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松发

  在高职高专中,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大学语文》不如学习某项专业技能重要。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单纯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掌握多种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是《大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本领。“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采取的行为的总称。”[1]本文介绍的是在实际的诗歌教学中采取的三种教学方法:
   一、电教法
   现代电教设备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诗歌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比如,在对高职高专的音乐专业学生进行诗歌《蒹葭》教学时,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在水一方》进行对比。设置问答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诗歌与歌曲有何联系?你喜欢的是诗歌还是歌曲?”有学生回答道:“我喜欢诗歌《蒹葭》,因为表现了朦胧美,男主人公追求‘伊人’矢志不渝。”有学生则回答:“我喜欢歌曲《在水一方》,歌词比较浅显,旋律比较优美,让人容易接受,朗朗上口。”《蒹葭》是文本作品,《在水一方》是音乐视频作品,后者脱胎于前者,用电教法展示,学生容易从感性认识中进入分析过程,对不同的作品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又如,在讲授诗歌《也许——葬歌》[2]时,教师除了播放该诗的朗诵视频,还播放歌曲《Tears In Heaven/泪洒天堂》的歌曲视频。
   《也许——葬歌》是闻一多于1926年秋天写给女儿立瑛的一首葬歌,全诗主要讲述了女儿的突然夭折,让闻一多始终不能相信这是个事实,即使在女儿下葬之后,也仍然觉得女儿只是进入了一次枕棺盖土的长眠。诗的开头两句“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奠定了全诗哀伤凄楚的基调,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情,爱抚之意,以及希望她从梦中醒来的渴望都通过一个“睡”字展现出来,“睡”字,成了全诗的诗眼和灵魂。
   而歌曲《Tears In Heaven/泪洒天堂》是歌手克莱普顿为纪念他的儿子所作。其中有些歌词如“如果我在天堂遇见你,你会记得我的名字吗?如果我在天堂再见到你,我们还能像以前一样吗……在那扇门,我相信这是一个和平的天堂。所以我知道,我不会再在天堂哭泣!”都跟《也许——葬歌》很相似,加上哀伤的旋律,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体会到了同是失去亲爱子女的父亲的悲痛。
   而在教授舞蹈专业学生学习《蒹葭》时,除了结合歌曲《在水一方》进行对比学习,还拓展学习了《诗经》里的《桃夭》一诗,并结合舞蹈视频《桃夭》进行讨论。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提出了疑问:诗歌《桃夭》是贺嫁诗,有“新娘”这一主要形象,而集体舞蹈《桃夭》虽然看起来很优美,但是没有一个主要舞者是“新娘”的形象,所以编舞者并没有理解该诗的主题。由此看出,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问题,总是积极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只有理解了诗歌的主题才能更好地创编舞蹈,从而更积极地加强文化学习。
   二、比较法
   讲读诗歌时可以对同一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对多个作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产生新的认识,以此来巩固所学,或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对比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比如:《大学语文》中的诗歌《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这首乐府诗对战争的深刻揭示和反映:(1)对老兵个人,战争夺取了他的一生,包括他的青春。(2)对社会,战争摧毁了老兵的家庭,无男性劳动力,家庭破败。
   关于“战争”这一主题,教师可以联系《石壕吏》和《蒿里行》进行比较阅读。《石壕吏》反映的是唐代“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巨大灾难,通过作者在夜间看到石壕吏抓壮丁充军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诗歌中写道“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种情景跟《十五从军征》里描写的“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是相似的,都是表现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因为学生学习过这首诗歌,所以回顾起来非常熟悉,一下子就理解了《十五从军征》相似的主题。《蒿里行》是曹操的诗。这首诗描写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揭示了人们的苦难。特别是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让学生顿时理解了《十五从军征》里的“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含义。
   在比较阅读过程中,学生既回顾了以前所学的诗歌《石壕吏》,又学习了新的诗歌《十五从军征》,还拓展学习了类似的诗歌《蒿里行》,接收了比较大的信息量,开拓了思路,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在比较教学中,要精选比较的材料,要实现知识、情感或技能的迁移。“迁移是知识的继续和巩固,它也是改善和深化学习的条件。”[3]在《大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比较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进入连贯的学习情境,有助于产生学习迁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诗意、主题等。
   又如在講授李清照的词《永遇乐》(落日熔金)时,导入环节介绍了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在课外拓展环节介绍了《声声慢》(寻寻觅觅)和《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课内教学内容《永遇乐》是作者因外族入侵而“南渡”后的作品,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今昔苦乐不同的情景,表达忧时伤世怀念故国的情思。另外介绍的《如梦令》《点绛唇》《声声慢》和《武陵春》四首词,前两首描写的是作者“南渡”前的少女欢快生活,与《永遇乐》情感相反,后两首描写的是作者“南渡”后的孤寂生活,与《永遇乐》相似。通过情感这条线的迁移,学生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深深痛楚。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体验,去感悟。这反映了《大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特点——强调理解。让学生学会用旧的知识来传递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知识和感受的迁移,学生才能学得更深更透。    对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比较两点:一是不同作者对同一题材的抒写;二是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诗作。也就是说,实现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在比较阅读中,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比单纯的教师讲解印象要深刻。因此,如果我们真的要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需要比较阅读,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实践法
   (一)讲读诗歌与写作相结合
   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诗歌的情感体验、所思所想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在这过程中,可利用“云班课”等手段让学生进行“微写作”,安排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手法等进行归纳和分析,或者对诗意进行多重解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比如在讲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时,设计了以下题目:“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话表现出否定的态度。你是如何认识的?”有学生回答:“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壮志难酬,含有消极逃避的情绪。但是诗人贵在精神虽然饱受压迫,依然充满豪迈的情怀,从不放弃理想追求。因此,整首诗的情绪有变化,前面是苦闷的,结尾是豪迈的、积极向上的。这首诗表明诗人不屈服于社会,不屈服于命运。”显然,通过写作,学生对诗歌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进行解读、思考,写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设计小组任务
   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可以设计多种小组作业,如小组诗歌朗诵音频、视频展示,小组PPT展示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在这过程中,加强师生、生生间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合作活动中,我们必须相互交流思想,相互学习。特别是,当每个小组解决问题时,学生可以轮流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发现学生的才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小组学习可以大大方便学生的自主活动,有助于自我教育要求和能力的形成。通过小组学习,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活动的习惯。”[4]
   以讲解《西洲曲》为例,教师给学生提出小组作业任务:“南北朝民歌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区别”PPT汇报。学生小组在任务的驱动下,分工合作,课外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跟诗歌有关的背景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制作成PPT。其中一个五人小组的分工如下:学生一负责收集整理南朝民歌相关资料,学生二负责收集整理北朝民歌相关资料,学生三负责收集整理南北朝民歌区别资料,学生四负责ppt制作,学生五负责演讲。可以看出,这个小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合作完成任务。
   有些小组还美化了排版,加上了音效。课堂上,各小组自行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本小组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全体学生都为了完成小组任务,学会了运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资料的能力和分类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学会了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熟悉了办公软件的操作。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团队协作,解决困难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
   总之,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充分掌握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作品,有的放矢,灵活运用,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写作、小组活动等项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诗歌文化的传承。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学得扎实,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在《大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习诗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修養。
   参考文献:
   [1]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9.
   [2]王艳玲、杨巧云主编,李艳华、耿静静、钟德玲、孙峻旭副主编.大学语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6-27.
   [3]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9.
   [4]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1.
   责任编辑何丽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4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