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对话,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燕秀

  近年来 “对话”理念在语文课堂上甚是盛行。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的阅读教学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多重”对话基础上的。但在一线教学中,我们却不难发现错误地将“对话”理解为“你问我答”的现象。老师在备课时预设了诸多的问题,在课堂上,抛出各类有用或无用的问题,满堂的师生互问互答,或热闹非凡,或学生接不住老师的问题而冷场。实际上,充斥在课堂里的无效对话严重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只有真正实现“多重对话”,提升多重对话的质量,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长远目标。
  一、教师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打造有张力的课堂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于老师的备课诀窍给我们师本对话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1.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钻研教材,要反复阅读、朗读、品读文本,用不同的方式读,用心去感受才能真正跟文本对话,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要在不同的时间读,才会越读越接近作者,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不单一篇一篇孤立地读,还要整个单元整个单元系统地读,才能跟编者对话,领悟编者的意图,准确把握单元学习的目标。
   2.深入浅出。深入研读课文,先要把一篇不长的文章“读厚”,大至文章谋篇布局,小至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使用都弄得清清楚楚;读明白文中内容还要读出文外之意,慢慢咀嚼品味,挖掘語言文字背后的东西,让体会深刻,让感觉丰润圆满。深入了,还得要浅出,就是要把文读“薄”,以老师的学科素养、知识储备、经验储备挖掘出教材的核心教学价值,提炼出最利于发展学生读写素养、最符合单元培养目标、最贴近学生能力水平发展区的教学内容,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搭建有利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这样,老师在课堂上一定可以游刃有余。
   3.延伸阅读。现在强调,整本书地读。我们的教材有不少是节选的,作为老师,要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就不能只停留在教科书上节选的那一小篇文字,例如《丑小鸭》,如果你只是读通了二年级教材中的《丑小鸭》,那你领会到的可能就只是丑小鸭的可怜,当你把安徒生的《丑小鸭》读好了,你看到的丑小鸭是安徒生的影子,正是逆境的磨炼,才使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它表达着作者对幸福未来的追求。我们还可以延伸阅读教材作者的其他作品,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风格;我们还应该延伸阅读教材作品同时期的其他作品,更深刻地理解某特定时期的文学特点。厚积薄发,这样,老师在课堂上一定可以左右逢源,张弛有度。同时,通过把自己的阅读所得开发成课程资源,组合同一主题或与文本作者相关联的材料,提供给学生阅读,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四十分钟的课堂了。
  二、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打造有深度的课堂
   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语文是学生自我的文本体验之旅。离开文本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所谓的学生个性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1.巧设预习单。一般来说,语文教学都会安排有预习,可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差异使预习往往只能停留在读读课文认识一下生字的层面,根本没办法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我们针对不同课文类型,巧设预习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及能力。学习优美的写景文章,我的预习单中就有“日积月累”,选择自己认为优美生动的句子摘录下来并赏析;学习以事表人的文章,我的预习单中就有“认清本质”,让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事例加以分析;学习名篇节选,我的预习单中就有“畅游书海”,读原著让阅读天地更广阔。“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我的学习单里除了要求学生给课后问题找答案还经常鼓励学生对课题和课文内容进行质疑,从“敢问”到“善问”,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培养学生的深刻思维。
  2.边读边悟。课堂上预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充分理解、感悟课文,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首先,让学生通过读,静静的读、朗朗的读,进入课文的情境,在那样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理解文中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着读,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作为读者的我们,就要“披文而入情”,通过解读“三分文章”去感悟“七分意”。学习以下的《古诗词三首》,教师让学生听文读文,看到文中描写的什么景物?你最喜欢哪个情景呢?为什么呢?通过读悟想象、与同伴交流,进而在头脑中产生乡村春天、乡村春天孩子的活动的美好和有趣画面。继而,把画面转化成文字记录下来。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文字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激情的有色画面和清晰的形象了。
  三、师生的有效对话,打造有色彩的课堂
   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而对话教育的理念,正是要颠覆这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1.平等对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老师先要蹲下身来看学生,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从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把自己视作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体验到自己身处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敞开心扉跟老师对话。这种对话氛围的营造不仅来源于老师的语言,也来源于老师的行动举止,有时可能就是一个眼神一抹微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8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