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与路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该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下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论述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包括学校的相关激励政策、学校和学院层面的服务平台及创新创业训练平台等,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7种培养路径、7项综合能力和7种成果体现。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与路径
  [基金项目]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就业创新能力提升研究”(CVCC19074)
  [作者简介]张 沛(1991—),女,山东枣庄人,硕士,枣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张立华(1968—),男,山东枣庄人,博士,枣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228-02 [收稿日期] 2019-12-13
  新工科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1]。培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如何在结合地方院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学情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新工科背景下稳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地方院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直接主体,目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度不高,大多数应用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偏重理论和案例的灌输,双创的教师多数不具备相应专业的背景,基本上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教出来的学生不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普遍缺少积极探索的主动性、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因而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不能体现出专业特色[3-4]。
  二、枣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777”培养模式
  枣庄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省属院校,以“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形成了从规章制度到专门机构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的二级学院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在创业创业教育培养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777”培养模式,取得了诸多成绩。
  (一)学校层面的运行机制
  学校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实行双创教育垂直管理,在学校、二级学院、学生层面成立各自的创新创业机构;建立了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孵化平台;设立了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学院还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实践训练平台。
  (二)二级学院的“777”培养模式
  以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为例,该学院是枣庄学院的新兴工科学院,其学科建设、科研平台等各方面均发展迅猛,近年来在创新创业实践探索中,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石榴和中药材是枣庄地区的特色经济作物,学院以地区特色为导向,紧密结合学科专业,探索构建了以培养学生的7项综合能力为核心,通过7种培养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最终以7种成果体现作为培养的检验标准,与专业紧密结合的“777”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7项综合能力。7项综合能力主要从培养学生具备文献收集加工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工程(工艺)设计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以专业特色为先导,明确培养目标,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活动。
  7种培养路径。针对7项综合能力的获取,以专业为出发点,由本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吸引学生加入教师石榴深加工或中藥材方向的课题或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跨专业组队,然后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专业课程中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学年论文、实验训练项目、实践训练项目、创新项目(SRT、国创项目、教师子课题)、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毕业论文或设计等7个方面进行训练。
  7种成果体现。7种培养路径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7种能力,检验的标准由7种成果来体现。即学生在毕业前参与完成1项成果、考取1本证书、发表1篇论文、获得1项奖励、申请1项专利、熟练掌握1项技能、加工1款产品。
  (三)“777”模式培养效果
  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学生的能力培养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第一,双创活动的参与度高,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度高达95%。第二,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及科研成果,成绩斐然。在国家SRT、“互联网+”、“创青春”、山东省生化技能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等省级、国家级竞赛获奖42项。科研成果丰硕,以2019届学生为例,共实现申请及参与项目立项35项,获得授权专利15项,发表论文18篇,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
  结合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突出问题,以及枣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777”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双创教育的发展需要多个层面的联合推进,针对脱离具体专业、学生主动性差、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等突出问题,需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一)加强校级层面重视
  双创教育是校级层面的重要工作,其管理要形成完整体系。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明确机构职责,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领导要重视发挥各个职能部门优势,为创新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合纵连横”的培养方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实用教育[4],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多元化、覆盖面广、多学科交叉、团队合作等问题。“合纵连横”的培养方式,纵向上由专业导师引导、高年级学生主导、低年级学生参与;横向上利用二级学院多数涵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的特点,首先鼓励学生院内跨专业组队,进一步鼓励跨学院组队。由专业导师指导小组,以专业特色为基础通过具体的培养路径锻炼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双创人才。
  (三)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检验标准
  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结合“777”双创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结果,我们发现,明确培养目标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明确检验标准后,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督促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由一开始的被动参与,到后期取得一定成果之后,自信心增强,转变为主动参与。同时,在各种活动中,能够将创新创业的意识逐渐内化于心,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而双创教育的推进不能脱离本身专业,每个专业应该培育的是具有专业素养的双创人才。因此,需要始终围绕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以专业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各种竞赛活动为抓手,以成果检验为准绳,引导、督促、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主动性和热情,加强师生合作与跨专业、跨学科合作,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张丽丽,赵元,杨玉芳,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0):161.
  [2]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4-7+24.
  [3]谈志娟.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与机制研究[J].大学教育,2017(10):162-164.
  [4]郭磊,阚欢.双创教育模式下食品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05):98-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87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