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植物生产类复合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植物生产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做法,可为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产学研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146-02
  2007年,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植物生产类专业专题研究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综合性大学植物生产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地方高等院校实际办学宗旨,更新了西部地方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协同的全员育人模式,强化了以科研训练为主的创新型和以生产实践为主的应用型两类复合人才的培养,并在植物生产类专业范围内组织实践和学校林学、园林、农业资源与环境等相关专业的推广应用。
  一、提出西部地方综合大学植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新疆现代农业的不斷发展,传统的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地方农林高校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的问题。(2)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局限性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不适应的问题。(3)教学资源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障度不够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研究入手,秉承“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宗旨,确立了“一流师资、一流教学、一流业绩”的发展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培养为手段,以培养“双师互补师资”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学生“爱农、学农、务农”的意识、素质和能力,形成专业上以作物高产高效为特色,办学模式上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上以坚持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育、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熟练掌握与应用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二、基于导师制,构建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协同的育人模式
  通过联合申报项目、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科研环节,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实习实践、第二课堂等教学环节,加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建成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形成“教师发明、学生创新、企业创业、产品落地”的培养机制,即师生共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形成研究成果,学生发现成果商业价值,带着教师成果进行创业。基于导师制,言传身教,立德树人,拓宽培养途径,可培养品学兼优,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经营、管理服务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符合“兴趣导向、注重过程、巩固专业、强化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借助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建设一支校内教学系列的教师和校外农艺系列的技师相融合的“双师互补”的教学团队,实现大学教授和地方推广人员、农业科研项目和农业生产问题、农业技术服务和农民生产需求、人才培养定位和行业需求的全面对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推动行业参与育人的进程。
  三、构建“4321”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横向拓宽、纵向理顺、按类教学、分流培养”的原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4321”人才培养模式,即“四化”、“三环”、“两类”、“一目标”。“四化”指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强化、选修课程弹性化、教学方式多样化;“三环”指基础环节夯实、专业环节稳固、就业环节分流;“两类”指应用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复合型人才;“一目标”指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打通了专业壁垒,实现了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园艺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通识课程贯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交叉,实习实践交叉,形成文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农事操作、专业实验、研究法课程,构建“基础性、设计性、研究性”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借助课程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建立“生产体验、技能培养、综合训练”全程递进的实习教学体系,形成本科实验室—学科研究室—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使“创新与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始终贯穿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四、做好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通过编写特色教材、更新课程内容、研制辅助课件等方式,推进系列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将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贯穿专业教育中,达到“教学为科研奠定了知识基础,科研向教学注入智能活力”的双赢目标。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形成研究型教学模式,即借助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基地、第二课堂4个平台,通过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3种方式,将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应用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全面推进研究型学习机制的形成,达到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五、应用情况
  1.建成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双师互补”教学团队。经过6年的努力,建成一支以校内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校外国家级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领衔、校内外融合的“双师互补”教学团队。借助“双师互补”教师队伍,一年级通过校友讲座、教授专业引导、辅导员学业规划开展专业启蒙教育;二年级通过参观教学、归国教授访谈、社会实践报告、科研项目申请训练开展专业认知教育;三年级通过创新创业竞赛、专业技能大赛、撰写研究论文、教授专题讲座开展专业实践教育;四年级通过企业访谈、成功校友座谈、基层交流开展专业职场教育,使四年专业教育始终处于策划实施、有效控制、持续改进与不断提升的循环状态,有效地提升以科研训练为主的创新型和以生产实践为主的应用型两类复合人才的培养质量。
  2.建成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师每年承担面向新疆地方和兵团基层技术培训几十余次,涌现了国家级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和一批知名的兵团科技特派员,推动着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专业教师主编和参编的《作物栽培学》为全国高等学校“十二五”农林规划教材,发行量累计达上万册,广为疆内外兄弟院校选用;主编和参编的特色教材,也广泛应用在专业教学中。建成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各级精品课程、校内外实践基地等优质教学资源,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培养满足新疆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大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增强。自2012年该成果推广以来,植物生产类5个本科专业约1300名学生受益,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激情普遍得到激发。自2012年以来,累计有1300余名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500余名学生在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近6年来,参加各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672人次;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竞赛68项,其中累积25个项目,130人次获奖;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18篇,参与发表论文136篇,申请专利21件。特别是由植物生产类专业于坤老师指导、园艺2014级许国奇同学牵头完成的“地下穴贮滴灌水肥气一体化技术”获2016年获得“互联网+”全国铜奖。参与学生及教师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电视台等跟踪报道。目前,该技术的核心产品已成功转让给新疆石大国利有限责任公司,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师等进行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及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培养的本科生大多进入西北农林大学、中国科学院、石河子大学等高校进一步深造。
  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期,学院毕业本科生1902人,留疆率为66.0%。其中,2017年基层就业与创业学生51.6%,读研学生46.4%;2012—2017年,疆内学生第一志愿率由79.2%增加到94.1%,疆外学生第一志愿率由83.9%增加到95.6%。
  总之,植物生产类专业基于产学研协同模式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使教师的科研论文、学术成果,学生的调研报告、毕业论文写在了新疆天山南北的大地上,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推动地方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育人进程。石河子大学植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本校及疆内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有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带动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8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