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略论我国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就我国目前教育状况而言,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这种教育实质上是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一种公益性事业,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而中考则是需要学生依靠自身成绩和能力去获取高中大门的通行证,是诸多学生结束学习生涯中第一个分岔路口,也是第一个人生的拐点,它决定了学生能否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教育任务、获得更高级别的文凭,并且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素质能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普通高中招生制度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和平美好。
  关键词: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突破
  一、 普通高中招生制度亟须突破
  首先寻找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突破路径是国家教育教学以及招生制度改革的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招生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才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改,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普通高中入学数量大大提高,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中教育等措施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中教育的受教育人数并且扩大了教育范围。在普通高中教育“大”“多”问题逐步解决的同时,高中教育的“强”“质”的问题成为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和攻坚领域。在党的十八大中首次提出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做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决策,2017年4月适时发布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2017年10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普通高中招生制度上应当兼顾城乡生源入学、学校资源分配、教师队伍安排等方面的问题;其次则是招生制度改革是维护教育公平、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受传统招生制度的影响,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择校生、收费借读生的情况,这种花重金“买”高中学位证书的情况严重危害教育公平的实现。从社会公平方面出发,可以将其划分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三个方面,教育公平虽然属于文化公平的范畴,但却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社会公平,通过受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了许多人尤其是普通老百姓的奋斗目标,他们希望通过教育一步步获得更好、更高层次、更广阔的生存资源、扩大自身社会交际,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当前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制度层面存在漏洞等问题,乡镇普通高中教育成了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教育一大短板,严重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导致阶层固化、矛盾激化,因此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制度、实现人才的有效流通并且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价值是现实之需、发展之要。从这一层面上而言,寻找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突破路径迫在眉睫。
  二、 我国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现实困境
  (一)学校发展不均衡
  学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从某些意义上而言可以理解为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与乡镇等地区之间教学资源数量、质量的差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重点发展对象不同以及各地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等问题导致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状况的不同,也就导致各个高校在招生制度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据调查现实我国中西部教育和农村教育得到明显增强,但与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这些地区甚至无法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及时接受义务教育,更无法确保有能力、有需求的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在改革开放阶段,我国重点学校的建设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不可否认的是重点学校的建设对于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使得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并且大大提高了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在教师队伍安排、教育资源使用、教学政策等方面给予了重点学校“特权”,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学校凭借着历史的优势、优秀的资源配置,逐渐成了人们对高中的唯一向往,甚至挤破了头都要去重点学校就读,这在无形中使本就处于劣势地位的其他高中与重点学校之间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招生形式单一
  首先学生在初中阶段会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由初中毕业考试、升学考试两部分组成,通过一考多用的方式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并合理规划教学时间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总共十门科目,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高中学校录取招生的依据,但在很大程度上,综合素质评价仅仅起到参考的形式作用,对高校招生的影响微乎其微,考试分数仍然是能否入学的首要标准,一些存在偏科或者是考试失常发挥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轻而易举地被重点学校“抢走”,普通高中拥有的优秀学生的数量很少。其次则是按计划招生的方式具有盲目性、片面性。它是根据初中毕业生数量、学校规模和班额控制要求提出招生计划,由教育局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原则调整核定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从表面上看这种按计划招生的方式具有很大的公平性、合理性,但它却忽视了诸多民办高中、农村高中的实际需求,缺乏根据具体情况、社会需求及时改变的灵活性。
  三、 突破路径
  (一)缩小普通高中之间的差距
  突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困境首要的应当是缩小城市与农村、中西部与东部等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办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第一需要国家重视偏远地区、农村乡镇的教育教学开展,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费用降低等措施减轻乡镇办学、农村学生入学的费用和负担,通过适当的补贴帮助其尽早实现现代化教育水平、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中学的财政支出为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利用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和设备,保证学校在硬件设施以及人才教师队伍等方面能与其他城镇学校保持统一化水平,消除父母心中对普通高中三六九等的偏见看法,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吸引力和办学能力;第二则是完善农村中学、乡镇高中的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化网络全面覆盖整个校区建设,确保用电、用网、多媒体教学自由便捷,同时加强学校计算机信息教师、多媒体教学区建设,为学校配备专业的计算机设备、建设全面的科学实验室以及画室、音乐教室、舞蹈房等,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但增强农村中学的孩子综合素质;第三是针对乡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提高学校的用人用材待遇,推行各种各样且可行的优惠政策或者是补贴方针,例如免费师范生、特招生,通过减免大学学费、提高薪资待遇、颁发鼓励证书等方式吸引优秀的年轻教师主动到偏远乡村地区教区,借此为乡村中学增添新鲜的生命力和先进的信息资源,及时将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中学,改善学校教师匮乏、教师队伍老龄化的状况,促进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或者是建立城市高中教師与农村教师对接通道,一方面输送城市高中教师到农村中进行授课教育,另一方面是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市重点高中接受培训学习,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想法,又能够及时将各种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输送到农村、乡镇中学,推动城乡教学联动,缩小城乡、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教学差异,提高普通高中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多种招生方式相结合
  我国普通高中招生制度除了存在唯分数论之外,还存在着指标生与统招生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指标生的划分由市、省教育局根据学生数量、学校教学水平考核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状况为指标,按照招生计划规定某所初中拥有多少考取指定高中的名额,以乡村中学为例,他们本就在制度、历史、资源力量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办学规模、学生数量、教学水平等现实条件限制了指标生、统招生数量的提高,所以相对来说很难与一些重点中学、城市高中相抗衡,这也是导致许多农村学生、偏远地区学生以及流动人口不能取得更高层次教育的原因。
  因此高中招生标准和招生方式应当实现多元化、多样化,一是可以将学业水平考试次数由一次改为多次。初二阶段学生自愿参加考试,考试后若是对成绩不满意,可以在初三时同意参加考试,两次考试取最高分作为最终成绩,并且将该成绩录入学生档案作为高中招生的参考标准,这样多次成绩的方式改变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给予学生第二次机会的同时也可以弥补失常发挥或者其他突发情况影响考试成绩的缺陷,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有利于为高中挑选具有潜力的学生。其二则是将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切实添加到招生标准中,不再只是让综合素质测评作为一种形式上的考核。综合素质测评可以分为日常和实践两部分,日常测评从学生的课堂习惯、思想品德、合作精神以及生活表现出发,主要考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是否符合国家对于当代青少年的要求,是否热爱国家、尊重并拥护党的领导,能否与老师和平友好相处、与同学公平竞争、合作共赢;实践主要是对学生创新创造、动手应用能力的考察,初高中可以定期举办类似于机器人大赛、奥数比赛、计算机比赛等,面向全省、市、县初中生,并根据比赛的规模、标准向学生颁发证书、奖状,在招生报名阶段可以凭借证书进行加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再局限在分数的层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让部分实践能力强但成绩分数相对偏低的学生可以得到深造的机会。
  四、 结论
  我国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突破改革应当在党的方针政策领导下,根据本地的办学需求,广泛征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廣大初、高中学校及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虚心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方案,科学、阳光推进招生制度突破与改革。
  参考文献:
  [1]于璇.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刘冬妮.“取消中考”的舆论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9.
  [3]胡继雄.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价值论反思:基于新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及沪浙试点[J].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7(2):292-307.
  [4]周雨纳.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刘鹏汉,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市教育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8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