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自觉学堂,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在自觉教育办学理念下,重建教与学的关系,构建自觉学堂。从教材解读的精准度到学案编写的实效性,从先学的循序渐进到后教的因势利导,从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到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具有实操性、实效性的教学实践举措。
  关键词:自觉学堂;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自我学习。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对学生施以适当的学习引领,学习能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基于我校外来人口子女数占总生数82%,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困生量大面广的现状,我们通过重建教与学的关系,构建自觉学堂,学生的学习在前,教师的教学在后,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自觉精神培养起来,提高学习效果,将家教理念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一、在教学实践中构建自觉学堂
  自觉学堂体现在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情开展,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学案,立足学情
  1.从学习的角度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媒介,在自觉教育理念下的备课,我们转变教材解读的着力点,从“教”的层面解读转为从“学”的层面解读,知道学生与教材对话的障碍在何处,进行教学设计时才能有所侧重,教学策略的选择才有針对性。如《去年的树》这个童话故事浅显直白的语言简单到连三岁的幼儿也能读懂,然而浅显洗练的语言背后是对深情厚谊的由衷赞美。学生无法企及浅近文字背后的深刻文本价值。这是“一诺千金”的友谊,这是“无论你变成什么,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把你追寻的生死相依”的伟大友谊,但文本只是这样轻描淡写“它向村子飞去,向山谷飞去”,这就需要教师在后教时把孩子的浅阅读、浅理解引向深阅读,深理解,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浅近语言之后的深刻价值。怎么达到这一目的呢?老师在研读文本之后,留意到了文本留下的巨大空白,“鸟儿在寻找朋友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想些什么?”并紧紧抓住这一空白,把想象补白和语言表达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引导学生体会“虽然历经千辛万苦,鸟儿依然坚定的飞向朋友所在的那个地方,直到与朋友相见,哪怕是朋友已面目全非”。这样的教学设计,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2.按实效的标准编写学案。提升课堂的实效性是自觉学堂的核心。我们在教材解读的基础上,先形成校本化表达的《导学与反馈》,课前再根据学生先学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修改,期末整体完善,使得学案设计逐步趋向“少、精、活”。
  (二)先学,循序渐进
  自觉学堂指向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先学,一是提出先学的具体要求;二是对先学情况进行检查,防止自流;三是聚焦先学的存在问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1.明确先学要求。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递进式的提出先学要求,明确先学步骤和方法,用简洁的“一读二圈三标四思五搜六问七写”的方法,帮助学生很快记住先学要求,将《先学要求》贴在课本封二,使先学有路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老师依据《先学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先学的一般路径和方法。
  2.检查先学效果。方法掌握和习惯养成,贵在落实与坚持。我们采用小组捆绑评价、教师激励评价的方法落实检查。检查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检查学生的课本,看是否学过留痕。语文主要检查生字词句圈画和学习,检查个性化的批注;数学检查学生是否有圈画关键字词、将例题补充完整,完成课后“做一做”等;英语检查新单词的圈画和中文注释。
  3.反思先学问题。发现、聚焦和提炼学生先学中的存在问题,是为了确切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教材掌握程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如语文五上《难忘的一课》,教师通过批改学案,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国语”“光复”两词的理解有偏差,解释为“本国共同使用的语言”“光荣地被收复”。于是老师设计了“知识链接”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词义:台湾被日本占领50年后,在1945年终于被中国收复,光复后的台湾,以汉语北京官话作为官方语言、正体中文作为官方文字,一般通称为国语。
  (三)后教,因势利导
  正是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自觉学堂成了基于学生学习、展示学生学习、交流学生学习、深化学生学习的真正学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也找到了最准确的定位:促进学,即提示学、指导学、组织学、提高学、欣赏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增长,教师的作用也就发生了与之相反的变化,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把教转化为学,这是自觉学堂的关键。
  1.问题引导学习。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为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给学生先学以拐杖。如:数学六上《成正比例的量》,教师抛出了几个问题“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有什么特征?”在学生个人先学、小组对学和班级群学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从无序到有序的思维模式。这样课上起来特别轻松,学生的听课效率也提高了。
  2.体现学科特点。自觉学堂研究,往往被模式绑架,如语文学科,在一次次的教研中,我们发现更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语文味儿相对少了。为了避免只顾形式而忽略学科内涵之觞,我们从新课标的解读中找到了思路:语文教学必须走“语用”这条道路。我们的策略是在后教时,着重探索语言文字的实践,在自觉学堂模式中融入浓浓的语文味儿。如三上《秋天的雨》,如何抓住关键词“五彩缤纷”来品读呢?一是让学生找出这一段有关色彩的词,学生纷纷回答:“秋雨是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橙红色……”这一要求所有学生都能企及,但这只解决了“五彩”这一层次,而“缤纷”则未解决。如何继续将教学引向深入呢?反复探讨之后,老师认为,还必须抓住几个动态的词“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几个词的教学策略来体会秋雨的动态之美。不仅引导学生知道教材“写什么”,还要懂得“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从重学习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情感到重品词析句,到感悟表达,学习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教学的本质,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例子”时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实实在在体会到,自觉学堂就要体现学科教学特点,语文学科就应该有语文味儿。   3.培养学习方法。“交给我一个班级,一年后、两年后我将带出怎样的班级?我将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这个问题时常萦绕在老师们的脑海里。如何有计划的培养,有计划的放手呢?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课堂上善用評价语言,把知识背后的方法告诉学生,激励学生从知识的学习转到方法的指导。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当学生汇报本组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教师的评价语言立即跟进:“是的,以后的学习我们就要向今天这样,把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来学习”;再如回顾:“我们刚才是怎样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出来的?”师评价语言也立即跟进:“这种方法叫做公式代入计算法,以后求面积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现在谁来说说运用公式代入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课后教师还要反思:“这节课除了教知识之外,我还教了什么有价值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否把知识背后的方法告诉学生”等,这些都是自觉学堂的教学思想。
  二、在课题研究中完善自觉学堂
  将大课题转化成小课题研究,并落实于每堂课中,是自觉学堂要研究的课堂文化。
  (一)把握先学反馈的质与量
  自觉学堂研究伊始,有些老师会不由自主地把先学反馈上成了讲评课,总觉得每一道题都需要讲,一道道逐题讲下来,反倒完不成当天的教学内容。于是我们提出以“如何做好先学反馈?”为小课题,下大力气研究。经过尝试——推翻——再尝试——再推翻,一段时间的痛苦磨合后,得出两点体会:一是紧抓先学检测中暴露的普遍性问题,而非面面俱到。二是预习反馈的时间严格控制在5分钟左右。
  (二)把握合作学习的有效度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一开始,老师的认识比较模糊,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出现3种情况:一是讨论的问题不精准,一次抛出多个,学生话题过于宽泛;讨论次数过于频繁,出现重点问题、一般问题都提交小组讨论的情况;二是教师全面巡视各小组,面广而不精,对小组交流的内容与讨论质量心中无数;三是学生交流的形式也出了问题。组员轮着把自己先学的内容讲一遍,彼此之间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达到群学的效果,还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再者,发言的学生表达不清晰,其他的学生也不善于倾听,失去交流的意义。
  因此,我们进行了“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小课题研究,紧抓三方面:一是认识小组学习的形式。明确组长、组员职责;指导小组如何讨论、如何汇报、如何补充、如何质疑,用小组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二是明确合作学习内容。把重心放在难点的突破上,拒绝无效或随意的小组合作,严格控制小组合作的次数。如:上面我们所提到的关于“五彩缤纷”一词的教学,我们把小组合作的内容放在如何体会“缤纷”上,而不是“五彩”;三是组织有效的交流。我们关注组内的生生互动,关注学生被学习任务的牵引度,关注独学基础上群学的效果,关注组内组间成员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重视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在课堂建模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课堂观察要有侧重点。听课的老师根据本年段小课题研究确定观察点开展课堂观察,如一年级“倾听习惯”,二年级“小组合作”,三年级“先学指导”,四年级“有效反馈”,五年级“有效交流”,六年级“关注后进”。通过这样观察课堂、分析课堂、解读课堂,我们关注学生在自觉学堂里是否有效地阅读、思考,关注教师是否有针对性地点拨、指导和讲解。
  三、在角色定位中提升自觉学堂
  明确教师、学生、家长在构建自觉学堂中的角色定位,促成老师们的自觉行动,促成学生自我生发向上的力量,促成家长的主动积极,自觉觉人的教风,自觉向学的学风,自觉向上的校风正渐趋浓厚。
  (一)教师——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倡导的是一种新的理念,即把实践者与研究者合而为一的工作方式。在课题研究任务的驱动下,教师激活了潜能,更深入地思考。对理念的理解,对知识的把握,对教学的研究,对课堂的组织等水平都有了进步。合作研究加强了教师之间的联系,增强了研究力量,也增进了教师群体的凝聚力,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
  (二)学生——学习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觉学堂景观的改变,体现在教师的让学,把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课堂上学生不再畏畏缩缩,由原来的不敢说、不能说、不会说到现在的敢说、能说、会说,抢着说。
  (三)家长——参与者
  教师正面开展宣传教育,有意识地把自觉学堂的研究信息与家长分享,让家长知道、熟悉;成立家长互助小组,有意识地树典型,使广大家长有榜样可学可交流,把家庭教育引导到配合学校教育中来,为自觉学堂研究提供多元的支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7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