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引思,催生魅力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叶水涛

   【摘 要】“‘让学引思’视阈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范式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指向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其“根本性”体现在变革的核心主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体现在变革的主要途径,实现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联、认知过程与情感的紧密结合;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建,提升“学”的品位,丰富“学”的内涵。
   【关键词】让学引思;语文课堂;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7-0020-04
   【作者简介】叶水涛,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210024)副会长,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写作学会基础教育中心主任。
   “‘讓学引思’视阈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是江苏省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由盐城市教科院陈小平副院长领衔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发展。因此,从方案设计到实践研究,始终紧紧扣住师生的教学生活。他们认为,生活是思想的源头,课堂是实践的主阵地,“让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开展和学习行为的真实发生。这一课题的研究,是一种草根化、田野式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应用性研究的特点。
   问题就是课题,教学就是研究,这是该课题研究最为显著的特点。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牵引痕迹重,学生做不了主;知识点琐碎,学生抓不住本;作业机械化,学生提不起神;活动形式虚,学生找不着北。学生的学习过程停留在疑似学习、浅层学习,甚至伪学习的层面,学生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题组正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实际问题,开展区域性的研究。面对现实问题,依据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课题组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在课堂情境中真实发生,着力破除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痼疾”的根本指导思想,扎根语文课堂教学,执着于“做”,而非停留于“思”;关注语文课堂的变革,而不是理论性的阐述。这样的课题实验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在课题研究之初,课题组就作出了这样的思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识字、写字、朗读等基本的基础知识学习上,而要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精神的成长,即重视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始终把尊重儿童美好天性,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目的。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课题组紧密联系儿童生活展开研究,致力于沟通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联。他们着意创设情境,努力让儿童的认知过程与情感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这是包含着价值导向与创造性实践的理论,而不是那种抽象化和概念性的话语体系。诚如杜威所主张的,这种理论是生活化与经验性的,它既包含“什么”,也包含“怎样”;既包含结果,也包含过程;它同时回应着“为什么”,体现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
   “让学引思”是原创性的理论模型,它构成一个完整而自洽的体系。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一书中说:“教师的教比学难,因为教师要‘让学’。”“让学”就是要充分突出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教师退身后台,腾出学习空间。“引思”就是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激起学习欲望,发掘学习潜能,引发学习方式和思维的变革。由此不难看出,“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张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
   “让学引思”是这一课题研究的理论视阈,也是支撑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具有个性化的创造和普适性的应用价值。这一课题研究中的“让”,无疑是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让位于学习者中心,是教师在空间上让出垄断的地位,在时间上改变独占的状态。“让”是教师职能的变化,不是教师的“缺位”或“不在场”。“让”并非简单地让儿童成为“中心”,或所谓的“让儿童站在教室的中央”,更不是对教师地位作用与存在价值的否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让”,让出了教师权威者的身份,但绝不意味教师失去师道的尊严。雅斯贝尔斯说:“学生具有对绝对真理和寻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师的敬畏之情。”
   与“让”紧紧关联的是“学”。“让”指向于“学”,服务于“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如果离开这一目标,背离这一宗旨,那么“让”就失去意义和价值。“让”绝不是教师简单的放手,乃至放任自流。“让”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统整时间、空间、教学资源和组织形式,创设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育情境。但是,教师的“让”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脱离了知识学习的有效,没有能力的形成与迁移,不能聚焦于精神生命的成长,这就难免造成“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有形式却无实质”“有温度却无深度”的弊端。
   中国古人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又说:“学而不思则罔”。“让学引思”最为关键的是“思”——教学的思想含量、学生的思维品质。“思”,强调课堂教学思考的深度和辩证思维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同步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智慧的生成。该课题组认为:思维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相机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适当引导。“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引导需要有价值性导向,也需要有情境的感染。“引”由“学”为起点,将“学”导向于“思”;而“思”又是“让”和“学”的连接点。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雅斯贝尔斯说:“在我看来,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对此,课题组认为,教师要甘居幕后,甘当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梯。教师还要有很好的视角关怀,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由关注“教”,走向关注“学”;由教师中心,走向学习者中心;这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学习论的研究,相较于课程论的研究,是更为前沿的研究。佐藤学教授说,“学习”,是一个远比“教育”更为根源性、包容性的概念,深奥莫测。“学习”的概念与“哲学”同时诞生,是孕育着一切的智慧和识见发展起来的。“学习”是人类同自然取得和谐的技法,是确立人类尊严的仪态。“学习”即是生存方式的哲学,同时也是学术论和艺术论。
   杜威认为,学习论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界定“学习”是以语言为媒介,建构意义的语言性实践;二是界定“学习”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反省性思维即探究”;三是界定“学习”是具体的作业中的“社会交往”;四是界定“学习”是持续地建构自我与社会的实践。在此基础上,佐藤学重建“学习”概念,他把“学习”界定为“意义与关联的建构”。他认为,课堂学习是三种实践的统一:儿童在从事某种学习的时候,在他的经验中,不仅建构教育内容的意义,而且重建跟教师与伙伴的关系,儿童自身的个性也得以探求与表现。在佐藤学的理解中,所谓学习,就是同情境的对话(建构世界)、同他者的对话(结交伙伴)、同自身的对话(探求自我),形成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
   在“让学引思”的视阈里,“让”是这个逻辑性结构系统的前提,着眼点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建,凸显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活动形式。“让学引思”的核心在“学”,“学”不只是个体性的活动,而是共同体的实践,它的着力点在促进“反省性思维”。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中,佐藤学提出:“以往课堂学习的最大缺陷是全盘教科书式语言的学习。材料不能唤起形象,材料不能带来其所触发的工具性思维与沟通。这种学习,使知识置换成无机的信息,使经验沦落为无意义的体验。”在“让学引思”的框架内,“思”是“学”的延伸,它保障“学”的品位,丰富“学”的内涵。而教师的重要责任,就在于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与能力。“思”包含着质疑与反思,因为学习并不是接受现成的论断性结论,学习过程最需要防范的是“知”与“思”的割裂。
   皮亚杰把教育定义为连接双方的关系,他说:“一方是成长中的个人,另一方是社会的、智慧的和道德的价值,教师要负责把由他启蒙的那个个体带进这些价值中。”在“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教师之引导与引领得当与否,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让学引思”中,“引”,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确认,使“让”与“学”真正落到实处,保证了“思”的方向性,增进了“思”的文化意蕴。“思”也因此而有章可循、有案可稽。“引”,从根本点上融合了教与学,沟通起教师与学生。课题组在研究中也认为:要让学习真正发生,首先要探测课堂“让”和“引”的起点,其次要实现课堂“教”与“学”的路径转化,最后要拓展课堂“收”与“放”的学习视野,以达成理解的迁移和融通。
   这项课题的研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与其纠结于是否合乎“规律”,醉心于形而上的思辨,不如看它于实践中是否“有用”。这其实也是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理论所要传递的观念,与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一脉相承。比如你在森林中迷了路,眼看天就要黑了,如果你不赶快走出去,就会有生命危险。这时你的眼前突然出现一条小路,路上有牛马的脚印,于是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最终走出了森林。在杜威看来,“你沿着这条带有脚印的路行走”,这个观念就是真理。因此,此项课题的研究,是一项应用性、群众性和普及性的研究,是紧紧扣住课堂教学实践全方位展开的研究,是以小学语文教学这一民族母语的教育为突破口,努力追求于实践中构建切实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其着眼点聚焦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小学段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这一项研究,重点不在对当下的教育现象作出诠释,而在于促进教育现状的区域性改善,一如马克思所言,“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
   随着“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盐城全市小学语文课堂呈现出活泼的生机,也迎来教与学的根本性变化。这一实践性的变革在全市得到普遍的推广,并逐步成为广大学校和教师的自觉行为,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盐城市教科院的调查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的参与程度、学校的推动力度,有了越来越明显的提高,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普适性的辐射效应。我们也期待,课题组能不断地总结、改进与提高,在更为宽阔的理论视野下,全面、真實、有效地推进“让学引思”主张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并能收获具有可操作性、可推广、更前沿的教育科研实践性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1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