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阅读成为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代荣

   阅读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的人没有阅读的习惯,看见一本书,随意翻一翻便束之高阁,而不认真去阅读;看见一张报纸,根本无心看写的什么,便丢进火炉敬了火神。这样做就失去了获取信息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有文化的人把读书当成是娱乐,跟打牌下棋一样,乐此不疲。一有空闲就看书阅读。一杯清茶就是他读书的伴侣,一支笔头就是他读书的工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就促成了他丰富的文化素养,他也因此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了事业,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吕蒙因长期读书学习成了“当刮目相待”的“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吕蒙养成读书习惯的成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劝学事例。
   要读好书,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促进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
   阅读首先是浏览,是速读。这个读法的特点是读得快,是以抓住主要信息为主,其他的暂时不深究,先把握主体内容。在浏览速读时,除了筛选信息,还应该对文本的价值作出判断。当然这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者是因为意蕴深刻,或者是因为文笔优美,那就需要进一步精读揣摩。
   精读揣摩可以先从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入手,整体把握文章。比如我们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首先把握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开头从一年四季自然现象的变化引出“大自然的语言”,点题。接着指出自然现象就是物候,就引出了“物候”这一概念。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所以作者的思路应该是首先要引出“物候”这一概念。接下来就应该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性或者作用。阐明清楚了重要性,读者就知道了有研究的必要。自然地也就过渡到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于是文章就进入了主体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以阐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结束全文。把握了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后,就应该精读精典语段。比如,《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就很精典。我们可以从写作的顺序、用词的生动典雅、语言的优美等方面去精读赏析。这一段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表明时间推移的用词“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变化灵活,丰富多彩。写物候的变化,用“沉睡”“苏醒”等词,以拟人手法,把“大地”人格化,亲切动人;用“翩然”一词,写出了燕子轻快飞舞的样子,生动形象;用“簌簌”一词写落叶纷纷飘下的样子,形象典雅;用“孕育”写夏天的植物结果;用“销声匿迹”写秋天的草际里的无声无息;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来形容冬天的景象等等,用词典雅,形象优美。经过了精读揣摩,就再不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而是进行了细嚼慢咽,有利吸收了。
   再是朗诵品味。对于优美的散文和诗,就需要进行朗诵和品味。人的一生,把诸子百家的散文、唐诗宋词、现代精品文章等多朗诵多品味,肯定是大有裨益的。朗诵诗文可以培养语感,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品味可以提高感受和欣赏能力。朗诵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变化、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朗诵是一门艺术,朗诵好了可以感染人,能像音乐一样让人陶醉。品味就是品析和玩味,就是赏析。比如李白的《送友人》,就可以从形式、内容和语言去品味。从形式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韵律很美,主要表现在对仗、平仄和押韵上。它的首联、颔联、颈联都分别是工整的对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平仄相对,语意相联。每联最后一个字押韵,韵脚是“城”“征”“情”“鸣”,读来韵律和谐。从内容看,这首诗是写送别。首联描绘送别地的景象,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绕着城的东面流过,青山绿水,环绕城郭,美如画卷。颔联点明送别之事。分别情谊尽含“别”“征”之中。颈联写游子故人之情意,用浮云和落日来比喻。尾联借马鸣来代替作别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浓烈。从语言上看,首联“青山”“白水”色彩分明,“横”“绕”二字形象凝练。颔联“孤蓬”利用借喻手法,写出了友人的孤身远行,令人怜惜。颈联用六个名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直接组合成句,形与意完美结合,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尾联描写动作和声音情景,“挥手”是作别之举,“马鸣”是告别之音,挥手告别送友人,言简意赅。
   阅读中,讲究方法并养成习惯,不断坚持,就会集腋成裘,收获颇丰。
  
   何代荣,教师,现居湖北利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07991.htm