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2011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强调突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学生探究与实践活动、学习方式与课程改革等问题,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开设地理课,如何实现“课标”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地理,探究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关键词: 图文合一;乡土地理;合作学习
  
  古人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学习地理可以使人变得博学、聪慧,可以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多彩多姿的世界。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为一体的学科,地理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以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为线索,教会人们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分布及相互联系中,用科学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人地关系的发展。地理学具有文科和理科的双重属性,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交叉学科”是非常形象的。因为地理學科与其他学科的属性差异,因此要学好地理必须探索讲究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 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利用地理图像去说明地理问题,做到“图文合一”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个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初步学会解释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需要丰富的地理图像来展现说明。地理图像是各种各样的地理元素组成的综合信息载体,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城市交通和工农业发展等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认识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的工具,是学习地理的眼睛。许多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通过阅读地理图像便可迎刃而解。如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地球伤疤”东非大裂谷、冰雪高原南极洲、死亡之海撒哈拉沙漠等等,它们在哪里?为什么会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所有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都离不开地理图像的帮助。
  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编写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与变化都对应着相关的专用地理图像,如七大洲与四大洋、世界的地形与气候、国家与地区、城市与乡村等等教学内容都通过地理图像来展现他们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规律。2013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最新版)图像资料丰富多彩又形象直观,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本的图像资料启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的能力。例如,“纬度变化规律”的教学,让学生阅读课本“纬线和纬度”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归纳出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升高的特点;中国地形地势特征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图例注记阅读分析“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学生便可以比较直观地归纳出“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地理事物和现象纷繁复杂,要科学了解它们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需要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加以分析判断才能获得科学的结论,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做到“图文合一、理解掌握”。
   二、 教会学生绘制分析图表,培养判断、归纳、概括的地理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初步学会运用地理资料和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自然环境中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资源等自然要素虽属于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然而相互之间却有着紧密联系,例如位置与地形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分布和特征,而气候与地形又影响着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特征又深刻影响着人类活动规律,例如人口与城市的分布、交通与工业布局等。当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时,人与自然变得更加和谐,人类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反之将产生许多社会问题。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在教科书中大都采用特定的图表加以阐释,能帮助学生从因果关系的推理中得出科学的结论,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2011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地理教科书中设计了许多地理图表,大部分以“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把科学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有些图表设计还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价值观,学生通过对这些图表的学习、绘制和分析运用,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要点,还能提高学习地理的知识技巧。七年级上册到八年级下册,教科书设计了形式多样且生动直观的地理图表,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整理等学习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剖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绘制分析、八年级下册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理差异成因的比较等等,这些地理图表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对这些图表的分析与整理,学生们可以有效地获得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 要善于观察与发现问题,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方法,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初步学会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与判断;要善于发现地理问题,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通过观察与实践的过程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进。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科书编写始终贯穿着人口、资源与环境这一条线索,始终沿着人地关系的问题而展开,因此初一年级地理教科书前言部分就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要告诉学生,地理课研究的是真实的世界,身边处处有地理,我们的课堂不仅在教室里,还在大自然和社会里。不论是教科书中的图片,还是野外的真实景观,我们都要仔细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当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时,就能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进而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时,我就“即景生情”提出设问:为什么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鱼米之乡”?而我们家乡的生产方式却以发展茶产业为主?再如,依据相关文献记载,家乡小县城早先选址于湖头镇,为什么最后却定址于凤城镇?提出这些问题后,我便启发学生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对外交通联系等自然和人文因素去思考原因,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野外调查与分析并写成地理小论文,通过墙报与板报的平台与同学进行分享,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只要我们巧妙地把生产生活实际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而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与实践,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把乡土地理与多彩世界相结合,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感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曾实地采访了多位海外华侨与华人,让他们回答是什么力量使他们总想回家看看,答案的共同点是“乡愁”。何谓“乡愁”?简单理解就是心中总是眷恋着曾经熟悉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等,这些山川与人文就是乡土地理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以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为基础,是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直接呈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其教学内容蕴含着思乡爱乡的朴素情怀,易以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学好乡土地理,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爱国爱家的情感价值观:要告诉学生不管今后走得多远,你都不会忘记家乡熟悉的社会环境与生活习俗,家乡是你最值得牵挂的心灵净土,你对家乡永远充满着眷恋之情。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学生对家乡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风土人情以及家乡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切成就都能够亲身感受,从而有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朴素情怀。身边处处有地理,绿水青山总是情。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多个问题,如家乡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特征有什么特点?它们如何影响着人口分布、城市交通与工农业布局?人地关系是否协调?如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家乡与祖国其他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征有何差异?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比较有何优势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激发学生用地理思维方法去思考自己家乡在发展过程中要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非常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运用丰富的乡土地理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去学习乡土地理,由乡土地理扩展到区域地理,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意识,培养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和科学发展观。
   五、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协作精神,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促进学习方式的改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提倡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合作学习与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想法和成果,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弊端。初中学生年龄结构较轻,社会阅历肤浅,认知水平较低,他们在小学阶段没有开设地理课程,又缺乏社会生活实践,其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积累几乎是一片空白,开展合作学习非常必要;而本性的天真烂漫,思维的“无拘无束”甚至“异想天开”,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等鲜明的个性特征为开展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契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价值,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意识。合作学习过程是集体与个人的有機结合,能培养学生“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学生知识积累的厚度与认知水平的差异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开展合作学习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根据学校实际和班级具体情况合理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由优秀、良好、合格及待合格四部分组成;2. 教师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提供学案,指导学习方法;3. 要求各学习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提出较好的探究方法,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4. 各小组推出学习代表进行学习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评价,分别指出存在的问题;5. 教师进行小结,鼓励学生从地理的视角积极去观察与发现地理问题,尝试用地理的方法去说明地理问题等。
   作者简介:
  黄伟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凤城镇凤城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43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