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小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中小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具体体现在各科教学之中,作文教学也是如此。目前,传统作文教学依然主导着我们的教学,学生写作兴趣不高,作文水平低。所以就作文教学本身而言,就新世纪教育工作的任务而言,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当务之急。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就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保持热爱和关注的心态,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它们那些不易觉察的存在和变化的信息。只有这样,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适应紧急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做出结论。这也是信息时代的要求。
  (一)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对思维敏捷性的训练开始。
  “作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如果不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注意引导学生满腔热情去注意,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去热爱,去体验周围的事物,只把写作简单的看成是一种词语运用技巧,那么学生只能写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特征、毫无感情色彩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在生活中吸取写作材料。
  (二)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语文教育界共有的一个基本信仰,“写作与生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前,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者大有人在。在此种情况下,教师更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目光不能只盯着书本,还应看看“窗外”的无限风光。只有在不断丰富材料,提高材料运用的能力上提高构思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否则,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俗语“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道出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一是可以承载海量信息。
  以为它兴许可以缓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目前至少有以下三种建设写作素材库的方式。其一,软件、平台系统中的写作素材库。这类写做素材库是文字材料的积累、汇编,采用精心的分类系统,并辅以关键词查询手段,使用户可以快速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以供自己写作时借鉴和参考;其二,相关网站导航。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中,有这样的称呼声“把教师的精力从自己制作课件引导到网络资源的搜索、筛选和应用上来,建设以互联网资源索引目录为呈现形式的网络资源库。”;其三,是写作网站或一般语文网站上开放的写作素材库与网下个人电子写作素材库,两者的共同特征是可以随时添加、更新(上传或下载)写作素材,供学生阅读。
  二、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其特点由五方面构成: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而不死钻牛角尖;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集中体现在思维的灵活性训练上。“灵活”,就是多端点、多角度、多方向。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一次公开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由此展开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结果学生们的想象极为丰富,有的想象为一个陷阱,由此联想到生活的挫折和坎坷;有的想象为一个圆满,由此联想到种种曲折的成功经历;有的想象成一滴泪水,由此引发生活的感伤、成功的喜悦;有的想象成历史的车轮,由此引发哲人的思考;有的想象成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由此引发对地球环境的关注;有的想象成天上的太阳、水中的月亮、夏夜的繁星,由此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三、思维的开阔性
  思维的开阔性,是指面对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能激发自己多方面丰富联想。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有助于人们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把人们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它有利于人们随机应变,不依常规地进行超常的思考,使人们的思维跨上创造性的阶梯。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对刺激能产生较多反应的人被称为具有创造力。”因此,善于进行广泛的联想,善于又快又多又准地提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创新能力强的表现。有意识地进行联想训练,促进思维广阔性的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便能得到很快的提高,才能够迎接本世纪世界经济的挑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88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