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范鹏春 刘凤娣

  摘 要: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对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标准,老师要进一步的进行改革创新。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老师更要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科素养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老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将知识点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不如教会学生如何更加高效合理地解决数学题目,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解题技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本文主要对如何更好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能力;探究;措施
  在新的教育大环境之下,老师要积极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及时地优化创新,进而不断地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加有效地解题技巧,最终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确保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一、 为什么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做好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科目作为当前高中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科目,在对人才进行进一步的培养教学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重要选择途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先做好基础的数学知识传授,然后将一些科学有效地解题思路和技巧进行传授,从多角度入手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当然,在新的时代发展环境下,老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一步的做好解题教学的培养,通过有趣的动画演示,将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具象化,更容易学生的学习和掌握。通过有效的解题训练,学生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改变传统的读死书的尴尬境地。
  二、 学生实际解决数学问题中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没有扎实的把握数学的公式、概念、定理等
  有一部分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由于基础较差,他们很容易脱离课堂的学习,往往只能够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很难真切地理解和掌握具体的含义,而且也不能够精准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当遇到问题变形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找不到解决的思路,很难做到学以致用。举个例子来看,在学习关于异面直线相关内容的时候,学生往往只是浅显的理解字面意思,不能够真正地把握住知识点背后的内容。学生单纯地将异面直线的定义理解为只要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异面直线,这种理解是片面和错误的,在实际做题的时候很容易犯错。
  (二)不具备丰富的知识,解题的经验也较为匮乏
  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掌握和理解能力也有所差异,这都会影响到后续的数学解题。通过结合实际教学状况来看,有很多的学生在结构认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在知识理解方面过于浅显和片面,不够扎实,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很容易手忙脚乱。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也会影响到学生后续的解题速度和质量。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的学生解决完题目以后,没有做好及时的检查检验,也很容易由于粗心而犯错。最后,有很多的学生不关注和重视平时的训练,做题的数目比较少,不具备丰富的解题经验,在实际解题的时候很容易卡壳。
  三、 如何更好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做好解题能力的培养
  (一)做好基础知识的讲解,并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为了更好地取得进步并且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老师首先要选择从基础知识切入,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更加扎实可靠的掌握数学知识内容。针对高中数学学科的学习而言更是如此。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题目解决都需要借助多个公式,而且公式应用也需要更具有灵活性,有时候还需要进一步地进行变形,才能够推算出最终的结果。所以不难发现,如果不具备较为扎实可靠的基础知识,很难顺利地开展后续的学习。在日常的高中数学课程学习中,老师更要在思想上重视基础知識的讲解,在正式开展讲解之前可以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便于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可以更好的保障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除此之外,基础知识的讲解不应该为了赶进度而操之过急,需要更耐心细致的进行教学。针对班级中数学基础不够牢靠的同学,老师要多用鼓励性的话语进一步的激励这部分学生学习和进步,不要放弃任何一位同学。最后,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点多而且也较为抽象,学生在数学理解、概念掌握、定理推导等方面也会存在较大的难度,很难在脑海中形成更加具体的印象。如果学生不能够真正地理解知识的含义而是借助死记硬背的方式,时间久了很容易混淆和忘记这部分知识内容,而且在解题的过程中遇到知识变形也很难找到解题思路。为了更好地规避这一学习问题,老师可以使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将原本抽象的内容具体呈现于学生面前,比如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情境构建教学等,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和掌握知识,掌握也更加牢靠。举个例子来看,在学习关于《空间立体几何》相关内容的时候,更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这一模板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学生要更加清晰的掌握点、线、面的知识,把握住他们的关系,便于后续更好地探究柱形、锥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想要有效地解决这一类题目,学生在获取相关的基础数据以后,套用公式加以灵活变形就可以获取答案,这也需要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的公式。在教学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做好对于柱、锥、球等模型的观察,让学生把握住基本的特点,在脑海中形成这些立体几何的具体形象。利用这种教学实物工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点、线、面之间的关联,也为后续立体几何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很好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这对于解决几何类题目也有很大的帮助,不断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做好审题训练,提升学生读题能力
  想要高效正确的解决数学题目,首先就是要读懂题目,明确题目涵盖的知识点和应用的公式等,通过阅读题目要快速找到关键性的信息,审清题目,确定解题的思路。老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技能,要选择从解题第一步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认真审题的思想观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久而久之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审题的印象,慢慢变成一种做题的习惯,要认真地读题和审题,只有看懂题目以后再进行解题,不要过于急切的追求答案而忽视题目中的细节问题,比如单位换算等。结合实际教学来看,导致学生答案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较为马虎,或者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忽视了一些细节性的信息,容易陷入解题的泥潭和陷阱之中。举个例子来看,在学习关于交集、并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特别要做好题目的认真研读,不要混淆和出错。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多提醒学生,不论是在处理集合类题目还是其他类型的题目时候,要在心里多默读几次题目,慢慢地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审题体系。首先,学生完成第一次阅读以后,可以圈出重要的信息和数据,在演草纸上列出要考查的知识点以及公式等,第二遍就带着公式进行解读,获取对应公式中的数据信息,然后查看还缺少哪些信息数据。第三遍阅读也是对前几次的一个检验,查看是否还有遗漏的信息数据等,并且如何获取第二遍阅读中缺少的数据信息。通过三次阅读题目以后,试着利用不同公式之间的联系慢慢地推导出缺少的信息数据,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形成自己的解题体系,能够更好地提升解题的速度和质量。通过正确的解题教学训练,学生也更容易养成科学规范的解题习惯,能够不断的提升个人的解题水平。   (三)做好教学的进一步开拓,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独立自主探究问题的水平
  高中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来看就是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独立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进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解题的水平,老师就要进一步的完善好课堂的教学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落实到实际教学来看,老师要将课文中的案例和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可以积极的构建问题情境和问题引导,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容进行融合,减轻学习和解题的难度,而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训练和提升,最终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举个例子来看,在学习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相关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形式进行问题解决,除此之外也可以将一些与人文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引入,渗透数学思想,围繞课后训练题进行不等式知识的强化训练,利用这一教学过程,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独立自主探究问题的水平,让学生掌握更多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最终提升学生解题能力。虽然题海战术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如果不进行足量的解题训练也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所以老师要合理的把控练习题目的数量,确保题目的质量才能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不仅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更加符合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
  四、 总结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新的教育改革大环境之下,这对当前的高中教学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老师要在思想上进一步的重视对学生解题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敢于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并且把握住解题的关键之处,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最终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清梅.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9):101+104.
  [2]杨映专.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15):46.
  [3]杨丽娴.掌控正确方法,加强逻辑引导: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8(30):65-66.
  [4]卢晓云.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5(87):64-65.
  作者简介:
  范鹏春,刘凤娣,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上杭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9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