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利用教材的主题图创设情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教师提供了创设情境的资源。
  【关键词】数学;主题图;创设情境
  一、挖掘主题图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程提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在教学中挖掘主题图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进而抓住数学本质。笔者通过学习教参,研读教材,领悟了教材主题图的内涵。
  二、用故事串起主题图,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故事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创造性地演绎“主题图”情境,能够引发学生新鲜、好奇等积极的情感,从而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如在片级教研课教学“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課件展示盘里有2个桃)提问: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很喜欢吃桃子,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用小猴子过生日的故事串起三幅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0的含义。由故事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从静态转向动态,创设情境
  (一)从静态转向动态,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情境中获得真切、可信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学习兴趣也会油然而生。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有的老师直接利用教材的主题图,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让学生直接推导计算公式。笔者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由静止转向动态,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拿出课前剪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量一量他们的底和高,再动手拼一拼,让学生自己发现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进而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好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从静态转向动态,创设实践情境,以“动”增强学生的数学观念
  在镇级教研课教学“平均数”磨课时,笔者先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小朋友们在踢毽子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产生和作用。由于学生对踢毽子这个运动兴趣不高,加上情境创设没有动感,这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于是笔者根据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拍球更感兴趣,且课堂中更好操作。于是决定使用主题图创设实践情境。由男女生代表现场拍球,先请出4名男生、4名女生比赛拍球,看看10秒钟男女生代表分别拍多少,老师计时,其他同学帮助收集、统计数据,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比较两个队的成绩”,一致认为比较总数,男生的成绩是19+19+18+20=76;女生成绩是15+ 16+18+19=68,老师宣布男生获胜。此时李老师表现出要帮助女生,于是老师加入女生队,女生成绩为15+16+18+19+16=84,老师重新宣布:女生获胜。此时男生提出反对意见,说人数不同时比较两个队拍球的成绩是不公平的,学生自然产生疑惑:那怎样比较两个队的成绩呢?此时揭示“平均数”,用平均数比较才合适。将静止的画面转向动态实践,学生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收集数学信息,制成统计表,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当男女生拍球人数相同时用总数的方法比较两个队排球的成绩是公平的。但当男女生拍球人数不同时用总数的方法进行比较是不公平的。进而理解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增强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将单调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富有趣味性,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快乐学习!
  将静止的主题图画面转向动态演示,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学生才会愿学、乐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寓教于乐的操作情境和实践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操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他们学会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体验成功。
  四、利用主题图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教材设计了大量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的主题情境图,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性地使用或创造性地使用这些素材。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时,课本第89页主题图呈现了“秋游户外野餐”的生活场景,里面有分面包、蛋糕、西瓜等食物。笔者创造性地创设了秋游时明明和聪聪分食物的生活情境,先分四瓶矿泉水,再分两个苹果,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接着出示两个人平均分一个月饼,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理解分数的意义。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加强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一步建立数感。
  “主题图”是现行教材一道亮丽的风景,以其鲜明的画面,生动的形象和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沟通情境图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因此,教师应深刻领会主题图内涵,挖掘主题图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故事情境、实践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探究、在情境中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文系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JG18105)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89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