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想象中发展言语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敏

  
   黑格尔说:“诗所特有的因素是创造的想象。”不仅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歌阅读和鉴赏也同样需要想象。因为诗人在理性化想象中,提炼典型意象,形诸凝练含蓄、跳跃的言语形式,使诗歌留下了很多艺术空白,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白居易诗歌看似语言浅显平易,意到笔随,然而实在是精心锤炼的结果。赵翼《瓯北诗话》卷四说:“且其笔,快如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实是精纯。”宋人周必大也曾经指出:“香山诗语平易,文体清驶,疑若信手而成者。闲观遗稿,则窜定甚多。”这一番千锤百炼返归自然的过程,就是诗人言语思维的过程,即思维提取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
   《卖炭翁》是白居易用新乐府形式写的叙事诗,作者在题注中说:“苦宫市也”,以一个“苦”字浓缩了诗歌的核心内容,凝聚了作者思维之“意”。文章主要描写了卖炭翁深山烧炭、雪中运炭、集市失炭,这三个片段构成三种不同的情境,似断实连,似分实合,以典型细节描写,塑造典型形象,以少总多,反映百姓之苦,批判宫市制度,表达民本情怀。教学中引领学生紧紧抓住“苦”这个思想感情和言语思维的凝结点,通过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想象,填补、充盈诗歌的艺术空白,丰富、升华诗歌的艺术形象,还原作者言语思维的内容和过程,感悟作者反映的社会病苦,感受文本运用典型细节塑造典型形象的思维规律,从而在想象中发展言语思维。
   本文教学在学生疏通词句疑难的基础上,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想象的环节:
   一、想象劳作场景,感受烧炭的辛苦
   活动要求:读烧炭部分,结合链接材料(一),想象老翁伐薪和烧炭的场景(任选其一),感受其劳作之苦。
   1.链接材料(一)。
   烧炭的流程:①筑一个土窑;②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③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④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⑤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⑥一车炭,千余斤,需要五千斤的木柴。
   2.学生想象。
   3.选择“伐薪”或“烧炭”一个场景交流。
   ①伐薪之苦。如:终南山山深林密,人迹罕至。卖炭老人弯着腰,驮着背,抡起斧头一斧一斧地砍树,他那苍白的头发在绿树丛中一颤一颤的,树林之间传来“呼哧、呼哧”的喘气声,“喀嚓、咔嚓”的砍柴声。好不容易砍了一捆柴,老人直一直酸痛的腰臂,长长叹了一口气,又将砍好的柴一截一截地劈好,再一捆一捆地捆起来,最后一担一担地挑到土窑口。
   ②烧炭之苦。如:为了烧炭,老人筑了一个土窑,不分昼夜地烧炭,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他蓬头垢面,两鬓苍苍,手面皲裂,手指漆黑。穿着单薄的他,浑身瑟缩,可心里却想着:老天,再冷一些吧,这样我的炭可以卖出好价钱,才能穿暖衣服,填饱肚子啊。
   诗人把所有思想情感都倾注在形象之中,精心选择细节来充分表现形象。学生依据诗歌对卖炭翁的描写,脑海中浮现出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过程和情景,想象出了“山深林密,人迹罕至”的偏僻环境;想象出了老翁“蓬头垢面,两鬓苍苍,手面皲裂,手指漆黑”的苍老邋遢的外貌;想象出了“弯着腰,驮着背,抡起斧头”的忙碌和艰辛;体会到了矛盾苦闷的心理等,这也就感受到了卖炭翁终日在烟熏火燎中,体力不支,忍饥挨饿的凄苦形象。
   二、想象行路过程,体会运炭的痛苦
   1.活动要求:读运炭部分,多角度联想想象,如添加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想象老人的行路过程,具体体会老人运炭的痛苦。
   2.学生展开多角度想象。
   3.学生交流。
   ①環境描写。如:
   ●老人一大早就出发了,鹅毛大雪纷纷飘扬。凛冽的北风使劲刮着,老人的脸像刀割一样痛。
   ●厚厚的积雪压弯了满山的树枝,覆盖着山间小路。一大早,老人就驾着沉重的炭车出发了。车轮碾压着寒冷的路面,发出嘎喳嘎喳的声音。
   ②外貌描写。如:
   ●老人浑身瑟缩着,仿佛冻僵了的病羊,松木一样的手也冻得麻木了。
   ●老人眉毛胡须沾满雪花,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一阵一阵地喷出灰白的烟雾。
   ③动作和心理描写。如:
   ●老牛步步艰难,车轮压过厚厚的积雪,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印。有时,轮子一不小心陷进坑坑洼洼的雪地里,老人坐不住了,赶紧下车,帮老牛一起推车,沉重的炭车在冰天雪地里高一脚低一脚地吱吱响着。
   ●老人的双腿一会儿就被雪水弄湿了,冰凉的雪水渗进骨头,一阵寒风吹来,老人瑟瑟发抖,可是,想到即将可以换来的白花花的银子,他咬咬牙,拧紧眉头,更加用力地推车。
   ●路途遥远,好不容易到了市南门外,已经是中午时分了,天气太冷,集市都还没有开放,可怜的老人已经饥肠辘辘、疲惫不堪了,精疲力尽的他累得瘫倒在泥地上。那头老牛也体力不支,趴下了。
   雪地运炭的片段,原文只“夜来城外一尺雪”等二十八个字,就概括了老人一路的艰难和痛苦。学生在想象之中,充分展开了丰富的画面,理解了“晓”所表达的出发之早期待之切,深深感受到了雪骤冰硬天寒的恶劣环境,感悟了“碾”所暗示的雪厚炭重的行途艰苦,体会了“牛困人饥”的心理痛苦。这样学生对卖炭翁痛苦的生活遭遇,也就有了更加具体、更加丰满的感受。
   三、想象人物对话,理解失炭的悲苦
   1.活动要求:认真品读宫使抢炭的相关句子,圈出关键动词,根据情境想象两组人物对话,注意在人物语言前面添加修饰语,描述抢炭过程中宫使和卖炭翁的不同表现。
   2.学生合作想象。    3.学生合作交流。如:
   黄衣使者:(头一抬,斜眼瞟了一下老人的炭车,慢慢抽出一卷文书,趾高气昂地)“喂!老头!我等奉皇上旨意,交换你这一车炭!”
   白衣使者:(挥动手中的鞭子,恶狠狠地抽打在老牛背上吼道)“立刻跟我走!”
   老人:(如同遭受晴天霹雳,声嘶力竭地呼喊)“万万使不得,万万使不得啊……你们上次已经抢走了我一车炭啊……”
   黄衣使者:(将半匹红纱一丈绫扔过来,挂在牛头上。怒喝)“还想活命就滚远一点!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
   白衣使者:(鞭打吆喝着牛车,掉头转向宫廷的方向)“哧!驾!老东西,别不识抬举了!”
   老人:(无力争夺,悲愤欲绝,哽咽地)“一千多斤的炭啊!我、我……啊!天理何在?天理何在啊!……”
   《卖炭翁》血泪控诉般的文字,蕴含在生动的描述和鲜明的对比之中。学生在想象对话活动中,想象到当时宫使“头一抬,斜眼瞟了一下老人的炭车,慢慢抽出一卷文书”“扔下半匹红纱一丈绫挂在牛头”的动作和神态,“趾高气昂”“恶狠狠”的语气,老人“天理何在”的绝望呼喊。从学生的表达中可以看出,他们从诗中“把、称、回、叱、牵、驱”等动词,感受到了宫使的凶神恶煞,霸道凶残;由“使不得”三个字,体会到了老人的无奈,悲愤,绝望!
   4.学生画出关键词语,比较卖炭翁和宫使的外貌、动作等方面的不同。如:
   外貌——宫使:黄 白(华贵整洁的颜色 生活优越) 卖炭翁:灰 黑(灰暗的颜色 贫穷苍老生活艰辛)
   动作——宫使:翩翩(轻快自得 高高在上飞扬跋扈) 卖炭翁:泥中歇(疲惫不堪)
   动作——宫使:把 称 叱牵 驱(得意洋洋 轻慢无理 仗势欺人) 卖炭翁:碾冰辙(沉重无比)
   价钱与重量——炭的重量:一车炭 千余斤(炭多、炭重约1300文) 炭的价钱:半匹红纱一丈绫(钱少约300文)
   理解了作者运用对比的用意之后,再因道悟文,引领学生回味总结诗人如何写出老翁之悲苦,抓住形象的诸多对比点,进一步总结概括,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平易语言背后蕴含的深意,感悟对比的言语形式,建构对比言语思维图式,发展言语思维。
   四、想象诗人独白,体会社会的病苦
   活动要求:请结合链接材料,联系整首诗,想象并口头说一说作者作为左拾遗(国家谏官),卖炭翁遭遇的目击者,此刻他会想对当朝皇上说些什么呢?请写出作者的心理独白,努力做到反映社会病苦,语言得体,打动人心。
   1.链接材料(二)。
   ●苦宫市也。(白居易《卖炭翁》)
   ●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苦辛。(白居易《夏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闻。(白居易《寄唐生》)
   2.学生交流。如:
   圣上!微臣今日在市南门外遇到一位可怜的卖炭老人,他两鬓苍苍,十指乌黑,饥寒交迫,在终南山伐薪烧炭。好不容易积攒了满满一车的炭,却被两位宫使借皇上您的旨意,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强行买去。现在天寒地冻,老人两手空空,饥肠辘辘,家徒四壁,他该怎样艰难度日啊!宫市制度让一些官吏,假借您的旨意,强买强卖,天下已经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啊!富人“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穷人四海无闲田,犹自忧饥寒啊!圣上,微臣斗胆恳请您微服私访,体察一下这天下百姓的疾苦吧!
   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结合链接材料,知人论世,发挥想象,模拟诗人与皇上说话,这样一种交际语境制约了言语表达,要求思维寻找合乎语境的词语,生成言语形式,完成言语交际。学生的想象与表达,符合一個士大夫对皇帝的话语身份。事实严重,言语恳切,具有打动皇上的力量,折射的是他们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所谓“一叶落而知秋”“窥一斑而识全豹”,学生由诗人有限的文字想到老翁的形象,想到作者谏官的身份,进而联系当时的社会面貌,想到他为什么写卖炭翁的遭遇,深入到了作者写《卖炭翁》的言语动机:以诗谏言,“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学生感受到了卖炭翁形象的典型意义。可见,感悟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离不开想象;而这种交际语境中的想象与表达,本身也是运用语言、发展言语思维的过程。
   本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技能。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品析语言,还原诗歌形象,还原言语思维内容,读出了人物形象,读出了诗歌意境,读出了社会病苦,读出了写作意图。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切其他艺术,像活的现实一样,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诗则作用于想象。”[1]我们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必须经由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反复品析诗歌意象,还原诗人思维的内容和过程,由此习得言语思维方法,积累言语思维图式,发展言语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76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