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文本表达促进语言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均

  【摘 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体系中,文本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学生要想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就需要细细品读文本语言。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关注文本表达,促进学生语言建构,成为其需要深入而全面思考的问题。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关注文本表达,促进语言建构的意义和具体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文本表达;语言建构;策略
   在语文学科教学体系中,思想内容与言语表达是和谐统一的两部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而且应当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交流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在授课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文本表达,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有效建构。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在平时语文教研活动中,我发现许多教师都比较关注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很少有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訓练,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弱化,这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很不利。此外,还有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价值,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或者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还容易产生反感心理,也不利于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打造出全新的课堂,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二、关注文本表达,促进语言建构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学科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在语文学科教学体系中,包含了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如此就直接影响到了语文学科的整体发展与完善。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围绕文本内容,组织开展有效的语言表达交流活动,促进学生语言体系的有效建构,就是推动学科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和语文学科教学现状展开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不仅包括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要求,而且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体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借助文本阅读分析,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发展,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三)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此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关注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是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促进新课程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
   三、关注文本表达,促进语文建构的策略
   (一)注重对文本语言特色的挖掘,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学生在学习任何一篇文章的过程中,都需要围绕文本的语言进行分析与理解。事实上,要想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就必须围绕文本的语言进行品读。可以说,品味语言是读懂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此处提到的品味语言,具体指的是:围绕文本的语言展开反复的品读和详细的分析,以此把握作者融入到文本中的情感,从而更加全面的把握文本情感与内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促使学生建立起完善的语言结构体系,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特色进行有效挖掘,让学生能够真正品味出语言的深意。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带领学生挖掘文本语言的特征,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把握文本中的思想情感。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初步了解;其次,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梁晓声的作品——《母亲》中的视频片段,以此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情感。之后,教师可以围绕文本内容,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说‘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生:作者写“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而不是直接写“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是因为厂房整体布局比较暗,环境嘈杂,并且灯泡很刺眼,作者并不能一眼看出哪个人是自己的母亲,而只是看到了有一个类似母亲身影的人弯着背在缝纫机前。
   师:“我”看到工作中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反复出现“我的母亲”,你能感受到“我”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吗?”
   生:反复出现的三个“我的母亲”,表现出“我”的心情在不断的变化:从一开始看见一个瘦弱、疲惫的身型,不敢相信这个人是自己的母亲,到最后确认是母亲之后的震惊和心疼。
   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为何,我们作为读者,又作何感想呢?
   生:作者反复强调“我的母亲”这个词语,是为了体现出母亲的艰辛,同时表达出作者心疼不已的感受。
   ……
   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未直接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与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共同挖掘文本语言特色,以此把握文本的深层次内涵,从而学会语言文字应用技巧,帮助学生更好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注重对文本行文思路的分析,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在以往的語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围绕某一个经典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解析。这种教学方法,看似符合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但实际上会让学生难以把握文本的整体布局特色,导致学生不理解行文的流畅性和整体性,这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和语言建构能力的发展很不利。对于叙事性文本的阅读,教师就需要通过对文本行文思路的整体、有效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文本语言,为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观潮》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在带领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把握,以此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征。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脉络进行梳理,使得学生初步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处,让学生分析全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让学生回答问题“哪些部分属于详细描写,哪些部分属于略写,依据是什么?”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利对文章结构进行划分,并且找出贯穿全文的语言。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围绕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展开细细品读,让学生感悟语言表达的特色。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行文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注重对文本表达方式的探讨,引导学生把握语言
   不同的文本,往往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对语言结构体系进行有效构建,就需要注重对文本表达方式的分析,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应用和表达技巧。例如,教师在讲解《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展开积极的探讨。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本和分析文本语言等方式,让学生领悟作者动静结合和寓情于景的表达特色,并且鼓励学生将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应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过程,以此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注重对文本语言特色的挖掘,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注重对文本行文思路的分析,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同时注重对文本表达方式的探讨,引导学生把握语言,以此帮助学生对语言进行有效的建构,进而逐步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要想真正打造出高质量的文本解读课堂,就需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教学改革,努力寻找高效的教学途径,补齐以往教学中的短板,营造出全新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专注力,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高效课堂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康晓棠.语文教育: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J].语文建设,2016(35):25-26.
   [2]刘祥民.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刍论[J].成才之路,2017(24):42.
   [3]刘建军.解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J].学周刊,2020(19):57-58.
   [4]何朝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的培养探析[J].贵州教育,2020(14):44-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87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