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研磨细节,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引导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要结合其中的细节进行研磨,提高阅读效率。在细节分析中感受人物,在景物描写中推测情节,围绕明暗线索展开分析,尝试追溯作品中的因果关系。这些方法都能促使学生关注作品细节,使学生的阅读效率得到提高,进而提升其阅读鉴赏能力。
关键词:细节;整本书阅读;初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能促使学生积累多种知识,从语言词汇、写作手法、立意构思等方面入手,也能让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得到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获得整体的感悟。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很多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只追求“量”,而忽略了“质”。一些学生囫囵吞枣地阅读,只满足于了解故事梗概,未能深入分析。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研读作品中的各个细节,更好地体悟整本书的魅力。
一、揣摩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形象
在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时候,要鼓励学生抓住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尝试探究人物的外貌、心理、动作和语言等细节描写的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力求从中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学生就会发现,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丰富细腻,能更好地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学习《范进中举》一文,引导学生阅读整部小说《儒林外史》,并鼓励学生围绕其中的人物展开重点分析:“《儒林外史》中作者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你对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刻呢?能否围绕其展开深入分析,看看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凸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有的学生对匡超人这个人物很感兴趣,便围绕其展开分析,学生发现作者一开始写了一个孝顺而淳朴的匡超人,如放下行李就给娘作揖磕头,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这一特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地陷入到名利场中,思想开始蜕变。如李恩师问其是否婚配,他害怕对方看轻自己,于是说了谎话,并因此得到了很多好处。通过细节描写,学生看到了匡超人的变化,体会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巨大影响。
在引导学生展开细节分析的时候还要注意引导他们进行比较探究。学生通过细节对比会发现,同一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性格会发生变化。此时要引导学生结合情节进行分析,看看人物的性格在何时发生了改变,其性格的拐点究竟在哪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这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也会更加深入。
二、推敲景物描写,推测情节发展
不少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时候会常常忽略作品中的景物描写细节。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非常重要,常常暗示了作品的情节发展。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综合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特别是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学习《三顾茅庐》一文后,引导学生尝试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某些片断,分析作者怎样合理运用景物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以“赤壁之战”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其中“雾锁大江”的景色描写,思考作者此处的景物描写为何泼墨如云。学生发现:“有了大雾漫天的场景后,诸葛亮就能利用这个机会草船借箭了,所以这样一段景物描写能很好地推动后续情节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深入思考这段景物描写有何象征意义,学生领会道:“诸葛亮和周瑜的关系十分微妙,三国的敌我关系也很微妙,就像迷雾一般。但是诸葛亮却能看穿迷雾,甚至利用迷雾,这样就从侧面烘托出了诸葛亮的智慧。”学生认为景物描写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在情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推敲景物描写的同时思考自己的写作,考虑自己写作时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安排一些画龙点睛的景物描写,起到推动作文情节的效果。这样学生就能从整本书阅读过渡到读写结合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将吸收的语文知识外化展现出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三、分析作品线索,掌握结构层次
分析作品的行文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作品,这也是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方法。一些情节复杂的作品常常有多条线索,要引导学生在掌握作品明线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隐藏线索,并思考作者为何要安排两条或多条线索,思考作品明线与暗线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结构,对整本书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在学生阅读《水浒传》的时候,引导他们从课文《智取生辰纲》入手,掌握分析线索的方法,探究《智取生辰纲》的线索,看看作者安排了哪两条线索。学生发现作者设计了明、暗两条线索,其中明线是杨志押送生辰纲,暗线则是晁盖智取生辰纲。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思考:“这两条线索是否有相交之处?”学生提出:“有,在松林盘问的时候,两条线索相交,作品的情节也变得更复杂了。”教师鼓励学生再次思考:“这两条线索是否可以合并在一处,只用一条线索呢?”讨论后学生认为:“《水浒传》展现的是群雄的状态,所以很难以某一个人物作为绝对的主角。作者巧妙使用多条线索并用的结构,才能兼顾每一个人物,让人物描写更细腻,故事也变得更曲折。”学生再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水浒传》的其他章回,从明暗线索中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小说主旨,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阅读时思考作品如何巧妙安排线索,在何种情况下安排明暗两条线索,探究这些问题能让学生对写作结构有更深入地理解,在自己写作时也会恰当地安排结构层次。
四、追溯深层原因,挖掘作品主旨
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会发现作品中所写的各个事件之间往往互为因果。此时要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中的因果关系,思考哪些原因是表层原因,哪些是深层次的原因,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步了解了作品的内核,更好地揭示其主旨。以阅读《骆驼祥子》一书为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祥子多次得到了车,但是又多次失去了车,他每一次失去车的原因是什么?祥子的悲剧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学生发现:“从表面来看,祥子每一次失去车都有不同的原因。第一次是因为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还没有买到车,钱就被侦探敲诈光了;第三次是因为虎妞难产死了,所以只能卖车去安葬虎妞。”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表层原因之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学生认为:“虽然每一次原因不同,但是其深层原因却是有相似之处。祥子作为一个破产农民,他想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立足之地,这在旧社会是十分困难的,他一次次和命运抗争,但是最终还是被命运打败。”探究了深层原因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了。
在探究作品因果关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很多作品中所叙述的事件并非彼此割裂,往往互为因果,一些看似无关的事情之间也往往有深层原因作为牵引。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發展。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就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略读、跳读、精读等阅读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围绕各种不同的描写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性格特点,进而掌握作品主旨。这样的细节分析才能促使学生提升阅读效果,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作者简介:吴岳岚(1980—),女,江苏省常熟市昆承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36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