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法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柳

  情境教学顺应了人的天性。人的天性中有“真、美、情、思”四大要素,这些要素是情境教学所必备的,也是人天性中的优势所在。利用优势去教学,自然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情境教学模式利用人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直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爱上这一学科。
  一、贴近生活,情感中升华教学内容
  如果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与生活不贴边,学生很难找到共鸣,那么学习的效率也肯定不高。课堂上,教师要将课文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要急于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应该多引导学生将思维转向日常生活,从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切入,而不该完全跟着教案走,教案是死板的,而情境教学是灵活的。例如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讲之前,教师可以先分享一段故事——老师童年的时候住在奶奶家,奶奶家有一个天井,每天晚上吃完饭,我就和其他小朋友在天井玩。有一次,我们一边玩一边听到阁楼上好像有什么聲音,大家叽叽喳喳讨论,说是阁楼闹鬼,后来几个胆子大的小朋友一块到了阁楼上,其实什么也没有,只是发现有只老鼠在乱闯而闹出动静罢了。这种有点猎奇的生活小故事最能刺激学生的神经,原本安静的课堂很可能会因之变得活跃起来,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分享自己的童年居所,也可以分享童年所居住的地方发生的一些趣事,然后每组选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故事讲述给大家听。
  初中生是很单纯的,情感容易被教师感染,例如学习《木兰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讲关于花木兰的故事,让大家把自己想象成花木兰,如果自己是花木兰,会替父从军吗?如果自己跟花木兰一样从军了,作为封建社会的女性,本来地位比较低下,还要隐瞒性别出征,那么会在出征的途中遇到什么艰难痛苦的事情呢?可以让学生想象后讲述出来,带动班内学习《木兰诗》的氛围,再让学生把花木兰跟如今坐在课堂里学习的自己相比较,让学生产生同理心,将心比心,知道自己如今的学习环境是来之不易的。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相应的情境模拟
  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和投影,搜索、下载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模拟一定的情境,然后在课前播放给学生看,给他们一种代入感,冲击其视觉和听觉。据笔者观察,在课堂上播放视频或音乐,会让学生感到很愉快,而当学生的情绪激昂时,对课堂知识的吸收和记忆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学习课文《安塞腰鼓》时,没有生活在黄土高原或者没去过黄土高原的学生是不太能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的,仅仅靠几张图片、平面的文字描写和教师的讲解并不足够。教师可以下载关于表演安塞腰鼓的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学生很直观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场面之壮观和宏大,并允许他们在观看视频后花几分钟时间进行“私下讨论”,让他们将内心对安塞腰鼓的看法讲出来,这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有其独立思考,不会被教师的思维所主导。
  三、创新角色扮演,创造表演情境
  在教授一些对话内容较多,或者是剧本类的课文时,教师通常会让学生上台扮演角色。但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让学生当堂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只会敷衍了事,那么就好事变坏事了。例如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师可以以主动参与有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前自行组成小组,然后将课文内容改写为剧本,并讨论如何扮演,可以自带一些小道具。那么学生会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整篇文章的来龙去脉,这对他们之后解读课文是很有帮助的。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扮演后站在讲台上说出自己对所扮演的人物的理解。如此做法,能让学生在排练的时候,更注重对台词和旁白的解读。
  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不少文言文,学生都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还要背诵,很不喜欢,而且每次学习的效果都不好。那如果将角色扮演运用到文言文中可行吗?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教师可以根据文言文的种类来分辨是否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果可以,相信运用了角色扮演,学生更加有代入感,学习起来更有动力。例如《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有较多对话内容的文言文,可让学生提前将其翻译为白话文,写成剧本,在班中表演。这样,学生必须研读文言文,依靠教辅将其翻译成白话文,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预习方式。
  责任编辑 黄铭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4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