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则下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规则下拳击运动重回对抗的本质,拳击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更高强度、高密度的对抗。对抗能力是拳击运动员在高强对抗下展现运动表现和能力的关键。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诠释了拳击对抗能力的内涵,构建了体力、技能、身体、战术、抗击打和心理6个维度为基准的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平拳手对抗能力整体和各子目标层指标评价指数总体上呈现阶梯状特征。该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运动员的对抗能力。
关键词:新规则;拳击;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Abstract:The new rules make boxing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confrontation, and boxers have shown higher intensity and density of confrontation in matches. Confrontation ability is the key for boxers to show their athletic performance and ability under high-strength confront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expert interview, Delphi,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boxing confrontation ability, and constructs a confront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six dimensions of physical strength, skills, body, tactics, fighting and psychology.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 that the boxers of different levels show a ladder-like character in the overall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fighter's resistance ability synthesis and each sub-target level index. The index system can better reflect the boxer's antagonism ability.
Key words:new rules; boxing; confrontation ability; index system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Nanjing 211168, Jiangsu,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Sports Technique and Tactics Diagnosis and Analysis under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Shanghai 200438, China 1904年現代拳击运动项目进入奥运会以来经历了多次规则的修改,其比赛形式、比赛时间、比赛胜负评判方式等变化对拳击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2013年国际拳击联合会采用以综合优势为评定胜负依据的“10分制”,取代了以往以点数取胜的判定方式[1],使得比赛结果更加客观、公平,尤其凸显拳击运动强对抗的本质。
新规则下拳击运动竞技形式表现为运动表现与能力综合较量、全面对抗。比赛双方交手密度增大,对抗强度提高,拳手获取比赛胜利需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新规则要求拳手具备全面的技术、灵活的战术、强大的体能及坚韧的心理,无论是进攻、相持还是防守,始至终都要表现出高水平的竞技状态,以求最大限度控制比赛局势,占据场上优势,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强劲的对抗优势。
对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比赛的胜负[3-4]。对抗能力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拳击运动员运动表现与能力,是诊断、评价拳击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参照。因此,如何评价新规则下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水平,即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应由哪些指标来表征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评价对抗能力的现实水平,是当前我国拳击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基于新规则变化对拳击运动的深刻影响,构建一套新规则下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教练员、运动员评价和监控对抗能力水平,制定和实施科学训练计划,提升和促进训练效益提供决策服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新规则下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梳理评价、体育评价、竞技能力评价、同场对抗项目对抗能力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参考有关竞技能力指标理论框架与研究成果地基础上,能够从反映新规则下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的要素着手,预选出相关指标并组成预选指标体系。
1.2.2 专家访谈法
以电话、面谈等方式向专家学者、从事一线拳击运动训练的负责人、基层教练员征询其意见与建议,完善预选指标体系。
1.2.3 德尔菲法
将拟定的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需要制成专家问卷调查表,并发放给从事拳击科研、训练和管理的19名专家(表1),请专家对预选指标进行选择和判断,并提出相应意见与建议,最后综合专家意见与建议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并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3.1 专家积极程度
专家积极系数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来表示。本研究共进行3轮专家咨询,3轮选定的专家人数均为19人,第1轮咨询有17名专家参与,积极系数为89.5%,第2轮和第3轮咨询有19名专家参与,积极系数均为100%。
1.2.3.2 专家权威程度
专家权威程度(Cr)[5]是由专家对研究内容的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决定,Ca主要从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同行了解、专家直觉四个方面,分大、中、小三个等级进行评分; Cs通过将指标熟悉程度分为很熟悉、熟悉、一般、不太熟悉和不熟悉五个等级,并依次赋值为1.0、0.8、0.5、0.2、0,最后通过专家权威程度公式Cr=(Ca+Cs)/2得出系数,Cr值越高,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越高,通常Cr≥0.7为可接受的程度。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通过3轮专家咨询,其中Ca分别为0.719、0.733、0.767,Cs分别为0.756、0.772、0.811,Cr分别为0.738、0.753、0.789,权威系数均超过0.7,咨询结果可靠。
1.2.4 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 (AHP) 由美国运筹学家、数学家 Saaty 提出,该方法是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实用、灵活、简便的系统决策方法。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进行赋权,并对赋权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确立新规则下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对逐层的指标分别两两建立矩阵,运用yaahp10.1软件对第4轮所得数据进行处理,最终确立各层级指标相应的权重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內涵
拳击项目对抗能力理论体系是研究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的理论基础和理解对抗能力内涵的重要依据。王福全最早在冰球项目提出了对抗能力的概念,对抗能力是一种综合抗干扰能力,包括队的组织、管理、教学和训练等间接对抗及比赛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抗[6]。之后的关于冰球运动员的对抗能力的研究中,对抗能力被定义为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应付对手的阻截和进攻所表现出的制约力和勇敢精神[7-9]。在篮球运动项目中,孙景立的研究中指出运动员的对抗能力是由对抗体能能力、对抗技能能力、对抗心理能力、对抗战术能力等能力所组成[10]。孙民治、刘玉华、李滨东对篮球运动员的对抗能力的定义为运动员在特定的攻守对抗环境中,有效地、合理地利用身体、身高等条件, 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各种干扰,创造时间或空间上的优势,充分发挥技战术的能力[11]。王德新提出的“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体系论”,对抗能力体系主要由体力、技能、身体、抗击打、心理和战术对抗6大方面构成[12]。
有关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研究中,学界分别从体能、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等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如陈超等提出新规则下良好的体能是拳手在比赛场上多出拳、主动进攻、有效打击对手,力求展现自身强劲对抗优势的基础,主要由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组成。Chaabene,Pierce等认为力量素质主要通过击打力量来体现,是攻防两端对抗中综合的表现形式,也是进攻拳法上最终的输出结果[13-14]。另外,击打效果作为新规则评价击打有效性的依据之一,更加注重力量和速度的结合,Smith,Waliko等认为高水平的力量和速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击打效果[15-16]。新规则下,比赛中间断时间减少,以及交手的时间及每回合活动率明显提高,对拳手良好的耐力水平要求也在提升[17]。Chatterjee, Nassib等认为比赛中连续强力出拳,持续对抗是优秀运动员必备的能力,其中无氧代谢能力是拳手短时间内高强度的对抗的关键所在[18-19]。三回合比赛中持续的移动和对抗以及比赛中优势的保持或劣势的逆战需要有氧能力作保障,Hagan,Weltman等也认为有氧能力强的拳手,其无氧阈水平越高,比赛中维持高强度对抗和抗疲劳能力越强[20-21]。
技术对抗是拳击运动的本质属性。胡亦海等[22]指出技战术是格斗对抗性项目的核心竞技能力,其中技术又是核心中的核心。Davis,樊庆敏等通过对新规则前后比赛视频进行分析,发现组合拳法运用频率、拍击与迎接防守技术使用频率等显著增强,拳手双方快速运动模式下表现出更高的对抗强度[23-24]。战术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25]。王海峰等认为拳击战术是拳手在比赛过程中以取胜为目的的,赛前或赛中针对对手打法特征而制定的克敌利己的参赛计谋和合理地及时运用各种技术的原则和方法[26]。新规则下,将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挥以及战术效果作为评分依据之一,比赛中迎击和防守反击战术运用频率也有所提高[27]。拳手除了拥有充沛的体能以及优秀的技、战术外,还要求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Sah等通过对优秀拳击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构建,提出拳击运动员应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攻击性等心理能力[28]。抗击打是格斗类同场对抗性项目区别于其他同场对抗性项目的显著特征。胡亦海等对对抗性项目竞技能力要素特征归纳出提出格斗类对抗性项目具有明显的抗击打特征,而拳击以KO或8秒为最佳获胜方式,抗击打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比赛的胜负[4]。拳击项目比赛最显著特点就是强对抗,而身体对抗是其重要的构成因素,是技、战术实施的基础。Davis等研究表明,与旧规则相比,比赛中拳手双方肢体缠抱的时间减少,出拳频率增加,身体对抗程度更为激烈[29]。
综上所述,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是拳击运动员在对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运动表现与能力的高度综合和整体表现。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既是组织和实施运动训练过程的核心,也是有效评估比赛能力的关键。 2.2 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1 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预选
指标的经验性预选:梳理现有格斗类项目和同场对抗项目的相关文献资料,遴选并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备选,依据评价理论、社会指标理论等理论与方法,结合拳击对抗能力的实际,遵循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从体力对抗、技能对抗、身体对抗、战术对抗、抗击打对抗、心理对抗6个维度对相关指标进行筛选,形成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组成经验性预选评价指标集。
指标的试验性预算:因不同主体之间对对抗能力指标理解与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以电话、面谈的方式听取专家对于对抗能力评价指标的建议与意见,依据指标预选指标集的要求[30],增加或减少相关指标,最终形成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52个三级指标的试验性预算指标集,用于第1轮专家咨询。
2.2.2 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与确立
将试验性预选指标集制成首轮专家咨询问卷并进行第1轮专家咨询。在每一指标后均附“同意入选”“不同意入选”“修改及建议”3个选项请专家进行评判,并在每一级指标后设置:指标增补及其他意见。2/3及以上的专家表示“同意入选”则该指标入选。本轮共计发放问卷17份,回收问卷17份,有效问卷1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100%。根据第1轮专家反馈结果来看,主要集中在数据来源、指标科学性及可操作性方面提出指标删除、修改及合并等相关意见。
将第1轮专家咨询后的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整理、论证,联系专家就专家组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与意见交换,对指标进行修改调整,并制定第2轮专家咨询问卷,并发放给专家组专家(表1),本轮咨询原则上不再要求专家对指标进行增补与修改提出意见。专家咨询表设计按照“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分别赋予9、7、5、3、1分值,指标筛选主要采用意见集中度和变异系数进行取舍。意见集中度(Mj):各指标所得分值的算术平均值;意见协调度(Vj):各指标所得分值的变异系数。意见集中度越高,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对指标认可度越高,反之亦然。本研究以专家意见集中度>0.7,协调度<0.2,作为指标纳入标准。
假设Xij表示第i个专家,第j个指标的打分,现在共有n个专家m个指标。
2.2.3 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对抗能力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主要步骤为:第一步,构建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第二步,各层级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第三步,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以第3轮专家调查问卷后最终确定指标体系制定第4轮专家咨询问卷,请专家对每一层指标进行逐队比较评判,评判的理论依据参照“相对重要性等级标度对照表” [31]。专家按照此标度进行问卷填写,并将专家反馈数据输入Yaaph10.1进行分析得出权重和最大特征值。以一名专家对一级指标评判为例,将对抗能力一级指标中各判断矩阵中的比值输入Yaaph10.1软件中的层次分析法程序中,点击计算结果按钮,得到一级指标的权重(图1、图2),其中,最大特征值λmax=6.4227,该矩阵一致性比率:CR=0.0671<0.1,表明该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同理同法得出此专家的对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一、二、三级指标的评价权重,最后以几何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出19位专家所给出的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各级评价指标权重的均值(表2)。
2.2.4 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的适用性论证
拳击项目属于强对抗格斗项目,对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比赛的胜负。由于受经济、政策以及训练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各省市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进一步论证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的适用性,使其评价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通过6省基层拳击运动队进行实地调研,并邀请6省基层拳击训练工作负责人各10人对制定的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进行评判。综合评判情况如下(表3),研究认为,本指标体系具有较强适用性,可真实反映当前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的实际整体水平。
2.3 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指标体系的实证
2.3.1 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数
2.3.2 数据收集
将所建的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所含指标转述为相应的题项,设计了《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调查问卷》并将问卷发送给四川省、湖北省和安徽省省队拳击队教练员,并选择21名63公斤级男子拳击运动员作为本次实证研究对象,分为优秀组和一般组,优秀组14人,国家健将运动员6名,一级运动员8名,一般组二级运动员7名,运动员具体信息如下(表4)。问卷主要由运动员责任教练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此外,鉴于部分三级指标的相关数据无法从问卷中获得,故部分数据通过运动员实战对抗训练录像分析统计整理获得。
2.3.2.1 数据处理
采用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战术对抗、心理对抗一级指标中三级指标的原始数据由问卷测量所得,而其他4项一级指标中的三级指标数据由视频分析所得,且数据测量单位也各不相同,因此,本研究采用相对化处理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32]。将各三级指标原始数据排名中的最大值作为评价标准值,用各指标的原始数据与评价标准值对比,得出无量纲化处理后评价值Gi′。
Z为拳手对抗能力综合评价指数,将一级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评价值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得出(表5);W 为各一级指标的权重;Z'表示各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数。Z数值范围为 0~1,数值越大,说明拳手对抗能力越强。
2.4 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实证结果
2.4.1 对抗能力综合实证结果
对抗能力综合实证结果显示(表5),不同水平拳手对抗能力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阶梯状特征,其中优秀组运动员要明显高于一般组运动员,在训练实践中,优秀组运動员在训练年限、训练水平及实战能力、科研保障等方面占据先天的优势。另外,优秀组别中健将运动员综合评价指数虽高于一级运动员,但差异性较小,说明对抗能力综合实力相近。 2.4.2 對抗能力各子目标层实证结果
对抗能力各子目标层实证结果显示(表5),不同水平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评价指数整体呈阶梯状特征,评价指数也较为理想,优秀组运动员评价指数要明显高于一般组运动员,表现在体力对抗、技能对抗、身体对抗、战术对抗、抗击打对抗和心理对抗6个维度上较一般运动员具有明显的对抗优势。
另外,优秀组别中体力对抗一级指标及体力主动对抗二级指标评价指数,健将运动员要明显高于一级运动员,说明健将运动员攻防及场上控制局势的能力高于一级运动员,在对拳手对抗训练视频整理后发现健将运动员在主动攻、防时间和主动卡位时间均明显高于一级运动员,这也与之前新规则下男子拳击运动员冠、亚军攻、防技术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8]。除此之外,身体主动对抗、赛前战术对抗和赛中心理对抗指标的评价指数,健将运动员亦明显高于一级运动员。首先,身体主动对抗作为战术性身体对抗,能有效遏制对手的进攻为自身进攻创造机会,通过视频统计分析发现4种战术性身体对抗动作运用僵持时间和挣脱时间健将运动员均优于一级运动员。其次,由于健将运动员作为每个省队的奖牌重点队员,赛前情报资源、情景模拟训练等资源保障力度要高于一级运动员。最后,由于拳击比赛对抗强度高、体能消耗大,尤其逆境时拳手在场面上被对手压制,局面被动,心理上的压力是巨大的,比赛中健将运动员在比赛专注力、意志品质、果敢性和攻击性能力上更胜一筹。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本研究以体力对抗能力、技能对抗能力、身体对抗能力、抗击打对抗能力、战术对抗能力、心理对抗能力6个维度为出发点,并逐步通过指标经验性预算、试验性预选以及专家咨询等步骤完善并构建出新规则下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2)以不同水平拳手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对象,采用相对化处理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综合和各子目标层指标评价指数进行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平拳手对抗能力综合和各子目标层指标评价指数呈现阶梯状特征,优秀组显著优于一般组,这符合当前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的实际。另外,优秀组别中一级指标体力对抗,二级指标中的体力主动对抗、身体主动对抗、赛前战术对抗和赛中心理对抗指标的评价指数,健将运动员明显高于一级运动员,说明健将运动员在攻防及场上控制局势、战术性身体对抗、受关注度以及赛中心理素质均高于一级运动员。
3.3 建议
本研究对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进行了逐层细致的论证,但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加之专家知识结构差异较大,以致指标及其权重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此外,由于国外优秀拳手部分数据较难采集,本研究仅选择国内同级别拳手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也会导致实证范围的局限性,因此,后续研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并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AIBA. Technical rules[OL]. 2013 cited; Available from:http://www.aiba.org/documents/site1/docs/Rules/AIBA Technical Rules—August 23, 2013—OK.pdf.
[2]陈超,王德新,吴国栋,等.新规则下拳击运动项目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18,38(10):89-97.
[3]俸晓东,李建平.对抗性亚类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比较研究——以我国部分对抗性优势项目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2):26-27.
[4]胡亦海,武传钟,高平.对抗项群亚类项目竞技能力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106-110.
[5]肖晓华,黄卓敏,伍娅菲,颜梦琪,李贝.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OL].中国全科医学:1-6[2019-09-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222.R.20190513.0922.118.html.
[6]王福全.提高我国女子冰球对抗技术能力的探讨[J].冰雪运动,1999(1):29-30.
[7]范秀彬,谭伟东,姚乃峰,王仁周,刘克升.提高中国女子冰球运动员对抗能力的方法、手段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1):14-16.
[8]范秀彬,谭伟东,姚乃峰,王仁周,刘克升.提高中国女子冰球运动员对抗能力的方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4):43-44.
[9]刘春华, 刘玉华, 李滨东,等. 对我国男子冰球运动员对抗能力的应用研究——以亚洲联赛为例[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8(1):17-19.
[10]孙景立, 论篮球运动员的“对抗能力”[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 2007, 35(3):152-154.
[11]孙民治,陈钧,方明.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兼论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1(1):44-46.
[12]王德新,余阿荣,张震.新规则下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和技战术训练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13]Chaabene H, Tabben M, Mkaouer B, et al.Amateur boxing:physical and physiological attributes[J].Sports medicine, 2015, 45(3):337-352.
[14]Hgkawamori N,Aff G.The optimal training lo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cular power[J].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04, 18(3):675-684. [15]Smith M S.Physiological profile of senior and junior England international amateur boxer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medicine, 2006, 5(CSSI):74-89.
[16]Waliko T,Jbir C A,Viano D C.Biomechanics of the head for Olympic boxer punches to the face[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5, 39(10):710-719.
[17]Davis P, Benson P R,Pitty J D, et al.The activity profile of elite male amateurbox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15, 10(1):53-57.
[18]Chatterjee P, Banerjee A K, Majumdar P, et al.Changes in Physiological Profile of Indian Women Boxers During a Six-Week Training Cam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s Sciences, 2016, 18(2):39-49.
[19]Nassib S,Hammoudi S,Chtara M, et al. Energetics demands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boxing match and subsequent recovery[J].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2017,57(1-2):8-17.
[20]Hagan R D, Smith M G.Pulmonary ventilation in relation to oxygen uptake and carbon dioxideproduction during incremental load 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984, 5(4):193-197.
[21]Weltman A,Regan J D.Prior exhaustive exercise and subsequent,maximal constant load exercise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983, 4(3):184-189.
[22]胡亦海,武传钟.对抗项目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63-70.
[23]Davis P, Waldock R, Connorton A, et al. Comparison of amateur box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2013 rules change and the impact on boxers’ safety[J]. Br J Sports Med, 2018, 52(11):741-746.
[24]樊慶敏,王德新,张辉.国际拳联2013评分规则对我国男子拳击选手技战术特征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6):125-128.
[2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1.
[26]王海峰,王德新,张亚琪.国际拳联新规则对世界男子拳击运动员技、战术运用变化影响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5(6):90-96.
[27]张辉,樊庆敏,樊蕊.新规则下我国男子拳击小级别运动员2016年奥运会备战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6):97-102.
[28]Sah R, Pawar V.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norms for national level girl's boxers.[J]. Review of Research Journal, 2013,2(11).
[29]Davis P, Connorton A J, Driver S, et al. The activity profile of elite male amateur boxing after the 2013 rule changes[J].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18, 32(12):3441-3446.
[30]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1]韩伯棠.管理运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2]曹玲玲.统计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5.
[33]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21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