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驿站”建设的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处于转型期,生产方式正由传统的一家一户向企业(合作社)发展,如何适应形势、整合资源,强化高校、地方和企业(合作社)的合作,探索出一条稳定而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全面提高农科类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西农业大学以“科技驿站”建设为依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考核机制等构建了“基于‘科技驿站’建设的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农科类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科技驿站;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3-0137-03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加强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1-2],也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及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十分注重“合作教育模式”,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市场需求为根本,注重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培养;德国实行“双元制”教学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企业的实践和高等学校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目标;而英国、韩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则推崇“三明治”模式,即第一年在校内学习农业基础知识,第二年去企业或合作农场实习,第三年返校进行以创业计划为主的教育。农科类专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尽管我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但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面仍停留在项目合作等表面性、浅层次的领域[3],缺乏长期而有效的深入合作,这就影响了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处于转型期,生产方式正由传统的一家一户向企业(合作社)发展[4],如何适应形势、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社)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强化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社)的合作,探索出一条稳定而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对于全面提高农科类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江西农业大学作物学科系统开展了“基于‘科技驿站’建设的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该模式的构建可为新时期我国农科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科技驿站”运作模式的构建及优势
“科技驿站”是由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社)等共同建設的产学研合作机构,有固定的场所和人员,实行共同投资、合作管理、利益共享的合作方式。其中,高校提供智力及技术支持,负责“科技驿站”的总体规划设计,提供项目经费支持,安排教师及学生长期驻点,开展技术试验,为企业(合作社)及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政府部门搭建平台,负责“科技驿站”的选址,提供部分资金与项目支持,为师生起居及正常开展生产科研活动提供便利,负责“科技驿站”的日常管理;企业(合作社)规范运作,负责提供生产资料,包括大型农机设备、生产用地等,并负责组织人员进行生产过程的实施,积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通过“科技驿站”的建设,实现以基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以企业(合作社)为“二传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三统一”。比如江西农业大学通过与上高县人民政府、上高县汇农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合作在江西省上高县泗溪镇曾家村委会建立了江西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上高科技驿站。
“基于‘科技驿站’建设的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派遣高校教师长期稳定地深入生产第一线,在“科技驿站”生活工作,不断从生产中发现农业面临的新问题,收集农业生产的第一手资料,能丰富教师的专业教学内容,拓宽教师视野和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特别是能够让青年教师站在生产一线,提高他们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二是通过教师现场讲解和现场体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先进生产技术的认知和掌握,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三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农业生产,真刀真枪地干,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使他们毕业后可以快速投入工作,缩短实习期。四是通过派遣学生到“科技驿站”学习与生活,有利于加强学生与企业(合作社)、地方政府及当地农民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尽早接触和适应社会,促进农科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科技驿站”建设中农科类大学生的培养机制探索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对实践教学都十分重视[5],但受教学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薄弱、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富有经验的实践教学教师缺乏等的影响,重视实践教学更多地停留在口号上,真正的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科技驿站”作为集项目、人员和生产条件为一体的综合体,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和生产条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充分利用平台已有的项目资金、驻点师资队伍以及企业(合作社)的生产条件等,切实保障实践教学落实到位。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的发展形势以及企事业单位对农科类大学生知识的要求,项目组对江西农业大学农科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一是着重提高了实践课的比例,增加“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作物保护”等课程的实验实习教学课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增设“作物生产调研”“专业综合实习”“创新实践”等课程,并将这些课程安排在“科技驿站”进行,让学生在学前能对知识内容有所了解,学中能对知识内容充分掌握,学后能对知识内容进行吸收应用,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三是优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和时间安排,保证从大三开始每一学期都有时间到“科技驿站”进行实践教学,同时于四年级上学期在“科技驿站”安排一个较完整的作物生长季节进行为期4个月的毕业实习,通过生产实践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工作。 (二)实行大学生导师制并建立学生党员临时党支部,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科技驿站”的建设主要在校外,为了强化教师对大学生的管理,保障学生正常的学习工作及人身安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研究生和本科生均实行导师制管理。研究生在入学时配备一名导师,本科生一般在第一学期结束前配备导师,并配备一名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作为导师助理。“科技驿站”还聘请当地农技人员作为学生校外第二导师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形成教师、农技人员、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多层次的人员队伍。导师团队根据试验安排轮流进行驻点,保证作物生长的整个季节都有学生在“科技驿站”学习生活,在作物生产的关键环节如播种、育苗、移栽、施肥、打药、收获等所有导师均需到场,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实习与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科技驿站”除需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实习外,还需开展一两项创新实践,并据此撰写毕业论文。在“科技驿站”学习和生活期间,每位学生需每周向驻点老师及导师汇报一次学习和工作进展情况,以便指导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科技驿站”还设立了学生党员临时党支部,定期召开支部会议,研究学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统一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学模式一直以讲座式、填鸭式教学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一般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动力及与教师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教师所讲也许并不是学生最想掌握的,因此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科技驿站”这一平台,项目组设计了“基于问题的农科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前到“科技驿站”进行生产调研和参加生产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分析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和生产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提出问题—探明原因—找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提高学生对提问题的兴趣,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果;通过强化实践和实物教学,尽量把教学内容安排在田间地头,加深了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通过改教师讲台讲授为师生田间讨论,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实践表明,在“科技驿站”开展现场教学时学生提问的比例远远高于在课堂上开展理论教学时的,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完善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强化“科技驿站”建设中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项目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考核机制,形成了由教师、地方农技人员及管理人员、农户、学生等参与评价的考核体系。评价内容除了学生的日常表现如出勤率、准点率、生活习惯等外,还包括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独立开展试验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沟通交流能力、吃苦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对生产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得的成果等,并合理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参数等。然后将这些表现与奖学金挂钩,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表现较差的进行惩戒,对多次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诫勉谈话。而对取得重要成果如发表高水平论文、获批项目、取得各种奖励和专利等的学生,由学科参照学校绩效考核办法进行奖励。同时,对基于“科技驿站”建设的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改进,促进农科类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科技驿站”建设中农科类大学生的培养效果及科研产出
江西农业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基于‘科技驿站’建设的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到“科技驿站”进行调研、学习和实践,提高了对农科专业的兴趣和加深了对农科专业的了解。调查发现,入学时只有30%左右的学生表示将来愿意从事农业行业,而到“科技驿站”学习和体验以后,许多学生真正了解了农业行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到毕业时有60%左右的學生表示将来愿意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作。从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在“科技驿站”锻炼的学生对农业生产、农村政策以及农业企业(合作社)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农业生产中的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病虫害发生途径与防控策略、肥水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得更透彻,自信心明显提升,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显著增强,在求职、升学和创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江西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上高科技驿站自2013年创建以来,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11名,所培养的博士、硕士就业率为100%。
以“科技驿站”为依托开展的各类科研与试验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他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研究形成的“双季机插稻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4-2016年度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以及2016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科技驿站”为平台的技术示范带动了一批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带动了江西省水稻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人才,科研队伍中1人获得第十八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四、结语
农科专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6],如何根据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但长期以来,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面仍停留在表面性、浅层次的领域,缺乏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机制,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江西农业大学提出的“基于‘科技驿站’建设的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模式”为处于农业生产转型时期的产学研合作和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农科类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得到了江西省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目前“科技驿站”建设项目的数量还较少、规模还偏小,还需要进一步在全省乃至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进行推广应用,才能发现其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书华,杨有振,卫博. 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4):1-8.
[2] 王小虎,王乐乐,李晓辉. 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5):173-175.
[3] 徐元俊. 协同创新:提高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J]. 科学管理研究,2013(3):30-33.
[4] 沈尤佳. 粮食危机与农业生产方式:粮食生产中的集体化、资本化与合作化[J].中国农村观察,2011(4):27-34+44+96-97.
[5] 张兄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专业人才分类的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5(9):52-55.
[6] 朱建军,叶舒,张曼曼. 依托产学研实训基地培养时尚农业专门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 高等农业教育,2016 (1):113-115.
[责任编辑:庞丹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6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