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活动体验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彰显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苏惠娴

  摘 要:新课标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依据,鼓励学生在学生中感悟生活、获取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和反思生活的意识,使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建构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基于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感悟,达到以情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彰显魅力!
  关键词:活动体验;高效;魅力
  活动体验的开展能转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教学方式,着眼于社会生活对学生的作用,利用自然科学、社会事件等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基于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感悟,达到以情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彰显魅力!那么,创设怎样的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有效而显得更有魅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一、 情境导入,铺垫生动有趣的课堂
  课堂导入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课程导入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述知识,而是要创设出生动趣味的教学环境,快速吸引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因此,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在《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这一课中先提问学生:从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父母为你做了什么,学生会说父母叫自己起床、送自己上学等。接着我创设如下情境:明明是一位小学生,他和我们一样每一天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瞧,新的一天开始了,在这一天中,有哪些人为小明服务呢?然后让孩子回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感受到了哪些人在为你服务?学生会争先恐后地说出公交司机开车送自己到学校,环卫工人将路面打扫干净,早餐店老板做好了丰富的早餐,教师早早在学校迎接等。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天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的体验,感知日常生活中为大家服务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从而打开生活的通道,为“调查走访身边的一位劳动者”奠定情感与认知的基础。
  二、 活动体验,促进高效课堂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和他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因此,本課在设计时,我根据教学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外实践,丰富体验。在《走进民族大家庭》这一课中,我在课前布置了“调查少数民族知多少”的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将教材资源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使学生积累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情景感知,激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拉近学生与各民族的距离,我采集了许多相关的信息资料,通过图片、音乐、视频,让学生直接感知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体验探究,生成感悟。上这一课前,为提高教学效果,设计了相关的导学案,指导学生开展了“调查少数民族知多少”的实践活动。
  活动中,学生对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已经有了一定了解,有耳闻目睹、有感受。我在课堂上开展了“认识祖国大家庭”寻觅活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落实。
  活动一:认识我国少数民族(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同民族的图片和信息)
  向学生介绍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还有五个自治区,展示出壮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藏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民族文化等,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民族,介绍它最有趣、最吸引人的地方。
  活动二:民族服饰猜一猜
  请学生欣赏少数民族的服装,猜猜看这是什么民族的服装?
  活动三:民族资料贴一贴
  学生先认真阅读课文,开展合作填表的游戏。让学生说说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白族、傣族、高山族、羌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和风俗习惯,在小组内讨论,接着让学生在资料袋中查看完整的信息,并把它们对号入座贴到表格里。(出示黑板)检查学生的信息表格是否正确。最后播放课件:欣赏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活动四:少数民族找一找
  小组学习:组织绘制地图的游戏。查看自己的资料袋中都有哪些信息,它们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与自己的组员讨论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完成自己小组的地图,为他们找到自己的家。在黑板出示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去给几个少数民族找老家,检查是否正确。最后播放课件:欣赏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说说自己的感受或收获。
  这样的设计目标鲜明,层次清晰,还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在收集、整合少数民族资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在多样化的教学互动中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注重了其学习能力素养的提升。
  三、 生活体验,深化高效课堂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主张将教育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重视学生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生活和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的智力和认知影响巨大。因此,教师应开展生活体验活动,将教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辨析导行,活动延伸
  我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这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没有水的视频,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都感受到: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对于我们的生命那么重要,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学生纷纷回答:我们应该节约用水;不要做不文明的事情;我们见到水龙头没关好,要主动帮忙关上;如果有同学在学校玩水,我们要提醒他不要玩水。创设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用耳朵去倾听,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让学生用大脑去思考,让学生用情感去热爱。让他们感知日常生活中是不能缺水的。同时,为了引导学生的行为,我也创设了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另外一个场景,一个小学生上完厕所洗手时不关水龙头。教师通过这个反面案例,学生都感悟到那个孩子这种不珍惜水的行为是不对的。我希望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预设和生成,通过教师的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地观察,从而有所感悟的同时有所收获!在师生同构课堂生活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在一个个活动参与中,认知逐渐清晰,情感逐步深化,大家在分享生活经验与交流情感体验中弄清了问题和疑惑。   (二)模拟体验,活动升华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浸润于活动之中,感受课堂的魅力与思考的乐趣,这是我在教学中希望达到的教学境界。在教学《健康安全过冬天》这一课时,我紧扣本课教学目标,引导儿童形成健康、安全的冬季生活意识与习惯。我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启发学生去发现、思考冬季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启发儿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有关安全、卫生和保健的常识,发展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活动流程:首先是出示一些日常生活的图片:冬天孩子玩雪的图片、冬天爸爸骑着摩托车在马路上行驶、妈妈骑自行车去上班。这组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冬天到了,从衣着上要保暖。妈妈嘴唇很干图片、出示冰激凌的图片,这组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冬天到了,从生活上要多喝温开水,不吃生冷的东西,注意饮食。出示锻炼身体图片、洗澡时要通风图片。这组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冬天到了,从生活方式上要锻炼身体、生活安全。然后请同学们体验生活我会照顾自己: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外衣、帽子、围巾、手套、鞋袜进行穿着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穿得又快又好。通过学生的穿衣体验,让孩子们增强自理能力更会照顾自己。
  我希望站在学生立场去预设和生成,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将富有生活质感的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悟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将知识升华为生命感悟与生存智慧,并借助其指导人生。在日常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内心体会生活,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以此来深化学生的学习感悟,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融合。
  四、 观察生活,挖掘体验素材
  大部分小学生都缺乏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空洞、无趣,不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深入了解陶行知教学理论,结合课本知识挖掘体验素材,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调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灵活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人身安全成了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意识,培养学生判断危险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学生上学路上的素材,让学生观察自己会经过哪些地点,有几个红绿灯,有哪些交通标志等,如何在上学路上保证自己的安全,再布置开放性的课下作业,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交通标志的意思,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纸板、彩笔等工具制作交通标志,带到学校为大家介绍这些标志的意思,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動手活动中认识到了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也丰富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素材,提高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
  体验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投入到生活化教学中。而且体验教学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关注到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将课堂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发现的机会,发挥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接触社会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所以,我以生为本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感悟,达到以情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彰显魅力!
  参考文献:
  [1](2011年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苏惠娴,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西宁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1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