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堂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贾秀菊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说过:“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近几年的语文高考也表明:阅读作为一种必备能力越来越重要,得阅读者得高考;甚至不仅语文试卷增加了阅读量,其他科目也都明显增加了阅读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然而,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总是有限的。学生每学期只读二三十篇课文,远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必须通过广泛的、大量的阅读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才能逐渐形成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通过有序、有效的海量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呢?
我们尝试引入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倡导的“1+X”阅读教学方法,以“‘1+X’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为切入点,实施语文阅读教学和课内外阅读的“双改革”,旨在探索“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大量阅读”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变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数量不足、阅读速度不快、阅读质量不高的现状,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广泛阅读,让海量阅读在课内悄然发生,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无缝衔接,从而实现学生大量阅读、快速阅读、高效阅读,综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所谓的“1+X”阅读教学,即精讲一篇课文,同时组织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指导学生运用教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自读,实现某一阅读能力点的迁移运用,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其中“1”指教材中的任一篇目,“X”指配合教学目标的其他文章或整本书。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1”和“X”的外延进行了拓展。“1”除指教材中的任一篇课文外,还可以是一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一个语文要素、一次口语交际、一次写作训练,甚至也可以是一套教材的某一个特点。“X”指拓展与教材“1”相關的所有阅读材料,如文章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文体知识、文本相关的视听资料,以及根据文章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表达形式等拓展的相关文章或整本书。
两年来,我们瞄准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紧紧抓住阅读教学的根,梳理出了阅读材料“X”的来源,探索出了四种“1+X”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并以四种课型为依托把阅读重心放在课内,再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课型一:“1+X”精读引领课
这里的“1”是教材中的一篇课文,“X”是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这种课型的特点是,以文本“1”为主体,相关资料“X”根据教学需要随机插入。用“1”教方法,用“X”实现能力迁移。
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教师随机插入对长征的介绍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讲解中,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巩固运用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教师可选取“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忆平型关大捷》进行拓展。毛泽东的诗意境雄浑,通过几个典型镜头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驰骋纵横,展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忆平型关大捷》则生动再现了八路军英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这样拓展阅读,既实现了对点面结合描写宏大场面的能力点的迁移,又强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又如在教学《在柏林》时,教师可利用约2/3的课堂时间,紧扣单元要素展开教学,让学生理解情节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了解用小小说表现战争这一宏大主题的方法,然后用约1/3的课堂时间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里的《20年以后》《蜡烛》和《苹果树》,这三篇文章内容都与战争有关。通过阅读,学生不仅感受到战争对人类的伤害,还充分感受到小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出人意料的结尾和精妙的构思。
课型二:“1+X”组文阅读课
这里的“1”是由教材文本衍生的一个议题(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能力训练点等),“X”是围绕这个议题选取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一组文章。从课堂的模式来看,“1+X”组文阅读教学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把众多相关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形成一个大语境,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去比较、发现、运用,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从学习的角度来看,“1+X”组文阅读教学打破了“单篇独进、深探细究”的常规教学,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着眼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的意义建构。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一文的基础上,衍生出“童年往事”这一议题。教师可以组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后院的绿草地》《冬阳·童年·骆驼队》《忆儿时》一组回忆童年往事的文章,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组文阅读,既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又有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阅读能力。
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景阳冈》这一课时,衍生了“走进名著”这一议题,教师可选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三顾茅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闹龙宫夺取金箍棒》等组成群文,从阅读方法入手,引导学生运用猜读、略读、跳读等方法阅读名著,由浅入深,感受经典的魅力。
课型三:“1+X”整本书阅读课
这里的“1”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或“快乐读书吧”的内容,“X”是由“1”引出的整本书或者多本书。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一文时,可自然引出对原著《呼兰河传》整本书的推荐阅读,并巧妙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1.读序言,初识整本书;2.知作者,清楚写作背景;3.看目录,了解整本书;4.赏片段,试读整本书;5.品书评,激发阅读期待。
类似的课例还有,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草船借箭》一文为切口,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以六年上册“快乐读书吧”为依托,指导学生读高尔基的《童年》等。以一篇文章带动一本书或几本书的阅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增加阅读量,助力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型四:“1+X”特色活动课
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明显加重了传统文化元素。整个小学12册课本中,共选优秀古诗文129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55篇。立足这一特点,我们开发了“1+X”传统文化系列课程。这里的“1”可以理解为部编教材的一个特点,“X”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我们依据各年级学生年龄及教材特点,课程设置各有侧重。四年级以成语积累为主,优秀课例有“漫游成语乐园”“动物成语大观园”“趣味成语大比拼”等;五年级以名言警句、对联、歇后语积累为主,如“名言警句知多少”“奇妙的对联”“歇后语王国走一遭”等;六年级则以诗词、古文为主,设计以成长为话题的“人生哲理诗词会”、以中秋节为切入点的“思乡组诗会”、紧扣新中国70华诞演绎的“少年当自强”爱国诗词课等。这些课,有的以人文主题为切入点,有的以语文要素训练为主线,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教师用不同的方法把经典背诵融入形式多样、丰富活泼的语文活动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各年级序列化、有梯度的背诵积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打下了坚实基础。
两年多的实践研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四个改变:改变了教师“笔记加记背、串讲加分析”的教学模式,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意识和素养意识;改变了学生被动参与、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主动探究、积极展示的习惯;改变了课堂沉闷低效、空洞说教的僵局,呈现出多元、灵动、智慧的精彩课堂;改变了学校“教师读书少、学生乱读书”的无序,形成了师生“我要读书、我会读书、我读好书”的良好风气。
我们强烈感受到了“1+X”阅读教学的独特魅力,它是新课程标准下落实学生大量阅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得力举措。我们相信,通过“1+X”阅读教学理念的落地生根,在小学阶段的六年时间里,我们会为学生留下一抹温暖的童年底色,陪学生度过一段美好的学习旅程,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份厚实的语文素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X’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JCJYC19022303)
(本栏责编 莫 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2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