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编制及其信效度检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研究以探索学前儿童文化认同结构并编制《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为研究目的,基于1172名儿童家长的问卷反馈,通过对量表中的题项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最终形成了正式的《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量表包括中华文化认同、亚文化态度与偏好、亚文化认同努力三个维度,共20个题项,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均达到心理学测量要求,可作为学前儿童文化认同的测量工具。文化认同教育应当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幼儿园应当着力构建多层次的文化身份认同,培养儿童对所处文化的积极情感。
  【关键词】文化认同;《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信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 2019)11-0037-05
  文化认同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层面,[1]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社会层面,文化认同是指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它构建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心理、精神信仰和价值归宿。[2]在个体层面,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心理过程。个体文化认同的塑造与形成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学业成就、自信与抗逆力、心理健康,[3]而且会影响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的构建与转型。[4,5]已有研究大多认为个体文化认同的建立始于学龄期。[6]然而,最新研究结果证实,个体文化认同早在学前阶段就已萌芽。学前儿童虽然还无法识别、整合与归类更细微的文化差异,但已经能从社会学习经历中获得文化刻板印象,[7]并开始内化和体现他们所在文化群体的文化习惯和性格。[8]学前儿童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这为学前儿童的文化学习奠定了认知发展基础。例如,3~5岁儿童认为说相同方言的人来自相同的地方并有相同的文化标准,[9]甚至2岁儿童就能区分个人偏好和习俗做法。[10]可见,儿童在学前期就已开始表现出对文化身份的认知与态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应当帮助儿童“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评价学前儿童文化认同发展状况是开展学前儿童文化认同教育的前提。当前,关于文化认同发展与测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阶段,测量工具中的一些维度和条目所涉及的文化规范和生活方式与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而仅有的学前儿童文化认同研究主要侧重于民族文化认同(陈世联、刘云艳,2006),未能充分反映我国作为多民族、多文化构成的统一国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特点及社会文化发展要求。因此,本研究拟基于已有文化认同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社会文化特点,编制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以丰富文化认同测量工具,为学前儿童文化认同发展研究与教育实践提供支持。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广东省汕头市8所幼儿园为样本园,每所幼儿园抽取大、中、小班各2个,共计48个班级。在经过园长及儿童家长同意后,研究者向48个班级的所有儿童家长发送电子问卷,最终共回收电子问卷1329份。删除无效问卷后,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1 172份,回收率为88.2%。其中,男孩612名(占52.2%),女孩560名(占47.8%);小班儿童397名(占33.9%),中班儿童354名(占30.2%),大班儿童421名(占35.9%)。格宾(Gerbing)和汉密尔顿( Hamilton)认为,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好在不同的样本中进行。[11]因此,本研究将样本随机分为两份,一份样本量为596,用于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另一份樣本量为576,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借鉴胡发稳等人的《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 (Chinese Multiethnic Adoles-cent Cultu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12]和菲尼( Phinney)的《多民族认同量表》(The MultigroupEthnic Identity Measure),[13]删除其中儿童不易理解或较少接触的社会规范、习俗惯例、宗教信仰等文化维度及相关题项,并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文化生活内容等进行改编,初步编制了《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随后,研究者邀请学前教育专家、一线幼儿园教师等对量表项目进行评价,并据此对量表中相关题项进行修改调整,最终形成正式施测问卷。
  《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由儿童家长基于日常观察填写,包括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亚文化认同两部分,共29个题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部分主要反映儿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共9个题项,如“我的孩子会为他/她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高兴”等。亚文化认同部分主要反映儿童对所处地域或所属少数民族等的亚文化的认同,共20个题项。本研究所选地区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因此该部分题项内容主要围绕潮汕文化进行相应设计。亚文化认同部分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亚文化态度,主要反映儿童对亚文化的归属感和情感态度,如“我的孩子认为他是一名潮汕人”;二是亚文化事物偏好,主要反映儿童对亚文化相关事物的偏好程度,如“我的孩子喜欢看有关潮汕文化或针对潮汕人的电视节目”;三是亚文化认同努力,主要反映儿童对文化实践的参与,是儿童关于文化认同问题的探索和努力,如“欣赏潮汕戏曲”。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其中,除亚文化认同努力部分的计分为从“从不”到“总是”依次为1~5分外,其余部分的计分均为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为1~5分。
  本研究采用SPSS22.O、Mplus7.O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项目分析
  本研究对量表的29个题项进行项目分析。一是采用临界比率法,即将高低分组在每个题项上的得分差异作为指标,考察题项的区分度。本研究按27%的高分和27%的低分将被试分为高低两组,以独立样本T检验来考察两组在各题项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各题项上的差异检验值均达到显著水平。二是采用相关法,即将各题项的得分与量表总分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检验题项与总量表的相关性,并删除相关系数低于0.4的题项。结果显示,各题项的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4以上。综上,量表保留29个题项。   (二)效度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对29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及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X2=11267.326( df=406,p<0.001),KM0-0.931,说明这29个题项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配合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同时结合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按以下五项标准进行因素结构的探索。一是因子负荷值>0.4。二是因素特征值>1。三是共同度>0.2。四是删除在两个以上因素中负荷值均高且近似的题项。五是删除个别只有1~2个项目组成的因素。另外,本研究也删除了一些影响问卷结构效度以及所测角度有重复的题项。经过多次因素分析,本研究最终保留3个维度共20个题项。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及各维度下题项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结合之前的理论假设,本研究对各维度进行命名,以最大程度体现出儿童文化认同的特征。本研究将维度1命名为“中华文化认同”,是指儿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将维度2命名为“亚文化态度与偏好”,是指儿童对亚文化的归属感、情感态度以及对亚文化相关事物的偏好程度;将维度3命名为“亚文化认同努力”,是指儿童对文化实践的参与频率。详见表1。
  2.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Mplus7.O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指数X2/df=3,91,CFI=0.920,TLI=0.908,RMSEA-0.071,表明量表模型拟合度良好。另外,量表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61—0.623之间,p<0.01,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三)信度分析
  本研究以克伦巴赫a系数、分半信度和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考察量表的信度水平。由表2可知,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较高,分半信度达到了心理测量要求,且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达到了显著水平(r=0.795,p<0.01;r=0.845,p<0.01;r=0.792,p<0.01)。综上,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信度良好。
  三、讨论
  本研究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参考已有青少年文化认同量表的维度设计和具体条目,編制了《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在探索性因素分析阶段,亚文化态度与亚文化事物偏好两个维度被合并,这可能是因为儿童对亚文化符号的偏好本质上也是一种对共享文化特征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亚文化的情感态度。量表最终确定为中华文化认同、亚文化态度与偏好、亚文化认同努力三个维度。文化认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结构。通过考察儿童的中华文化认同、对亚文化的态度和相关文化事物的偏好程度以及认同努力,能够观测出儿童自我概念和文化身份的建构、对文化群体心理内容和特征的共享以及行为上的认同表达,有利于全面理解儿童文化认同的心理结构。
  文化认同不仅关系到个体自我系统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可见,研究学前儿童文化认同的发展特点,探讨在个体形成文化认同的初始阶段如何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对于培养未来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本量表的编制可以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亚文化认同两个层次,评估学前儿童的文化认同状况,从而为开展学前儿童文化认同教育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可靠的工具。
  四、建议
  《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包含中华文化认同、亚文化态度与偏好、亚文化认同努力三个维度,符合儿童文化认同心理的多层次复杂结构。幼儿园可以运用此量表全面观察和评估学前儿童的文化认同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前儿童文化认同的发展。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应当注意如下问题。
  (一)着力构建多层次的文化身份认同
  儿童在学前期就已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文化身份认知与态度,进入了文化认同的探索阶段。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学前儿童文化认同教育中应当用儿童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引导其感受和接纳所处文化,着力构建多层次的文化身份认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不同民族和地域所共有的身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认同的基本内涵,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14]必须成为学前儿童文化认同教育的首要内容。在注重中华文化教育的同时,幼儿园教师还应当加强对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引导儿童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对自身民族和地域文化的认同,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
  (二)培养儿童对所处文化的积极情感
  认同是在认知基础上的一种情感表现。个体基于文化认知,拥有对文化的热爱和归属感,才能称之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形成是基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参与形成的。因此,学前儿童文化认同教育应当注重通过儿童的体验与参与来培养儿童对所处文化的积极情感。学前儿童文化认同教育不应当单纯追求儿童的知识积累,而是应当注重教育中的“体悟、理解、形象、感动”。[15]幼儿园教师应当避免抽象的说教和机械的文化知识传授,应当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出发,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具象化的文化要素,运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通过体验、互动、参与等形式开展文化认同教育,如带领儿童参观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组织开展民间游戏和民间故事表演活动等。只有多给予儿童“身临其境”的文化参与机会,儿童才能对文化“感同身受”。
  参考文献:
  [1]QIANG LIU,DAVID TURNER.l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J].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18,50(12):1080-1088 [2]高晓锋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8):14-17   [3]HOUKAMAU C A,SIBLEY C G.Maori culturalefficac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 psychological model andresearch agenda[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1,103(3):379-398
  [4]HERMANS H J M.Society in the selfA theory ofidentity in democrac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2018:203-254
  [5]HAMMACK P L.ldentity as burden or benefit:Youth,historical narrative,and the legacy of political conflict[J] .Human Development,2010,53:173 -201
  [6]董莉,李慶安,林崇德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8-75.
  [7]SPENCER M B.Preschool children's social cogni-tion and cultural cognition: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ter-pretation of race dissonance findings [J].Journal of Psycholo-gy,1982,112(2):275-286.
  [8]CONNOLLY P.Using survey data to explore pre-school children's ethnie awareness and attitudes[J].JournalofEarly Childhood Research,2011,(2):175-187.
  [9]WEATHERHEAD D,WHITE K S,FRIEDMANO.Where are you from:Preschoolers infer background fromaccen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6,143:171-178.
  [10]HENDERSON A M,GR.AHAM s A.Two-year-olds' appreciation of the shared nature of novelobject Iabels[J].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2005,(3):381-402
  [11]GERBING D W,HAMILTON J G.Viability of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s a precursor to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6,(1):62-72
  [12]HU F W,WANG P,LI L J.Psychometric structureof the Chinese multiethnic adolescent cultu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14,26(4):1356-1368
  [13]PHINNEY J S.The 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measure:A new scale for use with diverse groups [J].JournalofAdolescent Research,1992,(2):156-176
  [14]马文琴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9-13
  [15]丁锦宏道德教育中的叙事方法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3,(12):12-15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元评估:新制度主义的视角”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ACA15138。
  **通讯作者:潘月娟,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E-mail:pyjbnu@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3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