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创新能力的民族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总结了基于创新能力的民族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族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能力;民族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077-02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重任的民族高校来说,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民族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通过对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高校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民族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民族高校在各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学校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力支持。比如,在图书、数据库、实验设备等方面为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学校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创新专项,并确保研究生创新专项占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比例达到10%。多年来,民族高校研究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承担科研项目、学位论文质量、获奖与专利及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取得了较好成绩。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该校2017届毕业生、管理学院硕士生潘昌健获得湖北省第三届“长江学子”优秀大学毕业生创新奖,该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获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研究生马晓岸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是当年全国民族院校唯一一位获奖的学生。
  二、基于创新能力的民族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经验
  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民族高校实际相结合。民族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民族高校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的实际出发,在遵循研究生教育普遍规律的同时,体现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1]。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该校从服务民族地区的需求出发,建立了少数民族经济等48个研究所(中心),依托这些研究平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该校还从制度建设方面优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软环境。如设置了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机制,制定了《研究生科研成果獎励暂行办法》,设立了研究生创新专项和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项目,从科研奖励和经费支持上大大激发了研究生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每年还定期举办研究生科技文化月系列活动、研究生学术年会,为研究生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并通过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给研究生提供展现其创新创业才华和能力的平台。
  2.导师指导与导师组协同指导相结合。中南民族大学规定,每位研究生由一名导师专门指导,导师要负责抓好全过程管理,经常性地与研究生开展平等的学术交谈,对其研究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学位点导师小组的群体优势,对研究生科研课题给予综合论证和指导[2]。特别是在开题环节,导师组要进行集体商议,对选题进行“把脉”、“诊断”。这样,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能够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获得多种新思想、新方法,从而更好地开拓创新。
  3.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外导师指导相结合。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南民族大学采取校内导师和校外专家共同指导制度,即“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全面指导工作。同时,根据专业特点,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在实践课程、课题研究、论文评审等方面对研究生提供指导[3]。
  4.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中南民族大学采取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模式,将研究生培养纳入学科建设体系中,依托学科优势加快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研究生课题选择到成果撰写,都要求符合学院凝练的主要学科发展方向[2],这样,研究生培养工作突出了学科特色和优势,而学科特色和优势又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平台和资源。
  5.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学相结合。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南民族大学专门制定了《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与管理若干规定》,从制订培养计划、课程学习、课题设计、文献研究、实验、撰写论文等各环节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同时,为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和钻研能力,还要求研究生根据选定的研究课题,自己搜集资料,独立设计研究方案并付诸实施,独立思考和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1.较低的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大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难度。民族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不高,与较低的研究生生源质量存在一定的关系。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导师样本中,认为研究生生源质量“一般”的占56%,认为生源质量“较差”及“很差”的占37%,这说明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不容乐观。由于研究生生源质量较低,无疑加大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难度。
  2.研究生培养过程缺乏严格、科学的考核机制。由于受生源质量的影响,总体来看,民族高校研究生培养呈现“宽进宽出”的现象,没有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学校对研究生发表较高水平学术论文没有明确要求,对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发表论文、撰写高质量学位论文缺乏严格、科学的考核机制。个别研究生只求能毕业,根本不追求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的研究生要么在校虚度光阴,要么修完学分就在校外兼职,无暇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毕业论文也是仓促应对,只求通过。
  3.“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调查显示,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落实校外导师;有的虽然落实了校外导师,但没有得到过校外导师的一些指导;有的认为校外导师只在其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工作中给予了指导。可见,“双导师制”落实不够到位,校外导师作用的发挥还远远不够。
  四、对策建议
  1.提高民族高校研究生的生源和培养质量。民族高校应在研究生培养的政策和经费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改善研究生的培养条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首先,应从招生环节把好生源质量关,注重对考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考核,尽可能录取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和一定的创新潜力的人员;其次,应通过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着力提高培养质量,树立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品牌,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4]。
  2.建立严格的研究生培养考核机制。民族高校应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抓好各环节的考核,规定一定比例的淘汰率,在执行中造成一定氛围,逐步形成宽进严出的机制。让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既感到有压力,又有动力,从而主动、自觉地参加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双导师制”的推进与落实。首先,在导师遴选上要严格把关,公平公正地择优评聘研究生导师,并根据不同导师的研究专长组成导师小组,共同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指导。其次,建立健全导师考核制度,引导导师更好地履行职责,杜绝诸如“放养型”等不良师生关系的存在。第三,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来鼓励研究生导师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对于业务素质好、专业技能水平高、指导研究生成绩突出的校外导师,可将其聘为学校的长期兼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享有与校内导师同等权利,全程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1]郝彧.民族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N].中国民族报,2017-07-21(008).
  [2]宗永臣,何强.由内地的研究生培养来看西藏的研究生培养中应当注意的几个结合[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00):57-59.
  [3]杨元宵,徐爱琴.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0):1269-1270.
  [4]施亚玲,向兴华,李若英,肖远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24-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8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