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土教材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栗洁 位会娟 冯乃虎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将乡土资源与历史教学有机融合。焦作是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神话传说俯拾皆是。焦作市山阳区教研室根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特点,开发了乡土教材《厚重山阳是我家》、研学精品课程《厚重山阳行》,并以此作为初中历史教材的有益补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编入区域课程,培养家国情怀
  山阳区教研室组织优秀教师团队,编写了乡土教材《厚重山阳是我家》,并在初一、初二开设选修课。《厚重山阳是我家》分16个课时,系统介绍了焦作市历史文化知识,如山阳故城、药王庙、道清铁路、嘉应观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绞胎瓷、陈氏太极拳、董永传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林七贤、司马懿、韩愈、李商隐、朱载堉等历史文化名人。这使学生既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系统了解,也培养了家国情怀。
  二、开设研学课程,探寻家乡人文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在编写乡土教材的基础上,教研室又组织开发了《厚重山阳行》研学精品课程,分为“博物馆、山阳故城、宋绞胎瓷遗址、药王庙、陈氏太极宗祠、嘉应观、韩愈故里、道清铁路、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等9个主题。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听讲解、文物观摩、动手实践等环节,感知古迹背后的人文精神,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真正使历史知识“活起来”。
  三、融入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活力
  在统编教材课堂上,随教学进度穿插乡土教材内容,是我们常用的做法。此举旨在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将乡土“小家”置于国家层面的“大家”之中,将教材上遥远的历史与学生熟悉的家乡紧密相连,使历史课堂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实证能力。
  例如,在學习“两汉经济发展”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在焦作出土的东汉陶仓楼文物代表“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图片,接着补充介绍在焦作出土的其他各种形态的陶仓楼,进而讲到焦作市下辖的武陟县、修武县的得名与“武王伐纣”的关系,丰富学生对焦作历史发展的认识。
  四、纳入考试题目,提升核心素养
  在平时检测和重大考试中,我们通过命制与乡土历史相关的试题,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以焦作代表文物“山阳铭文罐”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考查焦作市在宋金对峙时期的政治地理位置,使学生养成“左图右史”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时空把控能力。这样,既增强了学科知识的实践性,又凸显了乡土文化特征,较好地实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历史文化研学游学课例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8-GKDHYB-1576)
  (责 编 帕 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78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