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大学教师过大职业压力产生原因与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1世纪以来,大学教师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大学教师学术创新、科研产出、教学质量提升、职业认同和身心健康的制约因素,这一问题亟待关注。文章从制度、社会、教师自身这三个方面探讨大学教师过大职业压力产生的可能原因与影响。建议通过推动高校考核制度改革、完善大学教师激励机制、增强大学教师社会认同感等措施缓解大学教师的职业压力。
[关键词]大学教师;职业压力;制度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2-0169-03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大学教师是教学运作与学术研究第一线的专业实践人员,如何强化其科研产出、促进其职业发展无疑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普及的不断推进,对于承受着来自教学、科研、晋升等方面多重压力的大学教师来说,职业压力过大日趋成为常态。而大学教师队伍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又直接影响其工作状态和教学质量,因此,他们过大的职业压力问题亟须得到重视。
职业压力是指当职业要求迫使人们做出偏离常态机能的改变时所引起的压力。职业压力在个体身上造成的后果既可以是生理方面的也可以是心理方面的。教师职业压力是“职业压力”这个词语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大学教师职业压力指的是大学教师由于工作原因而产生的身心过度疲劳、神经紧张、有强烈挫折感等一些消极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学者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颇多,相比之下,针对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在数量上就略显不足。因此,了解现阶段大学教师过大职业压力的原因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教师自身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还需要学校管理层的协调运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
二、大学教师过大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
(一)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是导致大学教师职业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体现在学术职业分层、绩效工资制等制度对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方面产生的影响上。
学术职业分层是按照大學教师的学历、资历和学术能力等因素对其进行等级划分的差异体系。学术职业分层是学术系统中最重要的社会行动,是社会分层在高校学术系统中的反映,高校学术职业分层直接关涉学术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关系以及最基本的学术阶层利益结构。学术职业分层与大学内部社会分工、知识的不断增加和分化以及处理高深知识的方式密切相关,合理的学术职业分层能有力地推动学术进步和大学发展,形成学术系统所必需的动力机制[1]。
大学教师的职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教师的学术工作成果,对其而言,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与该教师的地位、名望等有密切的关系。一名大学教师从受聘开始,其学历进修、科研水平、教学质量、院系事务管理等就已成为其职业发展的硬性指标,一系列的评价和晋升过程引发了激烈的职务晋升竞争。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审和晋升规则主要侧重于考核教师科研方面的工作,重视科研成果、课题级别以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而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付出和取得的成果则不太在意。有些高校甚至同意教师可以用科研成果代替教学工作,但教学论文、指导学生获奖等与教学相关的成果都没有明确进入评聘高一级职称的成果系列[2]。职称评审一方面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院校科研成果更加丰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职称评审工作的尖锐性。大学教师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背负巨大的科研压力,造成脑力与体力的严重透支。
绩效工资制是依据员工的工作结果决定工资分配和晋升的工资制度[3]。在我国,绩效工资制最早应用于企业,并在企业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大多数人来说,薪酬是激励个体工作努力程度的最有效的因素之一。大学教师的绩效工资制度是根据大学教师的工作业绩来决定工资分配与晋升的一种薪酬制度。
由于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财政紧缩,许多国家提高了对高等教育绩效的关注程度,加速了高等教育问责文化的形成[4]。政府与社会常常质疑非“坐班”大学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精力付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为了引导鼓励大学教师的绩效行为,提出绩效工资制来避免大学教师在教职终身制下职位晋升后的无所作为。高校为了成功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会进行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评审。这种评审制度给大学教师施加压力,促使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则在绩效管理制度中他们的收入和个人发展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这种评审制度下,大学教师的工作常伴随着过大的职业压力。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大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的高要求,二是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
《法言·学行》有言:“师者,人之模也,无德无以为师。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社会对大学教师具有高职业期待,体现在对其科研成绩具有高收益期望,对其职业道德具有高标准要求。
大学教师被认为是以学术为志业、秉承学术精神的学术人;以育人为己任、肩负传道授业的模范者。在社会的要求下,他们理应是更为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人,公众也期望他们成为社会良心。但是,高等院校的学术资源有限,如同知名、重点院校拥有更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那样,教授以及学术权威者把持着更多的学术资源和更丰厚的人脉资源。由此,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手段和目的呈现出功利化趋势。一些教师在所谓的“科研压力”之下,走上抄袭已有成果加以改编、剽窃或整合国外的成果加以翻译的“捷径”;同时,为了与自己的研究结果相契合而篡改研究数据和资料的人也不在少数;文章一稿多投更是成为默认的文章发表方式;甚至堂而皇之地将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成果进行发表。这种功利化的学术失德行为与社会对大学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期望产生了很大的冲突。然而高校学术资源的有限性使得高校学术生态环境无法同时为众多大学教师提供高科研投入,由此助长了大学教师的科研失范,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大学教师过大职业压力产生的可能性。 乔治·瑞泽爾说:“性别在社会学领域中经常是女人的婉转用语。”高校女性教师是高校教师中普通而又特殊的一个群体,从日益增长的高校女性教师人数可以看出,高校已经成为女性高知人才就业的主要选择之一。然而,“数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界历史上‘男中心女边际’的格局已不复存在,也不意味着女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独特问题已自行解决”。
虽然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女性教师已经成为学术劳动力市场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在许多国家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中,性别差异仍然存在[5]。一方面体现为学术职业内部各个学科领域的职业性别差异,女性大都被限制在语言、教育、人文、艺术等有限的领域内;另一方面体现为学术职业发展上职称等级的性别差异,随着教师职称的提高,女性教师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这表明在教育成就方面以及教育活动参与方面的性别公平上,越来越多的女性虽然参与到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但是并没有进一步延伸到她们在高校中的职业发展。女教师的职位晋升通常比男教师要缓慢,且大都在较底层的岗位工作,而大学教师职称越低,其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一般也就越重。同时,男女教师在学术领域以及职称等级的分布差异又是造成女性教师收入明显低于男性教师的主要原因。另外,女性面临更多的家庭与工作平衡的问题,要求其在工作、家庭中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也可能使其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三)大学教师的自身因素
大学教师的自身因素同样是导致其职业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其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过高的专业发展要求与人际关系期望等方面。
掌握高深并且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是大学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掌握教育教学的知识理论和技能是大学教师正常开展教学、保证基本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拥有高尚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大学教师必备的品质,而健康的体魄以及心理则是大学教师高专业素质的基础。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极具个性化和自我感受阈并且具有生命体验的过程,它不仅会受到教育和发展环境的共同影响,而且还会受到个体的性格、禀赋、专业认同感的制约[6]。社会以及高校按照高培养目标和高人才规格对大学教师进行高强度的培养,大学教师的自我体验被忽视甚至被压制,而对其专业素质的高要求又使得大学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思考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这一矛盾处境是大学教师职业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
首先,大学教师所长期面对的超负荷工作,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身体、心理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紧张反应[7]。当教师间的相互支持被诠释为盲目同意,尊重成了屈从于权威的同义词,或者坦诚被附加了条件,这些表面很好的人际关系其实很难提高工作绩效。人际交往有时占用了教师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而人际交往障碍引发的压力会影响到人的整体情绪,并且会波及工作、学习以及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其次,大部分大学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并且是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因此对自己的期望往往比较高。当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较大差距时,势必会造成心理落差,使其产生紧张、焦虑和悲观失望等心理感受。再次,大学教师若体会到自己在高校内处于比较底层的地位,经济收入相对较少,在职业决策中也缺少主动权,感受不到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上的帮助与支持,很容易会对组织产生厌倦感[8]。若大学教师没有良好的自身个性特点以及情绪调节能力,由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产生的这种工作倦态会直接导致其在职业上的消极表现。
三、过大职业压力对大学教师的影响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催人奋进、激发潜能,另一方面如果压力超过一定程度,又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困扰。从性质上看,过大职业压力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美国《赫芬顿邮报》曾指出,合理地控制压力,会对身体及心理产生极大好处。心理学有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可以使人产生情绪上的适度焦虑与紧张感,并且引起身体内部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得有机体能够释放较多的能量进行活动。积极的压力反应,既能让记忆更敏锐还可以增强免疫力,使人集中注意力、活化思维。适度的心理压力还有助于排除心中的郁闷和空虚,令人振奋,给人前进的力量,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信奉马克思·韦伯“内心受天职召唤”理念的乐观主义者认为,大学教师的高强度工作压力是建构在其职业热爱与献身精神基础上的自我强制性表现,或者将其理解成自我选择。
消极的压力反应,不但会阻碍人适应环境,而且当压力持续太长时间或过于突然而导致超出了人的适应能力时,就会阻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的正常进行,对人们身心健康和行为态度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多数研究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文献都不约而同地大篇幅阐述过大职业压力的负面性特征——大学教师的成长会因其所承受的多重压力产生巨大的消极反应,使其感受到职业危机与生存挑战。这些危机与挑战具体包括:第一,过大职业压力使得大学教师身体不适与疾病增多,损害其身体健康。第二,过大职业压力导致大学教师出现各种心理不适以及情绪问题,损害其心理健康。第三,过大职业压力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第四,过大职业压力还影响大学教师群体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消极反应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学术环境和人才培养水平,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未来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大学教师队伍心理状态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其工作状态和教学质量。社会、学校在对大学教师不断提高要求时,也应当注意到其承受着过大的职业压力。
高校在进行教师压力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监控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要合理设计工作,打破一些刻板的教学管理规定,建立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要完善培养机制,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缓解晋升压力;要推动高校考核制度改革,完善大学教师激励机制,注重绩效评估与薪酬之间的公平性。高校还需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多途径地对教师给予认可和积极公正的评价,向教师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控技巧,以提高教师承受压力的水平。同时还要提倡协作性文化,以院、系为单位建设经验交流与分享平台,或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高校还要充分关心教师的生活状况,通过了解、走访、调研等途径切实有效地了解大学教师目前存在的困惑与诉求,帮助解决教师在饮食、起居、医疗、子女教育等个人和家庭生活方面的问题,使教师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工作当中。 社会应当注重大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尊重大学教师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这三重职业身份。同时,还需注意不同教师之间的差异性,更多地关注女性、年轻、低职称、非导师的大学教师的压力状况,并且采取措施加强社会对教师的信任,以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增强其自我价值感,使其职业形象得到正确塑造,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
大学教师自身应当认识到职业压力具有普遍性。首先,需要注意调适面对压力时的情绪反应和情绪体验,加强身体锻炼与保健,熟练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发展业余爱好,通过不断的学习构建起适应当今教育改革需要的知识体系,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负面情绪。其次,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合理确定自己的工作量,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增强自信心。最后,大学教师需要尽量降低个人期望值,注重职业理想与个人价值提升的有效结合。在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过程中,大学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工作的实质意义在于奉献和育人。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志峰,等. 必要的不平等:高校学术职业分层[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
[2] 李查. 高校教师职称综合量化评价体系的研究:以本科教学激励为背景[J]. 大学教育, 2018(1):173-175.
[3] 赵书松,廖建桥.绩效工资制下大学教师绩效非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3(2):20-27.
[4] 沈红,谷志远,劉茜.大学教师工作时间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1(9):55-63.
[5] 陆根书,彭正霞.大学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性别隔离现象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8):72-79.
[6] 高翔.教师专业能力自评分层命题的求证:《教师专业发展自评量规表》有效设计的实证性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3):44-50.
[7] 景安磊,王羽佳,张飞.高校教师职业紧张和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西高校教师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4):37-44.
[8] 王鹏,高峰强,李鹰.我国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群体类型研究[J].教育研究,2013(6):107-117.
[责任编辑:庞丹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7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