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整本书批判性阅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批判性阅读是干预性阅读,是对文本思维的思维,是对文本的发展或局部否定,也是对自我生命的建构。批判性阅读内含主体精神觉醒、自我价值观诞生及批判人格的建构三大特征。批判思维得有文化环境,必须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营造宽容自由的文化风尚,塑造独立人格自由个性。批判性阅读的价值标准是个性和道德。批判阅读的五大策略是读写策略、欣赏与批判结合的策略、心灵辩证法策略、专题研究策略、创新策略。
  [关键词]整本书;批判思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0)05-0074-07
  0引言
  根据读者立场,阅读可分为两种——接受性阅读和干预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也称被动阅读,读者以作者为圆心画圆,复制文本内蕴的思维,与作者求同,并以作者为检测阅读的标准,不能越雷池一步,排斥读者经验参与。干预性阅读也称主动阅读或创新阅读,是以读者经验为参照对文本的积极评价,是对文本的补充、延伸以至批判,是对文本的再创作。干预性阅读是经验主义和建构主义在阅读中的运用,文本成为读者寻觅、发现和重塑自我的途径,阅读旨在培养充满爱和思想的语文核心素养。只要阅读还充满情趣,阅读的本质即读自我,是对自我生命的建构,为创新生活作铺垫。
  1批判性阅读的主体要求
  批判思维是“依据逻辑和判断力来评估既已发生的思维”,“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是对“思维的思维”,旨在“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出明智的决定”[1]
  。批判性阅读属于干预性阅读,集中体现阅读的创新力,是对文本内含的思维进行思维,是对作者思想的反思,是对文本的发展或局部否定,亦是对自我生命的重构,为读者未来创新事业储备人格和思维品质。批判性阅读要发生,对主体有三大要求,即主体精神的觉醒、自我价值观的诞生、批判性人格的建构。
  1.1主体精神的觉醒
  主体精神指阅读的主体意识,读者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拥有话语权评判权的阅读主人,既可与作者求同,也可与作者求异。求异指对作者的拒绝和否定,是叛逆个性和创新思维在阅读中的发展。即便求同,也决非盲从作者,而是融入自我经验的共鸣,着上读者鲜明的个性。在后现代阅读观看来,读者与作者是合作关系,阅读不仅是积极评价文本,更是对文本的批判、延伸等重构。长期训练的接受性阅读和考试模式使学生主体意识沉睡,盲从教师和作者意志,批判性阅读无从诞生。对作品发表意见是生命成长的里程碑,标志着主体意识的觉醒、独立思想的诞生、个性开始启蒙。思想成长固然还得漫长的阅读实践,意见尽管很幼稚甚至错误,可自我已体验到生命觉醒和创造的欢乐,发现阅读的极大乐趣,阅读与自我生命塑造统一。这就鼓舞自我把初浅的意见提炼成明确的观点,并论证观点,于是“阅读评论”诞生。这跟技能思维全然不同,是与直觉、灵感、思辨、创新等相统一的复杂思维,更与情感经验有机结合,升华为复杂的审美和创造。阅读发展为创造思想的实践,不仅是阅读的突破,更是教育的突破。
  1.2自我价值观的诞生
  要批判得先有价值标竿,批判性阅读决不是凭感觉或偏见否定文本,而是凭自我经验的参照及逻辑力进行文本思辨。感觉与理性对立,偏见与思想对立,批判性阅读为思想力和逻辑力的发展提供深厚的土壤。只有自我经验受挫,批判动机才产生。在这里,作为参照的“经验”并非模糊的潜意识记忆,而是理性的价值观。只有价值观诞生,批判逻辑才诞生。诚然,经验体系得不断建构和完善,只有清晰的价值观才有清晰的批判。因此,批判性阅读与价值观建构彼此促进,共同发展。正是缺少批判性阅读,读者的价值观才难以建构,思想苍白,偏见充斥。反之,有了标准,才有否定判断,批判论题才诞生。批判性阅读高度排斥习惯、文化等方面的偏见,追求理性精神和严密逻辑。
  教师的意义在于指引学生建构个性与道德的价值观。批判是对作者思想的反思,必须树立科学的标尺。失去正确的价值标准,批判很可能受偏见影响而削弱逻辑力。在阅读《红楼梦》时,不以个性而以儒家标准审视,贾宝玉的叛逆就被彻底否定。这就不能不引出文化真理。西方文化树立个性的标竿,东方文化树立道德的标竿,二者辩证统一为科学的文化观。如果道德指牺牲自我成全环境所积淀的品质,个性就是坚持自我与环境斗争所积淀的品质(比如坚强、勇敢、叛逆、勤奋、正直等),二者矛盾统一。道德的核心素養是他爱(如亲情、友情、爱情、博爱等),道德是处世的最高智慧,为探索自我发展生命提供高瞻远瞩的视角。囿于个人小天地,生命不可能有大发展。个性的核心素养是自爱(即体验尊严),个性是人生发展的最高智慧,为探索自我发展生命提供不竭动力,鼓舞自我不断开发生命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二者看似矛盾,其实辩证统一。道德牺牲源于自我与环境的利益冲突,为赢得环境,不仅要牺牲物质利益,有时还得牺牲精神利益,比如尊严。个性坚守的却是独立人格和理想,是为实现生命价值而斗争;道德是个性斗争的大智慧,又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必由之路。丢失个性,道德不仅不能赢得威望,反而被他人利用;丢失道德,个性堕落,以至不择手段,触犯刑律。二者有机结合,方能塑造健全人格,铸造辉煌。
  人物是名著的中心,鉴赏人物是批判性阅读的中心。个性和道德是文化公理,是批判人物的两大标竿,为价值判断提供科学参照。不过,名著的人物并非个性和道德的简单标签,二者辩证为极丰富、极生动的人物世界。个性品质千奇百怪,道德牺牲形形色色,个性与道德融合的方式多姿多彩,为批判阅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红楼梦》人物性格立体化,充满内在矛盾,是因为作者深受史传文学影响,否定演义小说的平面性格塑造,为批判性阅读提供了极佳的舞台。贾宝玉有文学史上最复杂的叛逆性格,道德与个性冲突得很深刻,疯癫是二者冲突极富个性的表现。单看道德元素,丰沛的悲悯赋予他崇高的情怀,也才顽强排斥污浊的仕途,否定封建礼教,可对大观园女儿普遍的怜悯却渗透所谓精神之“淫”,以至金钏等为之丧命。另一方面,与之无干的女人尽管极悲惨,他却常表现得麻木不仁,比如,对尤氏二姐妹,看似忌讳涉足贾琏的情感纠葛,其实是冷漠置之。其性格冲突集中于自爱与他爱,既叛逆封建礼教,又遵守孝道;既对女儿们很热爱,又充满自爱,才与黛玉、晴雯、袭人等不断冲突:冲突激烈得无法释放时,不能不表现得疯癲。   在个性与道德的辩证统一中,读者的价值观同样丰富多彩,由于与作者有差异,阅读必然受挫,批判阅读拥有了天然领地,大概再也没有比阅读更宽广的批判舞台了。天下没有完美作品,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总有不可避免的局限,特别是古代作品,跟现代观念差异很大,批判空间更广阔。批判大致两大领域——作者和人物。批判作者即批判作品,包括作品思想局限、艺术局限等。批判人物指对人物性格的批判,既指作者否定的反面人物,也指作者肯定的正面人物。从思维品质发展看,对正面人物的批判更有创新意义。不过,由于接受性阅读习惯及经验缺乏,对整本书批判性阅读并非易事。对于《红楼梦》这类经典,由于长期接受的是肯定评价,怎敢妄加批判?没有教师指导,学生哪来的批判动机?
  1.3批判性人格的建构
  不仅如此,从心理品质审视,批判思维决非只是思维品质的问题,更源于叛逆人格。即便拥有优异禀赋和勤奋品格,也因为懦弱、顺从等消极人格,批判思维被禁锢,天才被埋没。
  认识自然的智慧称科学,认识自我的智慧称文化(即狭义的“文化”)。教育要培养批判思维,首先得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营造宽容的文化氛围,塑造独立人格和自由个性。个性决非目无法纪胡作乱为的愚昧狂妄,而是独立的人格尊严,凭借理性力培养独立的思想,是社会规则与自由发展的辩证统一。个性决非盲目叛逆:拒绝环境的良好影响,固守陋习,排斥理性精神,拒绝进步,以致堕落。个性更不是盲目顺从:一切按环境意志行事,全然丧失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沦为他人附庸,与批判思维无缘。叛逆个性集中体现于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只因对自我人格和思维的科学认知,才坚守对自我的肯定,决不屈服于环境的否定,最终聚焦生命于理想,最充分地开发生命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文学经典塑造的主人公有很多是顽强的叛逆者,保尔、简·爱、大卫·科波菲尔、冉·阿让等,他(她)们执着追求人生真理,不断开辟生命发展新领地,发出不可比拟的人格光辉。
  为此,如不反思教育,自由文化、独立思想、叛逆个性都难以找到发展空间;教师的权威、纪律的严酷、题海的操练等,都可杀灭个性。有了文化环境,才能探索批判性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批判性阅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革命,更是生命发展必需的人生斗争,对批判思维的品质建构意义重大,对未来创新生活创造事业影响深远。
  2批判性阅读的策略
  教师的根本意义在于指导方法、培养习惯。与接受性阅读相比,批判性阅读更需要方法指导。科学的方法与阅读规律统一,反映阅读本质,不仅便于读者操作,更让读者豁然开朗,仿佛打开一扇窗口,望见艺术的神秘门径。科学的方法指明正确的研读方向,指引读者沿文字幽径去到作者和经验的远方,获得深刻的审美享受,发现人生真理。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是阅读内行,深通阅读心理,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批判性阅读既要符合阅读的普遍规律,又有其特殊性,其与创新天赋关系密切,因此,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更不易。盲目顺从、怯懦本分的性格与批判性阅读无缘。教师必须拥有理性的叛逆个性、质疑创新的天赋、多向和逆向的思维品格,甚至拥有艺术创造的才干,方能掌握批判性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2.1读写结合的策略
  阅读与作文割裂,是长期以来阅读肤浅的根本原因。为什么对话式教学难有深度阅读?是因为剥夺了学生独立阅读、深入思索和自由表达的权利。为此,提出“阅读评论”的概念,既与游离于文本的“读后感”区别,也不同于高深的“文学评论”。阅读评论是以自我经验为参照对名著的鉴赏批判,又是建构新经验的人生实践。
  阅读文学经典的伟大发现是自我经验的觉醒,觉醒的标志是感动——阅读升华为审美。上升到审美,阅读就是艺术与自我两大世界的交融与碰撞,是虚拟世界的人生实践。阅读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以语言为载体的爱和思想。沉睡的爱的经验,由阅读催萌而觉悟,思想之树悄然萌发,并不断生长。比较自发阅读,阅读评论的意义在于大大缩短爱和思想觉醒的历程。评论把模糊的感动升华为自觉的爱,把爱的体验升华为独立的思想,并渗透复杂高效的思维活动。阅读《红楼梦》的要旨在于启蒙自爱和他爱的觉醒。可只有在写作评论中,才深刻体验贾宝玉的悲悯情怀,敏锐感受大观园的女儿们尊严受创之痛,从而唤醒现实对他人不幸的怜悯——他爱觉醒,并催生尊严——自爱觉醒,发现生命的无限美好。评论不仅使体验深刻化,更以逻辑力昭示情感规律,诞生思想,为爱的信仰播下种子。还有什么比评论更深刻的阅读呢?忘情在閱读中的读者,无不在评论中获得生命觉醒的深刻欢乐。
  由此可见,自觉阅读既是以经验为参照,对作品的欣赏或批判,又是经验更新的过程。开始的阅读评论往往偏重感性,对喜爱的人物看不见缺点,对憎恶的人物看不见优点,思辨逻辑缺失。“阅读评论”凭借的是逻辑,在对作品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中,自我的思想体系渐渐明朗丰富起来,经验发展为思想。思想即信念,“得出结论的时候也就是形成信念的时候”[1],而自我个性正是由信念塑造。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批判,成为思想生长的深厚土壤。阅读评论的文化优势在于,文学即人学,阅读评论总是凝聚文化的两大核心问题:自我是谁?走向何方?自我探索必须解答两大核心问题,阅读的人生意义由此诞生。
  怎么写阅读评论是师生苦心所在,原则是小处着笔、大处着眼。评论忌讳泛泛而论,应追求深刻。利用打井的策略,切入口要小,挖掘要深,方能涌出智慧的甘泉。《红楼梦》博大精深,被称为清朝百科全书。要写出有价值的评论,只能立意小。唯有小论题,方能谈得深透,特别是批判性评论,方能有真知灼见。比如,贾宝玉性格分析的论题就很大,即便写上万言也难以全面深刻;专分析叛逆性格,论题就小了,可深入研究而写得深刻;专思辨叛逆,如批判叛逆中的懦弱,论题更小,分析可更深刻,创新的思想即可诞生。除取题小,还可取具体情节写评论,甚至一个细节向深处挖掘,见出独到的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比如,选宝玉与黛玉第一次见面摔玉的细节挖掘,既欣赏其叛逆性格,又批判其妄诞狂癲,怎么可以面对黛玉发出如此举措?因事由黛玉而起(问黛玉有无玉),既是对黛玉无礼,又显得乖张恣肆。不过,小处着笔不可瞎子摸象,必须着眼全局,方能论证严密而不失偏颇。没有读懂整部名著,全面了解人物,特别是全书主旨,评论不仅深刻不了,而且可能出错。一处情节、一种性格都离不开语境,甚至全篇,断章取义就会闹笑话。   2.2欣赏与批判结合的策略
  批判思维指“对思维的思维”[1]。欣赏决不是简单的求同,必然着上自我经验的鲜明个性,“千个读者有千个哈姆雷特”,是对作者思维的思维,也是一种批判思维。不过,最有意义的批判是对作者思想的思辨,是对个性和道德真理的追求,是局部否定或拓展。欣赏与批判是矛盾统一的有机整体,没有欣赏就没有深刻理解,批判必然虚妄;没有批判思辨,欣赏也欠深刻,新思想难以诞生。
  先有欣赏,阅读得到经验呼应产生审美,只要受到感染就标志经验苏醒,尽管读者往往并不清楚是什么经验苏醒。只有类似经验共鸣,才有感染。从没有经验母爱的读者,开始总是难以对描写母爱的作品发生兴趣。不过,经验是极复杂的,既指显意识和隐意识的情绪积淀,又指先天基因,与天赋有关。经验积淀越深厚,阅读的情感越敏锐,思想越深刻,纵然没有相似经历,也能发生共鸣,产生审美。一旦受到感染,即产生表达动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经验觉醒决非阅读终点,而是欣赏起点。教师必须捕捉表达动机,引导学生把模糊自发的感动升华为明确的思想,写成“阅读评论”。是什么让自我感动?为什么能感动自我?提炼出明晰的观点,并论证观点,结晶出“阅读评论”。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评论渐渐形成独立的价值观。阅读评论是启蒙生命的重要途径,是建构思想不可或缺的人生实践。学生对自我和世界很冷漠,情感蒙昧,思想沉睡,反映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远离人生的严重问题。有了评论的习惯,有了经验世界的参照,批判性阅读自然诞生。
  欣赏评论必然对名著深刻理解,为捕捉批判靶子作好铺垫。没有欣赏获得的认知,批判就成无源之水,盲目批判反映虚妄无知。欣赏的思辨即批判,批判既非全盘否定,也非蓄意挑剔,而是发现作品或人物的不足,延伸作品,彰显读者创新智慧。林黛玉是作者塑造的正面人物,倾注了作者的热情。批判林黛玉尖刻、忌妒、狭隘、清高等性格弱点,无法改变其正面人物的地位,其聪明伶俐、才思敏捷、真诚纯洁,特别是叛逆等性格不可否定。批判不是表达好恶,而是追求真理,靠事实和逻辑服人。批判是以個性和道德为标准审视人物,发现并证明其弱点,充满辩证机智,体验创新的喜悦。自我是千年文化的鲜活标本,每种消极的文化性格(比如胆小、懦弱、顺从、知足、中庸等)都会结成势力,培植偏见,阻碍理性精神的觉醒,以致个性丢失。消极文化充满偏见,从众的势力太过强大,还有什么比批判思辨的理性精神更需要启蒙的呢?《红楼梦》的人物大都缺乏阳刚之气,正因为礼教势力太强大,即便王熙凤这样强悍的性格,在王夫人、贾琏等人面前,也不得不屈服,注定沦为悲剧人物。思辨人物性格及其命运,是培养批判力、创新力,建构思想的重大实践,充满无限挑战、无穷趣味。
  阅读评论必然发展为批判性评论。随着思想的建构,自我的价值体系明朗起来,对作品的评价变得立体多面,拒绝一味肯定。当理解受阻、经验受挫,批判性评论诞生。贾宝玉性格不仅矛盾,有时甚至分裂,一方面叛逆“仕途经济”,另一方面不得不孝顺长辈,所以才冲突得痛苦不堪,有时只得装疯卖傻,甚至疯得“真诚”。如此懦弱的叛逆不也与自我的叛逆观尖锐冲突吗?因此,贾宝玉的叛逆处于自发状态,是一种“半成品”,并没有发展得充分彻底,懦弱的性格根深蒂固,即便最终出家,也没有突破,这跟大观园的女儿们性格很相似。对宝玉叛逆的思辨本质上是对自我思想的建构。以自我思想为参照的批判实践,又反过来更新和丰富思想,思想不断深刻,走向真理。因此,批判性阅读的要旨不在于批判作品,而在于建构先进的文化观,并以此指引行动,开辟新生活,塑造强大的个性和高尚道德。大观园可爱的女儿们无不受礼教迫害,难能的反抗却自发盲目,因为深受礼教毒害,反抗注定是悲剧性的,林黛玉、晴雯、鸳鸯的悲剧结局就是宿命。正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中,尊严和个性的丰碑才伫立于自我精神的蓝天,为追求个性作铺垫。
  2.3心灵辩证法的策略
  人物性格由两种冲突塑造——环境冲突及自我冲突,自我冲突是性格发展的关键因素,每种性格都在与对立性格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勇敢是超越胆小而诞生、坚强是超越软弱而诞生、叛逆是超越顺从而诞生。英雄不是从天上掉下,而是对平凡的超越,充满反抗的伟力,在与命运决斗中,不断超越旧我,张扬个性的伟大力量,成为读者的光辉榜样。托尔斯泰塑造人物的经典方法是心灵辩证法,他总是把人物置于尖锐的内心冲突,使人物常常言与心冲突,行与心矛盾,却又极逼真,反映人类心理的规律,获得读者经验的响应。不过,心灵冲突的对立力量并非势均力敌,矛盾总是向鲜明的方向发展,要么堕落,要么超越。心灵辩证法是批判性阅读重要的策略和方法。
  对于《红楼梦》这样博大精深的经典,学生只能望而生畏,谁敢奢谈批判?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深刻理解作者创作思想,方能捕捉批判性阅读的方法。曹学芹吸纳《金瓶梅》的写法,塑造立体的人物性格,即好人有缺点、坏人有优点(当然不是好坏不分)。立体性格为思辨提供广阔天地,为便于解剖分析,可用“两面法”,即用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分析《红楼梦》人物性格冲突。人物的任何性格都充满内在矛盾,都可辩证分析其性格的对立面。贾宝玉的性格冲突极尖锐,单看叛逆性格:一方面叛逆仕途,拒绝读书应试;另一方面又喜好诗词,并且深受礼教影响,对父亲要求追逐仕途不敢公然背叛,纵然与父亲思想尖锐对立,也不能不畏惧服从父亲,只得利用祖母的溺爱反抗父亲,以消极逃避方式叛逆,从而得出“懦弱叛逆者”的结论。王熙凤极善奉承贾母,一方面总是敏锐捕捉到贾母心理,极尽能事迎合贾母,深得贾母欢心;另一方面尽管承欢之心真实,却奉承得极富个性,往往以调侃方式讨好贾母,换成任何晚辈,甚至宝玉,贾母也可能翻脸,唯有她在打趣贾母时用语极尽巧言令色,以至贾母在骂她猴儿时喜欢不已。这就不能不窥探熙凤性格里极阴深的一面,不知是奉承贾母,还是将贾母肆意摆布,使之成为向上爬的工具。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王熙凤在逞强与示弱、以威服人与以柔克刚等矛盾中彰显高超的做人智慧,使自我在批判其性格中学到做人道理。   2.4专题研究策略
  由于经典名著内涵极丰厚,批判研究的对象极复杂。因此,很有必要提炼出研究专题,指明研究方向,凝聚批判思维。拉吉罗在《思考的艺术》一书中提到,必须凝聚问题或争议,思考才有成效;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新力。他认为:“思维的发生就是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的过程。”[2]只有把名著阅读提炼出一个个专题,并且专题都用问题或争议表述,批判性阅读才能聚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研究必须凝聚矛盾和问题,聚焦争议,批判思维才有广阔舞台。专题提炼反映批判性阅读的综合素养,没有对名著的深入研读,就难以形成真知灼见,难以发现内含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专题。
  首先,专题必须凝聚人物内在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比如《红楼梦》研读提出“尊严与礼教怎样冲突”的专题。性格发展取决于内外矛盾,环境(即人物关系)是性格发展的外部动力,但决定性格发展的主要是内部矛盾。每次性格飞跃都是自我冲突的必然结果,如何思辨人物心理冲突,是批判性阅读的重要专题。《红楼梦》人物的核心冲突是“尊严与礼教”,特别是大观园的女儿们,一方面追求独立尊严和自由幸福,充分张扬个性美;另一方面又深受礼教毒害,不得不屈从礼教严酷统治,窒息个性。从林黛玉到探春再到史湘云,从鸳鸯到晴雯再到司棋等,无不充满最激烈的内心冲突,以至不得不殒命。比如,鸳鸯对贾赦的叛逆与对贾母的忠顺形成尖锐冲突,以致贾母死后立即上吊而亡。每个人物性格冲突都归宿于悲剧,既反映礼教强大,又反映自我软弱,正因深受礼教毒害。要挣脱悲剧宿命,除了彻底叛逆礼教,还有什么策略呢?可囿于时代,黛玉、晴雯等,除了沦为礼教牺牲品,还有什么出路?
  其次,专题必须内蕴思维深度,指引研读者抵达作者和读者自我经验的远方,创造思想。解决专题提出的问题决非易事,而是要潜心研读,深刻理解人物和作者用心,并且必须以自我经验为参照,方能寻找到解决策略和方法。比如,贾宝玉的“疯癫”反映怎样的内心冲突?从开始出场摔玉发“痴狂病”,全书几次写到宝玉疯癲(其中中邪着魔的疯狂另论),每次既有特定冲突,又反映同一性格根源——叛逆與顺从的冲突,如果真叛逆,他会发出完全不同的举措,比如离家出走。可他骨子里又深受礼教毒害,沉湎于家族赐予的种种安逸而无法自拔,有顺从的一面,这才格外痛苦而以疯狂的方式释放,深刻反映其走投无路的性格悲剧。同时,专题还有思维广度,贯穿人物性格相当长的发展史,从而铸定一种命运趋势。
  最后,必须内蕴情感和思想智慧,启发读者探索生命真理。专题都凝聚生活智慧,既内蕴逻辑力,也含有爱和自爱的智慧。个性与道德的矛盾是每个立体性格都面临的问题,如何在二者间调和,充满做人的机智。比如,王熙凤的“强悍与屈从”,一方面,无论是权力欲还是对财富的贪欲,她都非常强烈,不择手段攫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屈服于礼教,与贾琏的斗争不得不屈服,冲突格外激烈。特别因贾琏偷娶尤二姐后,凤姐跟宁府的斗争极富做人的智慧。
  不过,在写作批判性评论时,不宜以专题为论题。一般来讲,一个专题下可分解为若干论题,根据自我兴趣自由选择。比如,“尊严与礼教”的专题可选择具体的人物为论题;宝玉“疯癫”可选择一次疯癫为论题,或疯癫里顺从或叛逆的一种力量为论题。
  2.5创新策略
  批判阅读不仅要批判人物,也要批判作者,发现作品局限和问题,提炼批判性论题并论证。学生读《红楼梦》很容易受挫,只要深入思考,一定会碰撞出问题——内蕴创新思维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怎么能因为是经典就噤若寒蝉。读者因匍匐于经典太久远而失掉创新力。受作者的时代局限,以现代青年的经验为参照,《红楼梦》怎么会完美?也许大胆质疑才是学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呢?还有什么比质疑批判的思维品质更有益于生命发展?
  《红楼梦》是以释道思想为主体,癞头和尚和空空道人是体现作者思想的线索性人物。现代青年显然不能接受,必然提炼出批判论题。《红楼梦》在艺术上尽管已抵达难以企及的高峰,但如果以西方经典为参照,就会发现不少缺憾。比如,有的情节叙述显得琐碎,胡适认为有“自然主义”倾向。日常琐事的叙述里,人物有的言行确缺乏性格意义,冗长而欠内涵,委实有“自然主义”倾向。注重外部冲突的描写,缺乏内心冲突的描写,往往在最精彩的情节拒绝写内心独白,比如,尤氏两姊妹死前就应有最激烈的内心冲突,可作者都略去。如果让托尔斯泰来写,定会浓墨重彩写自杀的内心冲突,尽管也描写人物外部的言行表情等,却都为烘托内心痛苦和绝望,而成为最具魅力的情节。比如,对安娜之死,托尔斯泰就写得极细腻精彩。
  3结束语
  批判性论题诞生是研读的重大成果,是复杂情感和思维的结晶,但还必须论证,否则无法支撑论题,这就要写作“批判性评论”。论证的材料从文本里筛选,必须选择最有利于批判论题的典型材料。然后是对材料进行分析论证,由现象到本质,证明论题。分析过程渗透自我价值观,特别是个性(观)和道德观,同时也是丰富以至更新自我价值观的重大实践,是对自我的反思,是独立思想的建构和创新。否定不是目的,创新才是要旨,在破的同时得解决问题,提出新思想。对曹雪芹消极思想的批判,正是对开拓进取价值观的建构。对于觉醒生命,批判性阅读决不只是思维实践,思想诞生的意义在于,一定会化为开创新生活的伟大意志,不断超越自我,探索崇高事业。
  “教是为了不教”,随着批判性阅读的深入,学生必须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论证问题,写出批判性评论。必须让学生掌握方法,养成批判思辨的阅读习惯,积淀创新的思维品质。比较而言,自我发现的论题更能激发探索热情,鼓舞自我证明论题。从观点新颖、逻辑严密的批判阅读评论,可以窥见学生未来创新事业的人格和思维品质的雏形。
  参考文献
  1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批判性思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 文森特·赖安·拉吉罗.思考的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马晓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38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