思路,完善学分转换认定规则体系和评奖、评优制度,切实让学生从项目中最大受益。
4.深化合作院校的沟通合作。各高校办学理念差异、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专业课程设置各异,为避免因沟通不畅、了解不多而产生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合作高校课程衔接不畅导致交换生所修学分不足问题,需要增加交换生学习的获得感,减轻交换生回校后补修课程的压力;需要合作院校之间深化沟通交流,促进院系、专业深度沟通合作。学校可以邀请合作院校专业教师来校举办项目讲座,进行交换生项目详细介绍,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交换学习交流期间的学习生活,解答学生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解除面对新生活给学生造成的心理焦虑。同时合作院校直接面对面沟通,着力解决课程衔接不畅、学分转换认定困难等疑难问题,完善交换生项目方案。
5.建立和完善交换生学习、生活跟踪评价改进机制。校际交换生项目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亟待建立交换生学习、生活跟踪评价改进机制。交换生项目面对课程对接、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后勤服务等许多问题,跟踪是为了发现问题,了解交换生学习、生活收获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交换生项目评价提供可靠依据;评价是项目成果的导向,对交换生的学习、生活收获过程和结果做出的认定;改进机制是对跟踪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根据评价结果检视整个项目,提出需要改进的意见和措施,保证更好地开展新一轮项目,以提高新一轮的项目成效,增强交换生的获得感。
四、结语
长期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高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交换生项目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可贵的是高校的交换生项目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得到了完善,并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交换生项目的过程管理、终端评价、制度保障,提高了学生学习和高校交流的效果,让高校和学生都能够从交换生项目中受益。
参考文献:
[1]秦洁,钟芳,蔡建英.高校开展交换生项目的实践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
[2]任燕飞.基于跨文化心理反应的港澳台交换生管理方法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201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3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