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单元作业设计:为何与何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坤亮

  摘要:作业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乃至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价值,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开展作业设计,是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单元作业设计包含单元规划、单元作业目标确立、题目选择、题目分析、题目优化、题目组织、形成作业等基本环节。
  关键词:单元作业设计;作业质量;教学质量
  作业从来都不是一个“小问题”,它是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领域,与教学、评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对教师而言,“备课—上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批改、分析和反馈)”是日常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而言,“预习—上课(课堂学习)—作业(完成和订正)”是日常学习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教师和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在作业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业对于教学的作用不言而喻。虽然作业对于教学质量提升乃至课程改革的深化都有重要的价值,但作业并没有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受到的关注多。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减负进一步受到重视,作业被推上“风口浪尖”,日益受到关注。2017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提高作业的有效性。”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指出,要“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除了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和时间,更要重视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那么,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该如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呢?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开展作业设计,是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
  一、单元作业设计的理据
  以往,教师习惯于课时作业的设计,即以课时为基本单位思考作业设计的相关问题;而如今为何要强调单元作业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又为何有助于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呢?具体而言,开展单元作业设计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理据。
  1.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教学设计的必然诉求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发布,以及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并注重核心素养落实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印发,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架构学校课程体系,如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开始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在探索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链环中,单元设计处于关键的地位[2];如果不依据“单元”这个教学的基础单位设计教学,恐难以实现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实。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通常是跨课时的,甚至是跨学期和跨学年的,不可能在一个课时里得以实现。相较于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是一种介于学期教学规划与课时教案之间的中观层面的教学设计,既有助于突破“见树不见林”的课时思维,使教师从“长时段”整体筹划学科教学,又契合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特点,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3]。
  从已有研究来看,单元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单元规划、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制定、单元教学活动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单元学习评价建议、单元教学资源设计等环节。可见,当以单元为单位开展教学设计时,也必然要以单元为单位进行作业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可以与单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学习评价等相呼应,使得作业设计更具目标性和整体性,进而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2.单元作业设计的独特价值
  首先,单元作业设计有助于教师系统思考单元目标、教学、评价与作业。以往在以课时为单位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常常将作业设计独立于教学设计之外。由于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毕竟不多,将作业设计置于教学设计之外,对教学的影响似乎不大。但如果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作业设计,就必须从单元的视角系统思考作业与单元目标、教学、评价间的关系,将作业设计纳入教學设计中。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教师势必会考虑:作业是否反映单元目标,是否能巩固、反馈、拓展教学内容,是否能评价学生的学习,等等。这种思考可以促进教师对单元目标、教学、评价、作业等进行系统思考,充分发挥作业与教学、评价的协同作用。
  其次,单元作业设计有助于增强作业内容的关联性和递进性。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需要统筹思考单元内不同课时的作业内容,关注不同课时作业内容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如此,既可以避免各课时作业间的割裂,也可以避免一些低水平、机械操练类作业在不同课时作业中反复出现。一个单元中的某些知识、技能、态度等目标,通过一个课时的教学难以实现,需要多个课时的教学方能达成;相应地,围绕这些目标,也需要在多个课时中设计相关作业,且作业的难度可以逐步提高。
  最后,单元作业设计有助于提高作业的结构性。作业的结构性包括作业所对应的目标、作业的类型、作业的难度、作业的时间等要素的分布,单元作业设计有利于合理安排这些要素在不同课时的分布。就作业目标的分布而言,一方面,不同作业目标应体现在不同的课时作业中;另一方面,有些作业目标在一个课时中难以全部体现,需要合理分布在单元各个课时中。就作业类型、难度、时间等的分布而言,各种类型的作业在单元不同课时中要合理安排;不同难度的作业题数量要比例得当;单元作业时间总量要合适并进行统筹安排,确保每个课时的作业时间处于合适的范围内。
  3.创新作业设计的现实需要
  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强调知识与技能巩固的基础性作业的设计,但随着对作业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化,一些创新性作业设计开始受到关注。《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这两个文件强调要在设计和完成好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强化和探索注重实践性、跨学科、长周期等注重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的综合类创新性作业的设计,进而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   综合类创新性作业一般具有如下特征:注重问题情境设计,意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任务设计关注知识融合,具有跨学科性;任务要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激发学生思维;完成方式强调小组合作;作业成果形式丰富多样;等等。可见,完成此类作业,往往需要综合多个知识点和能力点,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如果以课时为单位,则很难设计和实施此类作业,这就需要以单元为单位,从单元整体的视角来设计和实施此类作业。
  二、单元作业设计的一般路径
  单元作业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它也正成为学校教师设计作业的一种思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单元作业设计呢?单元作业设计的一般路径如图1。
  1.单元规划
  进行单元作业设计,首先要规划单元。单元是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或单位[4],一般是指同一主题下相对独立且自成体系的内容整体[5]。单元大体可分为教材原本设计的“自然单元”和由某一主题或能力所构成的“重组单元”。据此,规划单元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教材的自然单元或自然章节来划定单元;二是将同一主题或能力的相关教学内容重组为一个单元。对教师来说,按照主题或能力进行单元规划难度较大,较为普遍的做法的是依据教材的自然单元或章节进行单元规划。
  2.单元作业目标确立
  确立单元作业目标是设计单元作业的关键,教师应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以所规划的单元为基本单位,确立单元作业目标。单元作业目标应涉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并针对每一个维度区分出不同的学习水平。例如针对知识维度,可根据布卢姆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区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学习水平。单元作业目标确立后,还要根据课时设定情况,将单元作业目标分配到不同的课时中。如果某一单元作业目标需在多个课时中有所体现,则要考虑这一目标在不同课时的水平递进性。
  3.作业题目的选择、分析与优化
  单元作业目标确立后,接下来就是依据目标选择恰当的作业题目。作业题目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一道道题目的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业的质量。作业题目的来源通常有三种,即引用、改编和原创。从实际情况看,作业题目大多数来源于引用,适当地会有一些改编和原创的题目。选择作业题目时,需要对每一道题目进行属性标识,题目属性包括:目标对应、学习水平、题目类型、题目完成方式、题目难度和题目预计完成时间。在选择作业题目的同时,需对作业题目进行质量分析。作业题目的质量分析包括:作业目标指向是否明确、题目内容是否科学、题目表述是否精炼、题目完成要求是否明确且易于理解、情境设计是否合理、答案是否合理等。通过质量分析,对所选择的作业题目进行改进和优化。
  4.作业题目组织与形成作业
  作业题目选定后,需按照合理的结构组织编排作业题目。教师可以借助“作业题目属性统计表”(见表1),整体把握单元作业结构,合理进行作业题目组织。作业题目属性包括单元内不同课时的题量分布、指向不同作业目标的题量分布、指向不同学习水平的题量分布、不同题型的题量分布、题目的难度分布、题目的来源、题目的完成时间等。基于作业题目属性统计表的数据,可以判断作业的结构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则按照作业目标由易到难地组织编排各个课时的作业,形成最终的作业;如果不合理,需重新调整题目直至合理,然后形成最终的作业。
  三、单元作业设计的实施
  单元作业设计的一般路径为教师开展单元作业设计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借助一定的工具表支持,教师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单元作业。那么,单元作业设计具体如何实施呢?以下将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三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的作业设计① 为例,具体呈现单元作业设计的实施操作。
  1.单元规划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这一单元是按照教材的自然单元来划定的,它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三章中的一节内容。这个单元大致由七个课时组成,分别为:“课时1:分母相同的分數比大小”“课时2: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课时3:分数大小比较练习课”“课时4:相等的分数”“课时5: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课时6:分数加减法练习课”“课时7:小探究——‘分数墙’”。单元内的课时组成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做适当的调整。
  2.单元作业目标确立
  本单元在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运算”模块,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参考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相关内容,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发展需要,制订了如下单元作业目标(见表2):
  3.作业题目的选择、分析与优化
  围绕单元作业目标,选择相应的作业题目,并结合每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将作业题目合理分配在每一课时中。一开始,本单元共选择了40道作业题目,并从目标对应、学习水平、题目类型、题目完成方式、题目难度、题目预计完成时间6个方面对每道题进行了属性标识。然后,借助作业题目质量分析表(见表3),对每道题目进行质量分析,最后调整、优化为33道题目。
  4.作业题目组织与形成作业
  作业题目选择确定后,利用“作业题目属性统计表”设计作业的整体结构,合理组织安排各课时作业(见表4)。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各课时的作业量基本均等;各个目标均有相应的题目对应,同时有些目标在几个不同课时中都有反映,由于“目标02”和“目标05”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两个目标的题目较多;作业题目反映出预期的学习水平;题型较为丰富,既有选择、填空、简答等基础性题型,也有强调实践、合作的综合性题型;题目难度以中等水平为主,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有少量难度较高的题目;所有题目均为教师改编,反映了教师对作业设计的深思熟虑;作业预计总的完成时间为124分钟,分配在7个课时中,每个课时的作业时间在18分钟左右,对小学阶段而言相对合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单元的作业结构相对合理,无须进行调整。经过上述过程,最终形成了本单元各个课时的作业。
  按照上述路径进行单元作业设计虽然会增加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对于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具有明显作用。首先,在单元作业目标的引领下,增强了作业的针对性,提升了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而取得的学习成效;其次,通过作业题目的属性标识和质量分析,在保证每一道作业题目质量的同时,提升了作业的整体质量;最后,能够确保单元作业结构的合理性,尽量做到作业针对目标、类型多样、难度适当、容量合适,使得作业设计更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
  参考文献:
  [1]王月芬,张新宇,等.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1.
  [2][4]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 2016(1):16,16.
  [3]李润洲.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 2018(7):39.
  [5]陆伯鸿.学科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应用[J].上海课程与教学研究, 2018(4):8.
  责任编辑:杨孝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48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