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让教师们渐渐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把教学重心从传授基本的书本文化知识,转变到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仅注重外界知识的输入,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对于知识的吸收以及探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足以说明研究性教学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要引导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勤于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主能动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探究学习;应对策略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普及下,整个教育界都在共同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模式,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合作,高效、便捷地达到学习的目标,这时探究式教学进入大众视野。探究式教学是指老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诱导因素,以教材为辅,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以及讨论问题,学生能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一个问题提出质疑以及探究,最后得知的结果也能更加深刻地留在脑海里,达到教育以及学习的目的。探究学习可以使课堂环境更加生动活泼,但是在长期常规的教学课堂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学生缺乏探究意识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下面学。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上容易出现“填鸭式”和“满堂灌”的现象。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全新的颠覆。学生和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很难接受和适应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体现在学生们经常不清楚为什么要探究,探究什么,如何去探究。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不愿意去探究,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们讲授的知识点,提不起主动求知和探索发现的兴趣。
  二、 学生的探究意识不强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相对的,是学生通过探究来主动学习从而获得知识,使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積极性要求更高了。这种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自主发现、分析、推理、解决问题。这个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主动提出恰当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才能更好解决问题。学生习惯了听从老师教授,缺乏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然而探究性学习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问题意识。学生的探究意识薄弱,无法让探究式学习顺利进行,对课堂中的知识点难点疑点“不感兴趣”“不多问”“不想问”“不敢问”。
  问题的更好解决,需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针对上述文章提到的关于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两点问题,根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种种情况,为了让探究性教学机制顺利运转,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老师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使语文学习能同学生自身兴趣相结合,引导同学们自主寻找新的途径,探索新的未被告知的知识点。从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出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课堂上的互动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互动性不高的教学氛围,也会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开拓与发展,同时更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为了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更好发展,教师应该放下严肃姿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和谐友爱。这些都给学生们带来安全感和自由感。使他们放开身心和顾虑,在课堂上愿问敢问爱问。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环境,让学生围绕在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去,启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快乐学习。以语文课本中的《草船借箭》一文为例,老师教学之前,先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全文,“草船能借到箭吗”“怎么用草船借箭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通过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全文,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理解的针对性,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就自然领会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让学生们感受到一个人不仅要学识渊博,遇到事情还要善于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那么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就达到了。从古至今教师的定位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学生的教授过程中,我们是以一个领导者的姿态在教授知识。现在我们应该转变我们的态度以及定位,把同学们当作共同学习的伙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索。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汲取。从单向的知识灌输,到双向互动的探究引导和开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从严肃、刻板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学习上的,还有生活中的身心的愉悦感,这也是我们当代教师一致追求的目标所在。
  (二)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开端。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没有疑问到发现疑问再到解决疑问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发现了疑问点,才会产生探究下去的兴趣。因此,教师们应该结合课程的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有什么疑问都可以通畅地说出来,让学生们不害怕提出疑问。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时常鼓励我的学生们要善于从课本教材中发现问题,大胆地围绕这些疑问从课文题目、文字内容和标点符号中寻找答案。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在导入课程的一开始,教师就指着文章题目问学生:“看了标题,大家能想到什么,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们的思维立马被打开:“圆明园为什么要被毁灭?”“圆明园被谁毁灭了?”“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教师在黑板上把这三个问题板书出来,在每个题目后边打了一个三个大大的问号,并夸赞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很值得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跟邻桌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心得,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候文章关键词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在整篇文章中画龙点睛。老师在课文教授过程中,可以引导同学们寻找文章中的关键词,加深对于文章的领会以及提炼主题内容。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这个成语,围绕这个关键词,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给谁送炭?”“为什么要送炭?”随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在文中发现答案,这样学生便能领悟到朝鲜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浓厚情谊了。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做好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于大量文字的理解以及兴趣是不大的,在教材方面适当增加插图内容,会增加同学们对于文章的理解以及兴趣,融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发现问题,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新鲜知识。让学生不仅掌握语文课本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精神。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语文课本《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的大概内容,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行文脉络。自觉主动地去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从文章中感受文字之美以及作者的用意。然后教师作为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作为探究学习的主体,自读自悟。教师们在教学中慢慢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天堂”指的是什么?“鸟”会识别美吗?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们抓住文章中心句,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文中有句“樹叶真绿得可爱”,让学生们用拟人手法去表达树叶像孩子一样可爱,加深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再如“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通过对这段文字的阅读,学生们感悟到任何植物都有自己顽强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积极向上,去美化我们的家园。学生通过以上的自主探索学习,可以很好地整体把握教材知识。语文课本内容不仅文字优美,而且饱含深意。文章道出了大自然的美和我们人类家园密切相关,学生们意识到我们要热爱自然和关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最后立足实践,提高学生爱护自然尊敬自然的意识,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与课本相关的材料,临摹文本插图。
  (四)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宗旨是“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我们语文教师们要根据语文教材所固有的特点,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基础知识积累,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将语文内容融入学生们的生活,学生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语文化和生动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改善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及时去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学生各自的性格特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主动去思考相应的解决办法。相信在这种积极的教学思维下,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白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策略[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1.
  [2]胡海舟.探究性学习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4(10):27-60.
  [3]郭军.探究式教学的操作误区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0):6-7.
  作者简介:
  闻新成,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市谷城县石花镇大峪桥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7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