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有效实施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位玲

  摘 要:在新时期环境下,国民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度关注,对教育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体系也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来更好实现高质高效的教育目的。小学是学生重要的教育阶段,由于小学生具有显著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情境教学法逐渐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有效实施措施进行分析,希望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施措施
  一、 前言
  情境教学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其具有显著的特点,有效地体现出了生本教育观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很多内容都是具有故事性和情景性的,这就为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情境教学的优势,并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积极进行情境教学方案的探索和实施,这也对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二、 情境教学概述
  所谓情境教学,主要是按照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在相应情境内学习和感受,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自主性进行激发,这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平台的提供、引导和帮助他们在教学情境内实现对知识的体验和掌握。这种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知识感受具有重要的帮助,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知识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在情境教学中,想要充分发挥其教学方法的效果,需要遵循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教学原则。真实性主要是为学生进行真实教学情境的构建,让学生能在真实情境内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从而促进对他们真实知识的掌握和真实情感的培养。趣味性主要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来进行教学情境的营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性主要是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实现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对此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使用,且此教学方式具有显著的价值。首先,情境教学能够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地激发。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语音和视频等手段,对抽象性和枯燥性语文知识内容实现直观化和形象化的展示,还能够借助模拟表演对课文内容进行课堂再现,这样就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相应的教学情境内。然后,情境教学能够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培养。教师创设出和教学文本有关的情境,就能够将学生引导到更加具体和广阔的情境世界内,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情境内,就能够对他们的思想和思维进行自由化和活跃化,因此这对他们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拓展具有帮助作用,并且教师借助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还能够对探究意识以及问题意识的激发,这对他们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其课文内容包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或者感受,而情境教学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情感实现了深入的挖掘,教师通过相应情境的创设,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断对学生情操进行陶冶,这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帮助。另外,情境教学和传统教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这就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意识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他们后期的学习以及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有效实施措施
  (一)多媒体情境
  新时期环境下,教育体系十分重视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而多媒体是教育体系广泛使用的信息科技技术类型,其具有直观化和生动性等特点,为小学语文的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直观化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在进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中,课文所描写的南国风光虽然很吸引人,但毕竟西沙群岛离我们太遥远了,如何使学生对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而且有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在理解课文与积累语言方面做得更扎实。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西沙群岛美丽风光和丰富多彩的物产的图片和视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的西沙群岛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情感感知和想象理解的思维凭借,学生学习兴趣高,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帮助作用。
  (二)问题情境
  小学生具有显著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比较强,教师就可以充分利于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设出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意识,这样学生就能够跟随问题情境逐渐对教学内容实现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进行《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教学中,因为大自然环境内具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生物,它们发出的声音也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大自然也有很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此课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相应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主动阅读,设置“生活中的大自然有哪些你熟悉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的?”“同样的事物可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吗?”等问题,利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和阅读后的思考,学生就会带着问题投入到阅读和思考中,这样能够引导他们有更加深入的阅读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模拟情境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由于其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很多课文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通过模拟情境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模拟情境中学习通过对相应角色的扮演,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感受和认识,这样能够提高他们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进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对课文内青头和红头的角色进行分别饰演,把课文内容当作剧本,来对课文中的对话实施朗诵。因为小学生喜欢和朋友进行玩耍和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对课文中的角色进行合理表演,他們需要对课文进行熟练阅读,并对课文内的思想和情感进行体验。因此这样就能够促进他们主动理解各个角色的内涵,通过对话表演进一步加深他们的体验和掌握,并对课文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四)生活情境
  在新时期环境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育体系也明确指出要对课程内容的繁、难和旧等知识教学现状进行改变,强化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有效联系。通过打造生活化的教学课堂,来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更好理解和接受,因此,这就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活化课堂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情境的营造,来让学生置身在生活情境内进行学习,这样就能够更好激发他们知识学习的热情,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进行《剃头大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课文的阅读,之后在班级营造出“剃头”的生活化情境,来让学生对生活中所看到的小伙伴剃头的情境进行表演,学生在“剃头”的生活化情境中会十分的放松,对别的小伙伴的“剃头”情况也是乐于表现,然后教师再问学生他们自己在剃头时是怎样的情境,这时候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思考和考虑,从而加深他们对剃头场景的体会。这样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避免了枯燥文字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同时通过生活情境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反思和自我的提升。
  (五)游戲情境
  小学生对游戏活动一般都比较感兴趣,生活中也是对游戏比较着迷,因而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这种天性,通过设置游戏情境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状态。在进行游戏情境的创设中,教师需要根据语文知识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及实际情况,找好游戏和语文教学结合点,保证游戏情境的创设切实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避免过于娱乐化而和教学目的出现偏离的情况。比如,在进行识字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出一些“一口咬掉牛尾巴”“四面都是山,山山都相连”“远看像头牛,近看没有头”等谜语,来分别让学生进行字谜游戏的分析,在字谜游戏中加深学生的生字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诗词对接游戏来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在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习后,教师就可以设置给上句或者给下句,让学生抢答接出相应句子的方式,还可以将重点字词进行空缺,来组织学生进行填空游戏,通过这种游戏环节来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具有显著的价值,其对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情境教学引入的必要性,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积极进行情境教学方案的探索。这不仅是实现高质高效教学目的的要求,同时对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官炳才.“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7):46-50.
  [2]唐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论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41-44.
  [3]吴欣歆.体验式学习活动链:语文教学转型的有效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6(11):59-62.
  [4]鲁清清.小学语文情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吉林教育,2017(34):109.
  [5]张秋妮.浅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的误区及策略[J].中华少年,2018(20):36.
  [6]徐悦.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11):33.
  作者简介:
  徐位玲,广东省梅州市,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金溪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7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