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外国文学课程一直都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内外文学创作、传播与审美中架构起了一个对内拓展、对外开放的窗口。通过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建立多元文化发展的现代人文视野,学通古今、横贯东西,从而在文学艺术创作与鉴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由成良臣主编的《外国文学教程(第二版)》一书可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外国文学”的教学指导,其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拓宽人文视野,更全面地掌握外国文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与批评的能力。在内容上,该书囊括了欧美地区的经典文学作品和亚非地区的经典文学作品,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概括列举,满足了当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需求,提高了学生国内外文学艺术审美能力的学习与训练。
  具体来说,全书包括欧美文学板块和亚非文学板块。在欧美文学板块,该书介绍了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中世纪欧洲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17-19世纪的欧洲文学等,列举了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包括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莫里哀的《答尔丢夫》、歌德的《浮士德》等,展示了欧美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题材、风格与审美倾向。在亚非板块,该书介绍了《旧约》《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我是猫》《雪国》等代表性文学作品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成就。同时,还对古代、近现代亚非文学的概况、特点与风格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阐释,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亚非文学的创作状况与审美传播状况。总之,外国文学的课程教学需要从该书的主体内容出发,逐步开阔视野,夯实基础,更多更广地接触、了解和鉴赏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了提高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实践还应当在专业教材的指導下,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切实推进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首先,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应当以内容创新为切入点。从该书的论述可知,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基本囊括了从古到今欧美亚非等地区的代表性作家作品。时代在变化,人们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趣也随之在变化,与新时代异彩纷呈的信息内容相比,过去陈旧的内容体系在大众的共鸣中频频受挫,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在专业教材的基础上推进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学生为中心,以时代发展的文化艺术审美趋势为参照,梳理并整合出吸引学生关注的精品内容,继而在激发学生兴趣之后,以学生的兴趣点为缺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探究与思考,增强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策略性和有效性。
  其次,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应当以实践实用为创新目标,从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习惯、文学创作的传播现状、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等维度规划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形式与模式,强化高校外国文学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和应用性特征,引发学生更普遍的关注与重视。我国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不能停留于故纸堆,而应该落脚于现实,放眼世界,以实践实用为目标,革新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理念、内容、形式、技术手段等,让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实践得以在改革中适应新时代的文艺发展趋势,培养更多实用型的、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以技术创新为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与技术的融合创新能够让外国文学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继而以与时俱进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最后,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应当增进跨学科、跨专业和跨领域的研究应用,引导学生通过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民俗等多个角度来解读外国文学作品,从而尽可能全面、真实且生动地还原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全貌。就教学目标来说,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一大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现代语境下,人文素养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要想满足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需求,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需打破单一的专业研究框架,科学地推进跨学科、跨专业和跨领域的学习与思考,融合政治、经济、历史、民俗等多个研究视角的文学审美视野,满足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接受与赏鉴的多样化需求,让学生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赏鉴中收获更多,并由此构建起立体化的人文知识框架与脉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以上就是笔者在研读《外国文学教程(第二版)》一书的过程中,结合当前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对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所作的分析与总结。笔者认为,新时代下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当较好地平衡人文素质教育、文艺审美教育和应用技能教育三个方面,既重视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的培养,也重视文学阅读、创作与应用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序实现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大众化、实用化和多层次化发展。
  (李勇,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7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