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对全国26省102所高校的30887位学生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将创业教育、创业动机、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整合到同一研究框架模型,以多变量的视角中继了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多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起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创业动机和创业意向均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中存在链式中介效应。研究拓宽了创业教育后置因素以及创业行为前置因素的影响研究,为创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行为;创业动机;创业意向;链式二重中介
  一、引言
  影響创业行为的因素复杂多元,但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以及创业教育的高投入与创业行为的低产出不匹配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其中既有潜在创业者的内在原因,更有创业环境外在因素的影响。笔者通过文本梳理发现,学界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少,而同时把创业教育、创业动机、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整合到同一个模型探索四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除了宁德鹏(2017)贡献了一定的成果外,目前仍没有搜索到其他相应的成果[1]。
  鉴于此,本研究通过26省102所本科院校30877份数据,考察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有可能发生的多种影响机理,以丰富、完善创业研究的理论视角与研究路径,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
  二、假设提出与理论模型
  1.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
  国外学者将创业教育的目标分为三个:第一,教授个体建立一个广泛的、深入的对创业的理解;第二,教授个体“学会变得具有创业精神”,学会用“企业家的模式”处理和负责个人对学习、事业和生活的需求;第三,教授个体学会“如何”成为一个企业家[2]。虽然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企业家[3]。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积极作用,创业具有可教性已得到国外学者的认同[4],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影响创业行为[5]。国内也有诸多学者验证了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积极作用[6]。他们认为,教育和创业之间存在积极地联系。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观察,本研究认为接受过创业教育的个体其更有可能发生创业行为。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2.创业动机的中介作用
  创业动机是个体为创立企业或创业实践行为而愿意投入的努力程度[7]。接受了创业教育的个体对创业活动有比较明显的倾向性[8]。高校创业教育是影响大学生创业动机的主要因素[9],而影响创业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创业动机[10]。所以,如何激发和培养个体的创业动机是创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1]。创业动机、能力和技巧可以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来培养[12]。接受过创业教育和未接受过创业教育的个体创业动机有显著差异[13],个体接受了创业教育其创业动机能得到显著提高[14]。表明了创业教育与创业动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即创业教育能够显著正向影响个体的创业动机[15]。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假设2:创业动机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正向影响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
  3.创业意向的中介作用
  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16], 潜在创业者的创业意向在其创业行为的转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7]。所以,探究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创业意向对促进个体发生实际创业行为非常关键。已有研究表明,创业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态度与意向,为创业做准备[18]。参与创业实践和创业教学课程不但能够激发个体的创业兴趣和增加个体的创业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让个体亲身参与到创业中,使个体对创业认知提升到实践层面,减少其对创业的恐惧,从而最终提升个体的创业意向[19]。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假设3:创业意向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正向影响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
  4.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的链式中介作用
  创业意向来自于创业动机[20],创业动机是提升创业意向向创业行为转化的关键[21]。创业意向的强弱决定了个体是否会发生实际创业行为[22]。基于创业认知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的共同作用促使个体产生实际的创业行为[23]。个体实施创业行为的动力和能量来自于创业动机,创业动机首先通过增强个体的创业意向,进而促使个体参与到创业行为实践中,也就是说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都能产生显著积极的正向影响[24]。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研究认为创业教育通过创业动机的正向作用而间接正向影响创业意向,而创业意向又是创业行为的必要条件与最重要的前置预测指标,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中的一条路径就是“创业教育—创业动机—创业意向—创业行为”。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假设4: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正向影响关系中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假设的理论基础以及理论推导并结合实践观察提出了本文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1.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作答方式。通过国家教育部学生司的协调,取得全国26省102所高校的支持,由招就处出面请有关院系辅导员帮忙选定学生样本,最终回收问卷总数量为34498,有效问卷数量为308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在这30887位学生中,主要以女性为主(17520人),占56.72%;学校以华北(7547人)和华东(7414人)的居多,分别占学生总数的24.43%和24.00%;学校性质以非“211”本科高校(16999)的居多,占学生总数的55.04%;专业以理工类(8614人)与经管类(6765人)专业的学生为主,分别占学生总数的27.89%和21.90%。本研究样本分布广泛,具备了研究问题的普遍性和可靠性基础。   2.变量测量
  本研究对创业教育、创业动机、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的测量均是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其中,创业教育包含9个题项;创业动机包含9个题项;创业意向包含3个题项;创业行为包含3个题项。创业教育量表、创业动机量表、创业意向量表和创业行为量表的信度系数α值分别为0.983,0.944,0.880,0.836,表明上述四个量表具有非常好的内部一致性和较高的信度。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验证性因子分析
  通过哈曼单因素检验,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因此,可进行下一步分析。运用AMOS24.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本研究的理论模型的拟合度,并将理论模型的拟合指数和完全中介模型、部分中介模型1、部分中介模型2、部分中介模型3四个备选模型的拟合指数进行比较,各个模型的模型拟合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各项拟合指标都优于其他四个备选模型,表明本研究理论模型拟合度最好,可进行下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2.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四个主要变量,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创业教育与创业行为显著正相关(r=0.606,P<0.01),创业动机与创业行为显著正相关(r=0.719,P<0.01),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显著正相关(r=0.857,P<0.01),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r=0.685,P<0.01),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r=0.555,P<0.01),创业教育与创业动机显著正相关(r=0.710,P<0.01)。相关分析的结果初步说明了研究变量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假设检验提供了依据。
  3.研究假设检验
  本研究所运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AMOS24.0,所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方差最大似然估計法和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
  首先,为了验证假设1,以创业行为为因变量,创业教育为自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1(由于模型1只纳入了两个变量,此处未列出相应的图表),运算结果显示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卡方/自由度(X2/df=2.853)、比较拟合指数(CFI=0.983)、递增拟合指数(IFI=0.983)、非规范拟合指数(TLI=0.978)、规范拟合指数(NFI=0.983)、标准残差均方和平方根(SRMR=0.0248)、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0.054)都达到了拟合标准,说明了该模型具有非常好的拟合度。进一步,从标准化路径系数来看: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系数大于0(β=0.83),且P值显著(p<0.001),因此假设1获得了支持。
  其次,为了验证假设2和假设3,在结构方程模型1的基础上分别引入中介变量创业动机和创业意向,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2和模型3(由于模型2和模型3只纳入了三个变量,此处未列出相应的图表)。运算结果显示,模型2的各项拟合指标:卡方/自由度(X2/df=2.413)、比较拟合指数(CFI= 0.974)、递增拟合指数(IFI= 0.974)、非规范拟合指数(TLI= 0.969)、规范拟合指数(NFI= 0.973)、标准残差均方和平方根(SRMR= 0.0295)、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 0.050)均达到了拟合标准;模型3的各项拟合指标:卡方/自由度(X2/df=2.725)、比较拟合指数(CFI= 0.980)、递增拟合指数(IFI= 0.981)、非规范拟合指数(TLI= 0.976)、规范拟合指数(NFI= 0.980)、标准残差均方和平方根(SRMR= 0.0239)、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 0.052)也达到了拟合标准;表明模型2和模型3都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在偏差校正95%的置信区间上进行5000次重复抽样的Bootstrap结果显示:在模型1中引入中介变量创业动机的情况下,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47,其偏差校正95%的置信区间为[0.437,0.511]不包含0;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间接效应为0.35,其偏差校正95%的置信区间为[0.319,0.380]不包含0,说明创业动机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在模型1中引入中介变量创业意向的情况下,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20,其偏差校正95%的置信区间为[0.179,0.220]不包含0;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间接效应为0.66,其偏差校正95%的置信区间为[0.643,0.679]不包含0,说明创业意向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假设2和假设3获得了支持。
  最后,为了验证假设4,在结构方程模型1的基础上依次加入创业动机和创业意向,构建了链式中介模型4。运算结果显示,结构方程模型4的各项拟合指标:卡方/自由度(X2/df=2.981)、比较拟合指数(CFI= 0.982)、递增拟合指数(IFI= 0.982)、非规范拟合指数(TLI= 0.968)、规范拟合指数(NFI= 0.982)、标准残差均方和平方根(SRMR= 0.0312)、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 0.038)均达到了拟合标准。对模型4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在95%的置信水平上进行5000次重复抽样,运算结果显示(参见表2):在存在创业动机和创业意向的情况下,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13,95%置信区间为[0.470,0.507],不包含0,效果量为15.66%,此外链式中介效应为0.27,效果量为32.53%,95%的置信区间为[0.275,0.342]不包含0,因此链式中介作用显著,说明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正向影响关系中存在链式中介作用。在链式作用中,还有两条中介路径:创业教育→创业动机→创业行为、创业教育→创业意向→创业行为。创业动机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影响中的单独中介效应值为0.07,效果量为7.23%,95%的置信区间为[0.047,0.090]不包含0;创业意向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影响中的单独中介效应值为0.37,效果量为44.58%,95%的置信区间为[0.384,0.461]不包含0。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假设4获得了支持。   五、结论与启示
  1.实证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创业动机和创业意向为链式二重中介构建了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通过全国26省102所高校的30887份学生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得出如下结论:
  (1)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显著正向影响可以通过创业动机和创业意向进行传导。
  (3)在链式中介模型中,创业意向的单独中介效应大于创业动机的单独中介效应,而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的链式中介效应介于上述两个中介效应之间,所有中介变量起到的都是部分中介作用。
  2.研究意义
  理论方面,首先,以多变量的视角中继了创业教育和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多维度多路径验证了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二重链式中介效应影响的关系与机理,拓宽了创业教育后置因素以及创业行为前置因素的影响研究,为创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验证了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多变量作为链式复合式中介变量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正向影响机理:创业教育→创业动机→创业意向→创业行为的链式中介机理遵循了“刺激—动机—意向—行为反应”的过程,直观、系统全面、多视角挖掘了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过程、路径、系数与方向。创业教育虽然可以正向显著影响创业行为,但并不是接受了创业教育就愿意发生创业行为。影响创业行为的因素多且复杂,个体在创业动机、创业意向处于较弱状态时是难以发生创业行为的。本研究模型显示,创业教育除了对创业行为的直接影响外,还存在通过正向影响创业动机、创业意向以及通过两者的共同作用影响创业行为,每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减弱该模型的解释力。最后,本研究首次将创业教育、创业动机、创业意向、创业行为四个变量共同整合到同一理论模型探索四者的多种影响机理关系,其实证结论丰富、完善、拓宽了创业研究理论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证理论借鉴。
  在实践价值方面,本研究显示,创业教育既可以直接影响创业行为,也可以通过激发创业动机、强化创业意向而间接作用于创业行为,更可以通过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的链式中介效应正向影响创业行为。潜在创业者个体接受了创业教育,其未必就会发生创业行为,但是,在其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都处于比较强烈的程度时,其发生创业行为的概率将会更高。因此,高校应根据创业教育→创业动机→创业意向→创业行为的驱动理论效应,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创业动机、强化创业意向,使其更有可能发生创业行为。
  首先,强化创业竞赛与实习等实践环节,提升创业教育实效性。《就业蓝皮书·2019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研究显示(以2017届、2018届为例),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的比例与其实效性比例呈倒U形状况,换言之,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实践性强于理论性的课程而言,其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最低,创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最高,而创业竞赛活动也属于创业行为的“大演练”,其实践性极强,因而其实效性与其他创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均处于最高的比例。可見,想要提升创业教育实效性,关键在于强化创业竞赛、创业实习等创业实践活动。其次,基于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现状,实施创业教育“三步走”策略以强化创业意向,促进创业行为。高校可将大学生按照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的强弱分为高中低三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创业教育策略,让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指数“步步高升”:第一步, 针对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较低的大学生,高校应夯实其创新创业理论基础,让其理性看待创业,弱化或消除其内心的创业失败恐惧感。第二步,针对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处于中等水平的大学生,提升其理论与实践融合度,进一步强化其创业意向。第三步,针对创业意向与创业动机较高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实践经历提升这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等综合素养以强化创业意向,促进创业行为。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最直接的预测维度,是否能够激发、强化潜在创业者的创业意向,是打开创业教育与创业行为影响机理的“黑箱”的密码,也是打通由创业教育到创业行为发生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宁德鹏. 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7.
  [2] Hytti, U. and O’Gorman, C. (2004), “What is enterprise educ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objectives and methods of enterprise education programs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 Education + Training , Vol. 46 No. 1, pp. 11-23.
  [3] Marja-Leena R?nkk? ,  Jaana Lepist? , (2015) "Finnish student teachers’ critical conception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ommunities: People and Plac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Vol. 9 Iss: 1, pp.61– 75.
  [4] Hindle K.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 at university: from the wrong building to the right philosophy[J].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007, 1: 104-126.
  [5] Kolvereid L, Isaksen E. New business start-up and subsequent entry into self-employ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6, 21(6): 866-885.   [6] 陈立建,黄美初.成人高校创业教育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智能时代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02):90-101.
  [7] Dimov D. Nascent entrepreneurs and venture emergence: Opportunity confidence, human capital, and early plann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0, 47(6): 1123-1153.
  [8] Cragg P B, King M.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mall firms’ performance revisited[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88, 13(2): 49-64.
  [9] 徐占東,梅强,李洪波,杨道建,李慧.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动机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9):147-154.
  [10] Blawatt K R. Entrepreneurship in Estonia: Profiles of Entrepreneur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5,33(2):74-79.
  [11] 韩力争.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2] Blenker P, Dreisler P, F?rgemann H M, et al.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 university contex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mall Business, 2008, 5(1): 45-63.
  [13] 孙强. 高校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D]. 南开大学, 2011.
  [14] Ahmed A,McQuaid R W.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World Review of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 1(1): 6-30.
  [15] 赵静. 创业者特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5.
  [16] Coduras A, Urbano D, Rojas ?,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support(下转第86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3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