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贠聿薇 郑凤阁

  [摘  要]陕西全域旅游建设的不断深入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深入分析陕西最具代表性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访谈资料,构建了服务于陕西全域旅游建设的旅游人才能力构成要素模型,对陕西省典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为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强化校内实训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国际化与本地化的结合、优化专业课程师资配备等建议,以期为陕西全域旅游建设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陕西;全域旅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引  言
  在全域旅游建设中,作为文化旅游大省,陕西正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为抓手,“旅游+”融合发展为路径,统筹实施“五大系统工程”,服务于关中协同创新发展、陕北转型持续发展、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打造丝绸之路起点旅游走廊、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黄河旅游带、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四大旅游高地”,把陕西建成有国际范、中国风、陕西味的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1]。在此背景下,作为陕西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基石,相应的旅游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也对陕西省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服务于陕西全域旅游建设的旅游人才能力构成要素研究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深入分析了陕西最具代表性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访谈资料,围绕“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旅游行业的新变化,对人才需求的新特征,以及现有旅游人才岗位胜任能力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尝试构建服务于陕西全域旅游建设的旅游人才能力构成要素模型,见图1。
  研究结果显示:文化创新、国际化(视野)、“旅游+”(跨界所需的复合型知识和技能)、外语+信息化技术,以及岗位所要求的品格塑造、职业素养等都是旅游企业希望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着力点。其中,文化创新是指行业需要旅游从业人员不仅熟知本地文化,具有一定文化素养,而且能把陕西平面、厚重的历史文化活化,打造成易于普通游客接受的文化旅游。国际化是指行业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能够帮助行业企业用国际化的眼光和视角打造更具有陕西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是指旅游人才应通专结合,成为具备一定跨界知识和技能的“1+n”复合型人才。外语+信息化技术是指从业人员至少能运用一门外语开展工作,同时能熟练运用相关软件和新媒体技术。品格塑造和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所体现的敬业精神及职业责任感。
  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旅游人才培养的支柱,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核心能力的重要保证,应符合当前陕西全域旅游建设对旅游人才的主体诉求,其具体科目的设置又应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及重点培养岗位的工作内容相适应。
  纵观目前陕西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课程设置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本研究挑选了8所典型院校,对各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笔者基于服务于陕西全域旅游建设的旅游人才能力构成要素模型,对以上几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深入调研,并与省内其他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进行访谈、交流,经综合分析后发现,陕西省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基本做到了服务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核心课程地位不突出、未形成体系;未很好地与陕西全域旅游建设相结合;与信息化、新媒体结合较为薄弱;未优化专业课程师资结构。
  1.核心课程地位不突出,未形成体系
  从以上8所典型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看,除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针对不同培养方向有所侧重地开设了专业核心课程外,绝大多数院校开设的专业课门数比较多,且较为宽泛,涵盖了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旅行社经营管理和酒店管理等内容,有的课程是直接来源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总体而言,核心课程设置未突出核心,未突出岗位特色,更没有形成层次和体系。
  2.未很好地与陕西全域旅游建设相结合
  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将占陕西全省生产总值的8.8%以上,对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增就业、减贫困、优环境、塑形象等方面起到综合带动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于陕西全域旅游建设。但纵观这8所典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基本停留在传统路线上,较少涉及与陕西全域旅游建设相关的内容,如对“乡村旅游”“民宿管理”“陕西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等方向的关注不够。
  3.与信息化、新媒体结合较为薄弱
  当前,全域旅游发展与信息化、新媒体等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游客出游预定产品时更愿意访问在线旅游平台和在线旅行社,旅游景点及旅游产品的营销也更多地依赖于线上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而高职院校因教学技術手段限制,几乎没有涉及这类课程,或者在开设过程中流于形式,并未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
  4.未优化专业课程师资结构
  调研结果显示,由于教师薪酬及教学管理等原因,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在师资聘任上更侧重于对本校专职教师的使用。虽然这些院校也很注重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但对于绝大多数“从学校到学校”的专职教师而言,短暂的企业挂职锻炼很难弥补其行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欠缺。一些学校对引进实践技能高超的行业师资有顾虑,如行业师资普遍学历不高,不符合学校任课教师要求,以及行业师资的授课时间不好安排和管理、薪酬标准不好确定等。
  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笔者对目前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进行诊断后,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及陕西全域旅游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尝试构建和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1.基于OBE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OBE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为核心,反向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所有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都围绕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开展,不再以教学内容和教科书为关注重点[2][3]。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基于OBE理念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应始于对行业内相关岗位需求的调研,再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办学特色选择着重培养的目标岗位,并分解岗位所要求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及职业素养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可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分析、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建构课程体系。具体见表2基于OBE理念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示例。学校应做到各目标培养岗位既有基于共性的平台课程,又有各具特色的岗位课程包,以及可供学生选择的职业技能证书课程包[4]。
  2.强化校内实训课程
  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核心课程中的实训课程应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开展。如在模拟导游实训课程中,教师可利用模拟导游实训室开展教学,也可利用实地教学法,带领学生进入陕西各大旅游景区进行现场教学。在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实训中,可采用沉浸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为自己设计旅游产品,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去反思产品设计各环节的优缺点。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内旅游工作室,让学生根据客户需求设计旅游产品。以上教学方法都能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通共进的效果,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突出国际化与本地化的结合
  除上述根据岗位培养目标设置核心课程外,作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陕西旅游行业从业者,还要不断开阔国际化眼界,深入了解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掌握全域旅游发展前沿动态,这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时,应根据各自具体的资源条件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适当拓展。例如,加强国际化合作,将“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与国际相关院校或企业合作办学,开发国际化课程。同时,还应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增加与陕西历史文化、陕西全域旅游建设等相关的课程。既要突出国际化,又要不断深化本地化,培养学生用国际化的眼光和视角打造更具有陕西本地特色旅游产品的能力。
  4.优化专业课程师资配备
  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依赖于师资的配备。在职业教育中,行业优秀师资的引进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应深入思考如何打破固有的师资聘任制度,为将具有一线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师资引入学校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而扫清障碍。同时,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也应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以便做到院校师资和行业师资的双向互通,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陕西全域旅游再出发》,《西部大开发》2019年第6期,第60-61页。
  [2]安静:《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分析——基于OBE理念》,《石家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31卷第2期,第25-28页。
  [3]王永泉、胡改玲、段玉岗、陈雪峰:《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第62-68、75页。
  [4]杨吉生、崔莹:《职业师范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柔性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33卷第11期,第78-79页。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陕西西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77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