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闭合性格式塔原理在乡村古诗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郑曼婷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所谓“完形”,就是补充缺陷。从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理论中可以明白,这肯定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给学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把学习视为主动构建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作用。古诗中诗人的情感往往不是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灌输,而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利用这些空白委婉之美,注重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而又另有高见,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发展,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一、留有“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思维方式,诗人作诗讲究含蓄,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来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言外之意,留有空白。这些空白,就是诗人没有明确写出来的话,而是通过一些提示或者暗示含蓄的表达隐藏的情感,是艺术经验的结晶。读者发挥想象,概括尽可能丰富的诗意,对诗文有更深一层的领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获得美的享受。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诗中一提到素有“天下绝景”之称的黄鹤楼,就带着种种与此处有关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一开始学生只是简单的理解黄鹤楼只是一个美景送别地点,教师以此为填充口,借此引导学生去想象黄鹤楼,那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与李白心目中送别孟浩然去扬州,构成一种联想。学生想象补充,为李白的送别增加了愉快神往的气氛。“惟见长江天际流”并不是单纯的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和向往,不正体现在这隐藏在持久的注目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李白在朋友远去后,仍久久不愿离去,诗人在深思什么呢?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感,教师引导学生从李白的仕途各方面加以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分别从诗人向往扬州,对朋友的叮嘱等方面畅所欲言,深剖诗人情感,达到了令人神往遐想的艺术效果。
   学生从填补的过程中,找到了诗中乐趣,不仅加深了对诗文的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二、巧设“空白”,让学生悬念迭起,激活古诗课堂
   古诗内涵丰富,具有时代感。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白,适时创设教学空白点,激活古诗课堂,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诠释古诗中的艺术意境,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中华古诗词彰显应有的经典魅力。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描写了古原草的特点而又兼有送别之意。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而是同时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诗人为什么以“草”点明送别的本意这一“空白”。借以“草”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象填补诗中青草隐含的人生哲理。全文诗人沒有直接说出人们送别时的那种难舍难分的心情,而是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萋萋满别情”这样的结局,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突出事物的特征,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从诗作上看,原上草虽然有所指,但喻意并不明确,教师通过创设“空白”,正可谓是言而不尽,语意未尽。
   三、借助“空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今的学生,生活在温暖的襁褓中,对生活经历的缺失,使学生缺少了很多本该有的人文素养。借助“空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对世界观人生观有个正确的认识。
   例如,《示儿》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望”字,在课堂上,我借助陆游的另外一首诗《秋将晓夜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南望王师又一年”中“望”字进去补充。谁在盼望?单单只是诗人在盼望吗?设置空白,感受“遗民”之痛。借以陆游的另外一首诗作《题临安邸》,主动补充填空“王师”的作为,进而体会诗人的“悲”与“愤”。人无志不立,从诗人的写作背景可以了解诗人在奋战沙场,为国争光的道路上异常曲折。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在多次打击下,仍然不放弃自己的政治思想抱负。他一生关注百姓疾苦,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让学生看到了诗人人格的伟大。学生学习了这样的诗句,会不受震撼,不被他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吗?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仍沉静在诗中。
   责任编辑 龙建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4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